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61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05篇
海洋学   117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稚虾蜕皮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稚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蜕皮和生长的影响.实验在水族箱内进行,实验对虾的初始体重为(0.553 2±0.000 1)g,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稚虾的蜕皮周期有显著的影响(P<0.05),其中S10能明显抑制对虾的蜕皮,S2则能促进对虾的蜕皮,前者较后者蜕皮周期延长4.97 d;(2)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S4和S7两组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最大,分别大于S0组28.11%和22.6%,并且与S0和其他处理组相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3)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的摄食量有显著影响(P<0.05),S4和S7两组分别高于S0组15.96%和11.46%;(4)不同盐度波动幅度对中国明对虾的食物转化效率未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但S4和S7两组对虾的食物转化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392.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大西洋浪蛤(Spisula solidissima)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试验浪蛤软体部干质量为0.049g±0.003 g,实验饥饿的时间分别为1,3,5,7,10,13,20,27 d.结果表明:(1)饥饿对浪蛤的耗氧率影响极显著(P<0.01).浪蛤在饥饿1~7 d时其耗氧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饥饿7 d以后,其耗氧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2)饥饿对浪蛤的排氨率影响极显著(P<0.01).浪蛤在饥饿1~5 d时其耗氧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饥饿5 d以后,其排氨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3)在实验期内浪蛤的O/N(O为呼吸氧原子数,N为排出氨态氮原子教)值为17.05~34.18,平均值为21.1.  相似文献   
393.
饵料种类和摄食水平对中国对虾蜕皮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鱼肉、虾肉、蛤肉、沙蚕、配合饲料和以上 5种饵料的等干重混合物投喂体重为 ( 1.5 3 0± 0 .0 47) g的中国对虾 3 0d ,并对体重分别为 ( 2 .988± 0 .2 0 0 )g ,( 7.960± 0 .45 0 ) g ,( 14 .177± 0 .868) g ,( 19.0 12± 1.413 )g 4个规格的中国对虾采用配合饲料分别按每天体重 0 % ,0 .5 % ,1.0 % ,1.5 %和过量 5个摄食水平进行投喂 2 8d ,对中国对虾的蜕皮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证明 ,饵料种类对中国对虾的蜕皮次数 (MT)、蜕皮量、蜕皮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及每次蜕皮的体重增长都有显著影响。实验期间中国对虾的蜕皮次数范围为 2 .3 1~ 3 .98次 ,蜕皮能占摄食能的比例为 1.16%~ 2 .72 % ,每次蜕皮的体重增长为 0 .14 1~ 0 .488g。不同摄食水平对中国对虾的蜕皮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及每次蜕皮的体重增长都有显著影响 ,前者随摄食水平的提高而下降 ,后者随摄食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摄食水平对 ( 2 .988± 0 .2 0 0 ) g的对虾的蜕皮次数 (MT)和蜕皮的干重、氮含量、能量的影响较大 ,而对其余 3个规格的对虾影响较小。摄食水平对对虾每次蜕皮的干重、氮含量、能量及单位体重每次蜕皮的干重、氮含量、能量的影响仅表现为饥饿或较低摄食水平与其它摄食水平差异显著 ,而更高的摄食水平对它们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94.
盐度和Ca2+浓度对中国明对虾稚虾耗氧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森  王芳  穆迎春  董双林 《海洋科学》2006,30(12):92-96
设计双因子实验研究了水温25.0℃±0.5℃下,盐度(5,15,30)和Ca2 质量浓度(175,350,700,1 400,2 800 mg/L)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稚虾耗氧率的影响,实验对虾的湿体质量为0.301 g±0.041 g。实验结果表明:(1)不同盐度下,中国明对虾稚虾耗氧率的大小顺序为R5>R30>R15。其中,盐度15下对虾的耗氧率显著低于盐度5和30下的耗氧率(P<0.05);(2)不同Ca2 质量浓度下,中国明对虾稚虾耗氧率的大小顺序为R2 800>R175>R700>R1 400>R350。其中,Ca2 质量浓度为350 mg/L组对虾的耗氧率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Ca2 质量浓度为2 800 mg/L组对虾的耗氧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P<0.05),而Ca2 质量浓度为175,700和1 400 mg/L组间对虾的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5);(3)盐度和Ca2 质量浓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中国明对虾稚虾的耗氧率(P<0.05)。  相似文献   
395.
