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90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01.
前期勘探成果显示江南造山带东段长岭尖花岗斑岩具有富Rb特点,为研究该区岩浆岩相关Rb成矿机制提供了理想对象。本文在地质特征基础上,测得长岭尖花岗斑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122.7±1.8Ma(n=14,MSWD=1.3),是江南造山带东段燕山期目前已知最晚的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长岭尖花岗斑岩具有富SiO2(75.67%-76.71%)、碱(Na_(2)O+K_(2)O=7.12%-7.77%)、Rb(471×10^(-6)-512×10^(-6))和∑REE(501.0×10^(-6)-563.2×10^(-6)),同时具高分异指数(DI=91.8-92.8)、高Rb/Sr比(12.2-17.4)和强烈Eu负异常(δEu=0.07-0.08)的特点,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的A2型花岗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长岭尖花岗斑岩呈弱负εNd(t)值(-2.3--2.1)和弱负至弱正的锆石εHf(t)值(-4.8-+4.5),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107-1091Ma。长岭尖花岗斑岩为经历早期熔体析离(初次熔融)的富含黑云母的残余富F麻粒岩基底在幔源混入再次熔融的产物,其上升侵位过程经历了显著的分离结晶作用。长岭尖花岗斑岩富Rb的有利条件包括:(1)富黑云母的变沉积岩基底的岩浆源区(经历早期岩浆析离);(2)富F;(3)贫水和(4)还原性。江南造山带东段燕山期花岗岩类综合对比研究显示,该区燕山晚期(135-120Ma)与长岭尖花岗斑岩地球化学属性相似的岩浆岩具有Rb等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402.
我国煤层气整体构造复杂且有诸多地质相似性,随着近年来逐步向中深部、超低渗、构造复杂区域迈进,总结探索一套复杂区域高效开发手段对盘活国内大批煤层气资源意义重大。以早期低产且地质相对复杂的郑庄区块的成功实践为例,针对区块高阶煤断裂构造复杂、非均质性强、渗透率低、早期工程技术匹配欠缺、早期达产率不足30%等不利因素和问题,通过深化煤层气地质富集规律研究和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形成了甜点区优选和高效开发理论,应用二开全通径水平井优快钻井、疏导式增产改造、定量化疏导排采控制等系列技术,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方案达产率由最初的29.3%提升至98.5%。实践研究认为:(1)及时有效的开发方案调整能够实现复杂低渗的高阶煤煤层气高效开发,为技术持续升级提供了空间与平台。(2)丛式井组滚动运行方式可有效降低产建风险,使整体方案达产率提高20%以上。(3)水平井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的持续创新,是实现达产率整体提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03.
本文针对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特别是针对含水地质结构的模型试验中土压力测量的不足,利用光纤光栅体积小、易封装、防水抗腐蚀、防电磁干扰等特点,基于短栅距光纤布拉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 FBG)设计了适用于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的微型FBG土压力传感器。采用有限元力学仿真对传感器的膜片尺寸、传感器厚径比进行优化,得到传感器在0~1MPa土压力测量范围内,直径20mm、高度为0.2mm的圆平膜片灵敏度高且不易造成FBG光谱畸变,厚径比为0.16(H:4mm/D:25mm)的传感器测量结果更可靠且对被测岩土介质影响较小。标定试验表明,传感器在0~1MPa压力范围内具有很好的重复性与一致性。将该传感器应用于海底隧道模型试验,监测隧道开挖过程的围岩应力释放规律,该传感器很好地监测了隧道从迅速失稳到逐渐稳定的变化过程,从而证明了设计的微型FBG应用于模型试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04.
针对自然环境因素对季冻区路基强度与稳定性的影响,以京哈高速公路四平—长春段沿线的黏质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含水率的土样试件进行0~16次冻融循环试验。通过室内三轴试验,分析了冻融次数和湿度对压实黏质土试样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探讨了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试验土样的含水率小于最佳含水率时,随着冻融次数和湿度的增加,压实黏质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由应变软化型向应变硬化型转变,试样的破坏形式逐渐由脆性破坏转为塑性破坏;压实黏质土的极限强度、弹性模量和黏聚力整体上均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呈衰减趋势,内摩擦角与冻融次数的关系并无规律可循,但各个力学参数均在经历8次冻融后基本趋于稳定;湿度对压实黏质土的力学性质影响显著,极限强度、弹性模量、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湿度的增加大幅减小。综合考虑冻融和湿度对压实黏质土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建议季冻区路基应做好排水工作以降低路基湿度状态,并将经历8次冻融后的力学指标作为工程设计参考值。  相似文献   
405.
