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87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06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2 毫秒
281.
华北南部构造煤纳米级孔隙结构演化特征及作用机理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构造煤是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煤体发生变形或破坏的一类煤,在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皆有分布。构造变形不同程度的改变着煤的大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而且也影响到构造煤的纳米级孔隙结构(<10 0 nm ) ,它是煤层气的主要吸附空间。通过构造煤显微组分和镜质组油浸最大反射率的测定,采用液氮吸附法对不同变质变形环境、不同变形系列构造煤的纳米级孔隙分类、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结合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对大分子结构和孔隙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构造煤纳米级孔径结构自然分类,可将孔径结构划分为过渡孔(15~10 0 nm )、微孔(5~15 nm )、亚微孔(2 .5~5 nm )和极微孔(<2 .5 nm ) 4类。低煤级变形变质环境中随着构造变形的增强,不同类型构造煤过渡孔孔容明显降低,微孔及其下孔径段孔容明显增多,可见亚微孔和极微孔,过渡孔的比表面积大幅度降低,而亚微孔的却增加得较快。从脆韧性变形煤至韧性变形煤,总孔体积、累积比表面积、N2 吸附量随着构造变形的增强,这些结构参数均迅速增加,但中值半径进一步下降。非均质结构煤孔隙参数与弱脆性变形煤相当。中、高煤级变形变质环境形成的各种类型构造煤与低煤级变质变形环境相比,孔隙参数的变化基本一致。但不同类型构造煤的变化又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282.
283.
李汀  琚建华 《气象学报》2013,71(1):38-49
通过对1979—2008年热带太平洋30—60 d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指数、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和日本气象厅降水资料的分析,发现热带东印度洋MJO强度和传播状况影响孟加拉湾西南夏季风季节内振荡及相关低频环流、对流和降水分布。当热带东印度洋MJO在春末夏初较活跃时,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季节内振荡活动在4—8月比其不活跃时提前约20 d(约1/2个周期),其对于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季节内振荡的影响可持续整个季风期,使西南季风的季节内振荡不仅酝酿期和活跃期提前发生,季风期有所延长,季节内振荡也更强。西南季风季节内振荡具有明显的北传和东传特征,北传沿孟加拉湾通道从赤道向副热带推进,而东传则沿10°—20°N从孟加拉湾向东传至南海地区。春末夏初时热带东印度洋MJO的异常状况,正是通过对西南季风季节内振荡东传和北传的影响,进而对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季节内振荡在季风期的酝酿、维持和活跃产生作用,这种作用同时体现在强度和时间上。孟加拉湾西南夏季风季节内振荡强度与热带东印度洋MJO在4月21日—5月5日的活动呈现显著负相关,当热带东印度洋MJO在春末夏初较活跃时,孟加拉湾西南夏季风季节内振荡的强度较大,在5—8月经历3次季节内振荡波动,低频对流场和环流场在1—3位相(孟加拉湾西南夏季风季节内振荡为正位相)和4—6位相(负位相)时呈反位相特征,这是由MJO低频对流的东传及在孟加拉湾和南海这两个通道上的北传引起的。从印度半岛到菲律宾群岛的降水在1—3位相和4—6位相上分别为正异常和负异常,其中,在第2位相(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季节内振荡波峰)和第5位相(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季节内振荡波谷)时分别为降水最大正异常和最大负异常。反之,在热带印度洋MJO在春末夏初不活跃年时,孟加拉湾西南夏季风季节内振荡活动较弱,强度偏弱且振荡也不规律。  相似文献   
284.
通过岩心观察、物性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方法,对苏里格气田苏48区块盒8—山1段储层岩心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研究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苏里格气田苏48区盒8—山1段储层属低、特低孔低渗储层,其物性主要受沉积作用及成岩作用的控制。沉积作用通过控制储层的碎屑成分及沉积微相来控制其物性,心滩、边滩物性最好...  相似文献   
285.
通过对ENSO循环的两个不同位相中印度洋地区海表温度变化特征的分析,指出印度洋地区的海温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变化有较好 的相关关系,是ENSO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应于赤道东太平洋暖位相期,印度洋地区的海温分布为东冷西暖,与此相反,在赤道东太平洋冷位相,印度洋地区的温分布为东暖西冷,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印度洋东,西部地区海温变化纬向差异最明显的区域位于印度洋赤道以南0-25℃附近,且这种差异具有明显的年季变化特征,在整个夏季风期间差异较大,而冬季风期间较小,其中冷位相期间的纬向差异比暖位相期间的纬向差异大,代表印度洋纬向差异的IDM(偶极指数)变化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变化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86.
西南低涡Ekman层流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利用大气边界模式,对1979年7月24-25日的一次西南低涡暴雨进行了Ekman层的流场分析。在理论计算的前提下,通过加入有限的实测风资料进行动力学调整,不仅在Ekman层中能较好地模拟出高层(850,700hPa)气旋环流特征,且发现西南低涡笔星边界层具有中尺度扰动的特征。在整个气旋环流中有局部的反气旋环流出现,这是850,700hPa 天气图上得不到的,且与边界层诊断分析相符合。  相似文献   
287.
摘要福建省清流仁场锰矿位于闽西南坳陷带的中部、次级构造明溪胡坊-永定水下隆起带的西侧。含锰岩系在构造作用下逆冲于二叠系下统文笔声山组地层之上。含锰岩系在矿区为一套硅质岩、粉砂质泥岩的潮坪相沉积。矿体呈层状,产状与含锰岩系地层一致。矿石矿物主要为钡镁锰矿、隐钾锰矿和软锰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类、水云母。矿石呈隐晶一微晶结构,块状、土状构造。矿石类型主要为氧化富锰矿石。矿石成因类型属氧化带含锰灰岩风化锰帽型。原生含锰层位推测为石炭系中上统,属石炭系中统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288.
本文提出直接拟合视电阻率法反演解释中雅可比矩阵的改进算法,由此设计的程序软件克服了拟合核函数法曲线外延及等值范围大等缺点,解释精度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289.
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全球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土壤中水盐运移过程并对其进行精确模拟对于监测、评价、治理干旱、半干旱区土壤盐渍化具有重要意义. 介绍了国内外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几种水盐运移模型, 包括对流弥散模型(CDE模型)、流管模型(STM模型)和美国国家盐渍土改良中心开发的HYDRUS模型等3种物理模型以及相关的模型参数研究;两种系统模型: 传递函数模型(TFM模型)和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对相关模型的原理、异同点、优缺点、适用性及应用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指出目前模型在发展和应用上存在的问题, 同时对未来模型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290.
额济纳绿洲土壤入渗特征与土壤状况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壤水分入渗是自然界水循环中的重要部分,土壤水分入渗与土壤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应用Guelph渗透仪测定了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并分析比较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测得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额济纳绿洲的几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其大小关系为:西戈壁>七道桥保护区沙枣林>二道桥胡杨林>林工站棉花地>二道桥柽柳林>梭梭苗圃地;通过因子的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影响土壤入渗的因子被归类为三个主成分,分别为土壤疏松程度因子、土壤水分因子、容重和阴阳离子总量因子,它们的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0.427%,其中粘粒质量分数因子对于土壤入渗的影响最大,土壤中阴阳离子总量因子和容重因子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