396.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概述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ESSP、IGBP、WCRP、IHDP、DIVERSITAS)新近的研究战略调整和研究重点,在对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全球变化研究的阶段性理论进展,归纳了全球变化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397.
1会议概况由全球环境变化四大研究计划的中国国家委员会和世界数据中心中国中心共同举办的“CNC-IGBP、CNC-WCRP、CNC-IHDP、CNC-DIVERSITAS和WDC-China 2006年联合学术大会”于2007年1月20~22日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本次联合学术大会由CNC-IGBP、CNC-WCRP、CNC-IHDP、CNC-DIVE  相似文献   
398.
近年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业务工作及范围在不断扩大,原有的靠手工操作、图纸管理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高效管理的需要。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和“数字国土”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纷纷加大了信息化、数字化的改革力度。本文结合实际工作,主要介绍了l:l万土地利用数据库成果的初步应用。为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提高成果利用价值进行有益探索,为“数字国土”工程建设积累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99.
位于松辽盆地南部某油气田边缘一个油气显示井的磁性测量结果表明,岩石具有明显的磁性变异结构特征.以磁化率(κ)为例,在低缓的背景磁性上主要呈现高强度与中等强度的2类异常:大于400×10-5为强磁性,100×10-5~150×10-5为中等强度磁性.结合录井资料与地球化学分析解释可知,强磁性异常主要位于取样间隔的底部干层区,少数样品位于浅部油气显示层;中等强度异常主要位于2 700 m附近的油气显示层.岩石磁性与地球化学成分对应分析表明,油气显示层岩石的C1和C2成分与磁化率 (κ)、饱和磁化强度 (Js) 和饱和等温剩余磁化强度(SIRM)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与内禀矫顽力(Hc)为逆相关,而干层岩石相关性不明显.矿物成分分析显示,岩石中主要含铁矿物为磁铁矿、磁赤铁矿、赤铁矿、黄铁矿和菱铁矿.其中磁赤铁矿主要分布在具有中等磁性强度的油气显示层,而高含量(最高含量达12.5%)的磁铁矿主要位于底部干层.磁赤铁矿与赤铁矿、黄铁矿及菱铁矿含量之间相关特征初步表明,自生磁赤铁矿可能主要来源于原地赤铁矿与黄铁矿.推测油气显示层岩石中磁性偏软的磁赤铁矿属于烃蚀变的产物,为烃微渗漏效应(或烟筒效应)的全空间形成机理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400.
本文选取2007—2018年金华地区地闪资料,研究分析金衢盆地地闪大数据的气候特征,及地闪资料与地形、海拔高度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1)2007—2018年金华地区地闪年均次数为45 481次,年均地闪密度为4.3次·km-2·a-1,地闪密度变化范围为2.64~5.92次·km-2·a-1;2)2007—2018年金华地区逐年地闪空间分布差异大,各年的空间分布不均匀,地闪主要分布在西南角的仙霞岭及其至会稽山沿线,以及兰溪市、婺城区及金东区交界的金华山,而东南角海拔较高的大盘山和北面的龙门山的总地闪密度高值面积较小;3)将总地闪密度分段与地形、海拔高度对比显示,80次·km-2以上总地闪密度与高海拔山区有较好的一致性,强地闪(电流强度100 kA以上)密度为5~7次·km-2的25个点中有23个点分布在海拔208~989 m山区;4)下垫面电阻率较低的三江流域地区地闪密度为金衢盆地内最大的"洼地",杭长铁路及附近的地闪密度仅接近平均值,这与其他相关研究结论不一致;5)2007—2018年中有41.7%年份的地闪次数和总地闪次数随海拔高度增加,其他年份的地闪强度均值和总地闪强度均值随海拔高度增长,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