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134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68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219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安徽月山地区闪长岩类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安徽月山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成岩-成在放区段。本文通过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和阐明了月山地区闪长岩类的形成环境、物质来源、源区特征、岩浆形成与演化机理等。  相似文献   
32.
对青藏高原小冬克玛底冰川和古里雅冰帽上的数个雪坑和浅冰芯的观测,得出其碱度(OH-)剖面、雪坑和冰芯的液态电导率(EC)变化与OH-之间呈良好线性相关(r≥0.8).分析表明,无论在季节、年际或百年际时间尺度上,EC与OH-间的相关性以及EC与可溶离子总量(TDS)间的相关程度是大致相当的.EC的波动主要取决于粉尘来源的碱性盐类(尤其Ca2+)的变化.因此,EC参量运用到深冰芯研究中,可反映历史时期大气粉尘载荷的变化,对反演沙漠演化、大气环流有重要意义.古里雅冰芯记录表明,大气粉尘的中、长期变化可能取决于气候参量的组合特征"冷-干"气候阶段粉尘量上升,EC和OH-值高;"暖-湿"阶段粉尘量下降,EC和OH-值低.20世纪初以来,随着藏北高原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大气粉尘载荷明显下降.因此,EC可作为显示大气尘埃载荷变化的宏观标尺,是气候波动的"指示器".  相似文献   
33.
广西气温对青藏高原积雪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藏高原资料序列长度均在30年以上的54个台站(1967~1997年)的积雪深度资料,与广西气温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研究,找出广西气温对青藏高原积雪的响应特征:不管是上一年还是当年的青藏高原积雪与广西当年气温都有一定的相关,但大多是分散的个别显著相关,有少数属于区域显著相关及全区性的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4.
The 0S2~0S54 spheroidal modes of Earth’s free oscillations, triggered by the great Sumatra-Andaman earthquake of 26 December 2004 are retrieved from VHZ data recorded by seven upgraded stations of China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 (CDSN). We compare these spheroidal modes with theoretical free oscillation spectra calculated from the Preliminary Reference Earth Model (PREM) and find a coincidence between their periods. Spectral splitting phenomenon is observed obviously in 0S2, 0S3, 0S4, 2S1 and 1S2 free oscillation modes. What is most noticeable is that the oscillation mode 2S1 is reported for the second time (the first time by Rosat et al) without any data stacking. We simulated the split singlet of 0S2 mode on seven CDSN stations based on general focal mechanism and seismic moment of the earthquake. The result shows that seismic moment of the earthquake can reach 1023 N.m. We also find that the recording of Earth’s free oscillations carries abundant information of source mechanism and earthquake location, which is applicable to the detailed study of source rupture parameters.  相似文献   
35.
9000年前古气候的数值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会军  曾庆存 《大气科学》1992,16(3):313-321
  相似文献   
36.
37.
一、前言岩石物性资料是地球物理勘探资料解释的依据.解放后十年来随着我国地球物理勘探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不论是地质部或是石油部所属的物探部阳都进行了相当数量的岩石物性(主要是密度和磁化率)测定工作.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资料,对各地区正确地应用地球物理资料来进行地质解释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了使这些资料更好地为生产服务,我们对这些分散的资料作了初步汇总、分析和研究.兹将其部分成果简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8.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cosmic-ray exposure ages (3He, 21Ne, 38Ar) and gas retention ages (4He, 40Ar) of two Antarctic meteorites, and the Guangmingshan and Zhuanghe ordinary chondrites. The Antarctic meteorites (GRV98002 and GRV98004) were collected on …  相似文献   
39.
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区地处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及塔城地区和丰县。区内广泛发育晚古生代后碰撞岩浆岩,其中侵入岩年龄在328.2~290.7Ma之间,时代上属于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哈尔加乌组、卡拉岗组火山岩年龄在296.7~280Ma之间,为早二叠世火山活动产物。区内侵入岩由早到晚(森塔斯岩体、沃肯萨拉岩体→塔斯特岩体→喀尔交岩体→阔依塔斯岩体、恰其海岩体)具有明显的地球化学演化特征。哈尔加乌组火山岩具有弱双峰式特征,卡拉岗组火山岩具有典型的双峰式特征,均形成于拉张的构造背景。基于萨吾尔地区晚古生代岩浆岩的时间框架、地球化学演化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我们认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萨吾尔地区处于后碰撞构造背景,并逐渐由挤压-拉张过渡阶段演化到拉张阶段。  相似文献   
40.
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 也是多个国际科学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25年来有较大进展。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参加了我国组织的23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3次北极考察; 承担了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北极黄河站气象业务建设和维持, 以及中-澳合作南极冰盖3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工作; 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 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环境资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在极地天气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时空多样性、极地海冰变化和南极海冰涛动、极地近地面物理特征和海-冰-气相互作用、中山站臭氧变化特征及南极臭氧洞和大气化学、气候代用资料获取和古气候环境以及极地大气环境变化对东亚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中国极地大气科学正积极通过多学科交叉、走国际合作道路, 努力提高对极地在全球变化中作用的认识水平, 并积极探索极地变化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