陆地生态系统研究通常未考虑影响整个岩石风化层--土壤剖面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而关键带科学则强调从冠层到基岩重新认识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流域尺度上应该强调大气和植物之间、植物和土壤之间、小流域土壤和溪流之间物质和元素循环的相互联系等。植物碳固定及分配、从地表到基岩的土壤碳库分解和转化以及小流域碳迁移与平衡是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起始、周转和迁移过程的关键环节,应该加强流域尺度上从冠层到基岩的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机制及其生态功能研究。同位素技术具有指示、示踪和整合功能,通过δ13C自然示踪和人工标记技术,可以辅助解析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406.
为研究岩石经历干湿循环后的细观损伤演化特征,选取三峡库区某边坡的泥质砂岩为研究对象,在饱和状态下分别对各组进行多次干湿循环试验。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NMR)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对泥质砂岩的损伤行为,结果表明:干湿循环作用下,核磁共振T_2谱图波峰信号幅度发生显著变化,T_2谱图面积、孔隙率呈现出定量的指数增长;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发现,随着干湿循环试验的进行,岩石内部孔隙逐渐增多,孔隙尺寸增大,形成贯通的小裂隙并逐渐扩展,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作用后的MRI内部结构变化与扫描电镜(SEM)微观结构变化相似;MRI像素点的灰度值分布符合对数高斯分布,分布期望随循环次数逐渐饱和;随着循环次数增加,力学参数逐渐降低,峰值应力的降低与孔隙率的增大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407.
基于反馈环的多次波压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波动方程理论压制多次波,综合考虑了多次波传播的运动学特性和动力学特性,避免了非波动法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局限性,已成为多次波去噪的发展趋势.首先对多次波压制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简单的阐述.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反馈环波动方程预测减去法的方法原理.介绍了抛物线拉东(Radon)变换外推近道数据、谱模拟法提取震源子波、均衡伪多道匹配和多次波减去法效果评价等四大关键技术的思路及主要计算公式.用JAVA语言自行开发了相应的模块,并应用射线法多次波模型和SEG/EAGEPluto模型,对以上方法技术进行了检验,去噪效果良好.对海上某多次波特发育实际资料进行了处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08.
本文对面向对象影像分析方法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应用研究,通过建立多尺度影像空间和分类规则库对四川理县"5.12"震后的航空影像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取了房屋和居民地的空间分布矢量信息。将土地覆盖分类的结果与传统的基于像元的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面向对象方法的分析结果更接近于人工解译的效果,对试验区的分类精度也远远高于基于像元的影像分类的精度,有效克服了传统分类方法所存在的"椒盐噪声"问题,与基于像元分类的栅格数据相比,面向对象的方法可直接提取GIS分析的矢量信息,展示了面向对象技术应用于高分辨率影像信息提取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409.
在高房价催生下,"小产权房"在全国呈蔓延趋势。该文通过对淄博市淄川区(县级)"小产权房"情况的调查,厘清了"小产权房"的概念和内涵,摸清了"小产权房"的主要分布,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释了"小产权房"的客观存在,更从国家政策制度上分析了为何这类房产只能"小产权",而不能"大产权",揭示了"小产权房"是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中住房建设政策缺位的必然,我国房屋建设管理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协调和统一。  相似文献   
410.
杨和平  王静  湛文涛  李艳艳 《岩土力学》2011,32(Z2):359-365
拟建南宁外环路穿越膨胀土分布区,若实施刚性支挡难以保证开挖边坡稳定,沿用弃土换填方案填筑路堤至少需废240万方,使工程投资大增并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为此,研究运用膨胀土处治新技术进行路基工程设计。通过系统土性、填料性质试验,论证了物理处治技术修建膨胀土路堤的可行性;采取FLAC和极限平衡分析,获得实施柔性支护前后典型膨胀土堑坡的稳定性。基于试验、理论分析并借鉴交通部西部膨胀土项目的成功经验,提出两种封闭包盖措施填筑南宁膨胀土下路堤、不同边界条件下的路堑边坡柔性支护设计方案。对比分析表明,采用新技术效益明显,能实现南宁外环高速路安全、经济、节能环保的修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