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采用B/S架构,运用J2EE,Ajax技术,将Google Maps与GPS经纬度等信息相结合,利用Google Maps提供的API将飞机人工增雨航迹信息叠加到Google Maps电子地图上,为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总结、分析、效果评估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22.
利用2016—2019年唐山市逐时O3浓度和气象数据,分析了O3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 2016年唐山市O3超标天数为53 d,2017—2019年O3超标天数每年在70 d以上,污染程度偏重。O3月平均浓度值呈双峰型分布,6月O3平均浓度值最大,达112.26 μg·m-3,9月次之。O3浓度超标日分布在3—10月,夏季超标天数最多,其他依次为春季、秋季,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O3日均浓度为15:00最大,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O3浓度与温度、风速正相关,与相对湿度负相关。气温高是导致O3浓度超标的重要因素,日最高温度超过25 ℃时要考虑O3浓度出现超标现象。相对湿度在50%左右及60%—80%时,O3浓度超标率均大于30%,在60%—70%时O3-8h浓度平均值达到最大。夏秋季O3浓度超标率高与地面小风、较低的混合层高度有关。当日均风速1<V≤4 m·s-1时,O3浓度超标率较高。容易产生中度以上O3污染的天气形势场为500 hPa高空受西北气流或高压脊影响,850 hPa有西南或偏南气流经过,地面大多处在高压后部、低压前部或低压辐合区内。  相似文献   
23.
多普勒天气雷达在人工增雪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秀玲 《气象科技》2008,36(5):631-633
通过对2007年3月2~5日发生在河北省的一次大范围暴雪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PPI径向速度和强度特征分析,发现强降雪形成、发展、加强、维持与消散的各个阶段在径向速度和强度上有明显的体现.低层辐合和暖平流、"牛眼"形结构的出现.预示着降雪加强;暖平流从低层到高层逐渐消失,预示着降水的减弱;一定范围的30dBz强回波中心持续一定的时间,就有可能产生强降雪.人工增雪应在降雪加强阶段进行;可参考"零度层亮带"所在的高度确定火箭发射仰角.  相似文献   
24.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小尺度缝洞体的刻画是实现该区缝洞储层高效精细开发的迫切需求,由于精细刻画难度大,前期预测精度难以达到生产的要求,为此,本文以桑塔木地区为研究区开展了基于叠前分频偏移成像方法的缝洞体精细描述方法研究.首先,结合实际钻井和地震资料,构建了不同尺度缝洞体模型并开展正演模拟分析,论证了地震主频对分辨率的影响;其次,通过CMP道集分频方式对该区地震资料进行叠前分频处理,并研究不同频带下缝洞体的内部结构,利用不同频带信息进行缝洞体精细刻画;最后,利用实际钻井资料,开展实钻井与缝洞体吻合情况的分析,验证模型预测结果的可靠性.本文研究表明,地震资料分频结果与正演模拟结论一致,中高频带可以有效提高小尺度缝洞体成像精度,叠前分频成像技术显著提高了小尺度缝洞储层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25.
地震对海岸带地貌与沉积有明显影响,1605年海南岛琼山地震造成东寨港地区发生严重陷落事件。对采自东寨港红树林区258 cm柱状岩芯YBL孔进行了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发现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在125 cm附近有明显突变,对应于沉积相从陆向海的转变,125 cm以下岩芯沉积物为暗红棕色陆相沉积,125cm以上为灰色-橄榄灰色海相粉砂沉积。推测该沉积相突变是对海南岛东寨港地震陷落事件响应,结合采样点潮位高程推测1605年琼山地震导致东寨港区域沉陷幅度至少为1.6~1.8 m。  相似文献   
26.
中国甲烷排放现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介绍了1990年和1994年我国甲烷排放源估算工作。首先,对1990年的甲烷排放源进行了收集和完善,尤其是对1990年城市垃圾甲烷排放源重新做了计算;其次,根据最新研究资料,对1994年的甲烷排放源重新作了计算;最后把1994年甲烷排放与1990年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中国1990年和1994年甲烷排放分别为3092×106t和3291×106t,分别约占当年全球总排放的59%和61%,其中,采煤、油气领域泄漏、反刍动物与动物粪便、垃圾填埋等甲烷排放有所增大,而生物质燃烧、稻田甲烷的排放有所减少,农村堆肥中的甲烷排放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