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四川地区近60 a大气可降水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佳 《干旱气象》2009,27(4):346-349,357
利用60a的NCEP2.5°×2.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长期平均特征及其季节、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年大气可降水量为181.30kg·m^-2;大气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均匀,川西高原的大气可降水量明显低于四川盆地;大气可降水量季节变化显著,一年中夏季(6~8月)最多(74.33kg·m^-2),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大气可降水量1月最少(5.82kg·m^-2),7月最多(25.77kg·m^-2),2月开始逐月增加,8月开始又逐月减少。60a中大气可降水量年际变化小,丰年大气可降水量为枯年的1.15倍。60a来,大气可降水量在平均状态附近波动,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22.
本文利用FY-4A卫星对2019年5月四川盆地实施的一次人工增雨减轻空气污染作业条件进行分析,综合分析增雨可播性,判别增雨潜力区和作业高度,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供可靠的依据,然后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气象台站、空气质量指数、颗粒物污染物浓度等多种数据资料分析人工增雨作业前后作业云体宏观情况和空气质量、雨量的变化,对其作业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月12日四川盆地西部有云系发展,作业前6小时作业区附近主要为积层混合云,存在大量过冷水,红色对流泡云顶温度约为-30℃,粒子有效半径为15~40μm,作业前0~3小时作业区位于深厚对流降水云边缘,云顶温度约为-40℃,粒子有效半径为7~40μm,作业区南部有大片积层混合云,提供大量过冷水;(2)作业区内,高低空配合的环流场形成了较有利的降水形势,作业云体过冷水丰沛,增雨潜力较好,符合人工播撒催化剂条件,适宜开展人工增雨作业;(3)经过人工增雨作业后,作业区雨量峰值降雨时间延长,总体雨量增加,作业区的AQI从82降到29,PM10从94μg/m3下降到28μg/m3,PM2.5从49μg/m3降到17μg/m3,而3个对比区没有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空气质量指数持续超标数小时。   相似文献   
23.
本文采用数值试验对比分析的方法,利用一维半地形积层混合云模式,分别进行引入与不引入极端水汽源的模拟试验.研究表明,一旦引入极端水汽源,地形积层混合云系统即成为一个极为有效的造雨系统.极端水汽源的引入提供了更加饱和的环境,维持更久的辐合场,还增大了冰相粒子对云水的碰并.这些初步认为是暴雨产生的主要物理原因.  相似文献   
24.
1引言气象标准是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的重要支撑,是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为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气象部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气象服务职能、引领气象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标准体系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气象标准对提升气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5.
基于飞机观测的四川盆地初夏云下气溶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9年6月23日夏延飞机搭载的云粒子测量系统(PMS)对四川盆地上空云和气溶胶的2次观测试验资料和MODIS光学厚度产品及云和辐射资料(CERES SYN1deg-3Hour Ed3A),结合HYSPLIT模式模拟的气团后向轨迹和前向轨迹,分析四川盆地云下气溶胶数浓度垂直分布、谱分布和来源特征。结果表明:飞机观测的四川盆地大气气溶胶数浓度量级为108~109m~(-3),与河北省、北京及周边城市飞机观测的气溶胶数浓度量级相同,污染较重。远距离输送对四川盆地气溶胶贡献小,说明气溶胶主要受盆地区域内污染物影响,同时气溶胶生成后主要在盆地区域内聚集,使得区域内空气污染居高不下。初夏阴天天气条件下,四川盆地的大气气溶胶主要分布在2 800 m以下,气溶胶粒子数浓度越靠近地面越大,且云下气溶胶粒子较多是积聚模态,粒子Angstr9m波长指数介于1.2~1.4之间,城市-工业气溶胶的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26.
林丹  王维佳  李慧晶 《气象科技》2013,41(5):889-894
利用NCEP 1980-2009年可降水量的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30年来西南地区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受地形等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西南地区年、季节可降水量分布均有显著的地区性差异,东南多,西北少;可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远大于冬季,秋季略高于春季;可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不均,7月最大,8月次之,1月最少;30年来,西南地区年可降水量呈波动变化,略有增加,偏多和偏少年交替出现,春季和冬季可降水量呈线性增多.西南地区可降水量空间分布既有整体一致型,也存在反向型.  相似文献   
27.
利用1961—2012年NCEP/NCAR的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中国西南区域(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大部分地区、西藏东部)水汽总量和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区域水汽总量近50 a来呈整体减少趋势;水汽含量在850—700 hPa之间最为丰富;西南区域东湿西干,重庆、贵州、广西、四川东部水汽总量相对丰富;影响西南区域全年水汽量的有四个输送通道,春季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偏西气流,夏季主要受到孟加拉湾和印度洋季风影响,秋季水汽主要来源于西太平洋,冬季则主要来源于偏西风和西太平洋;西南区域全年主要为水汽汇合区(除云南大部分地区以外),常年有两个水汽辐合中心,一个在西藏与四川交接处(青藏高原东南侧),一个在贵州及其附近地区;而云南上空主要为水汽辐散,仅夏季部分地区为水汽汇合区。  相似文献   
28.
西南地区空中云水量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更好的合理开发空中水资源,采用NCEP 1980~2009年云水量的逐月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和EOF分析等方法,研究了30年来西南地区(云南、贵州、重庆、四川)云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年和季节云水量分布均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东南多,西北少,最小值出现在四川西部高原地区;云水量在夏季最多,春季略高于秋季,冬季最少;逐月云水量呈近似的正态分布,1月到6月逐渐增加,7月到12月逐渐减少;西南地区云水量的空间变化既存在南部与北部相反的变化趋势,也存在整体一致型。  相似文献   
29.
2013年四川及西南部分地区春旱严重,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积极组织实施飞机增雨作业共37架次,对上述地区农业抗旱、空中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选取4月4日20时飞机人工增雨作业个例,对干旱监测、天气条件、作业条件监测、作业方案及效果评估等进行详细分析。此次增雨作业后,作业区降水回波强度面积明显增强,降水量也在作业后有增大的过程,作业区普降小到中雨,部分地方大雨。利用区域雨量对比的方法计算得出此次增雨作业影响面积2.9万km2,3 h增加降水量11972万m3。  相似文献   
30.
粘性可压缩流体中的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小扰动条件下,从粘性可压缩流体的运动方程、状态方程以及连续性方程导出了它的波动方程,从而表明粘性可压缩流体中能够存在有耗损的纵波与横波。文中还针对自由界面、刚性界面、粘性流体内部分界面、粘性流体与弹性固体分界面等,求出了平面波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