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7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风场、20℃等温线深度、海表温度以及Wheeler·和Hendon提出的逐日MJO指数资料,通过合成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EP型和CP型El Nio发生前各要素场的特征,以及近30年来两类El Nio事件发生前MJO活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赤道西太平洋,EP型El Nio的异常西风要早于CP型El Nio出现,其强度也远远强于CP型事件。EP型El Nio的异常西风在发生前2个月已东扩至东太平洋地区,而CP型El Nio的异常西风在El Nio事件发生前3个月东扩至日界线附近,此后也只维持在日界线以西。而在赤道东太平洋,不同于EP型El Nio,CP型El Nio事件在El Nio事件发生前始终有偏东风存在。EP型El Nio温跃层有明显的加深东移现象,温跃层的演变要超前于海表温度的变化。由MJO处于5~8位相的异常概率分布,可知EP型El Nio在中西太平洋的MJO活动要比CP型El Nio早发生,比较赤道纬向风平方的均方差,发现EP型El Nio发生前对应的MJO活动要明显地强于CP型El Nio事件。  相似文献   
12.
利用CCMP的风场、NOAA地表日均太阳辐射通量等资料,研究了MJO与风场和海表温度日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MJO不同位相时,风场及海表温度日变化有明显不同。当夏季MJO处于发展位相(位相1—4)时,赤道印度洋经向风场的日变化偏弱;而西太平洋经向风场的日变化偏强;当MJO处于成熟位相(位相5—8)时,赤道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经向风场日变化与发展位相时相反。MJO对于海表温度场日变化的调制,冬季比夏季表现得更加明显。同时使用Dynamo的实测资料证明了在经验公式中赤道地区驱动海温日增暖的主要因子是风场的变化,辐射场对其影响远不如风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基于贝叶斯模式平均方法(Bayesian Model Averaging),发展了一个NINO3.4指数的多模式客观权重集合预报方法(简称OBJ)。该方法基于训练期内单个模式的预报结果,用线性回归订正单个预报的偏差,依据模式的预报效果估计单个模式的权重。利用2002年2月—2015年10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气候与社会研究所(IRI)提供的7个单一模式对NINO3.4指数的预报结果进行OBJ试验,并采用均方根误差对多模式集合平均预报(简称ENS)和OBJ的预报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估。结果表明,ENS的预报效果优于7个单一模式的预报效果,而OBJ预报效果优于ENS预报效果,其NINO3.4指数的均方根误差比ENS方法降低了4%。将单一模式预报结果按时间划分为训练期和预报期,利用独立样本估计OBJ的参数并进行预报试验,这些试验也表明,OBJ能进一步提高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4.
南亚、东南亚地区大气环流季节突变的多年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春 《大气科学》1994,18(3):303-309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利用FGGE-IIIb资料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1980至1988年七层全球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至1988年南亚、东南亚地区由冬至夏大气环流季节突变的状况。利用与这一地区主要天气系统密切相关的某些大气环流指标来描述该地区的季节突变,并根据这些指标的逐候演变、信噪比及候平均环流形势确定了突变发生的时段。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季节突变的多年状况,用多年资料证实了南亚、东南亚地区由冬至夏季节演变过程存在着两次突变,分析了突变方式在区域间、高低层间及年际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地震资料的复数道分析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已广泛地应用于地震勘探的各个领域。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瞬时频率、瞬时相位剖面可以用来检测小幅度断层构造,在储层和岩性预测中,三瞬剖面可用来定性地识别岩相变化,在日益发展的浅层地震勘探中,复数道分析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瞬时频率剖面可以帮助人们对金属矿的反射界面进行分析和解释。然而,目前复数道分析技术主要还是在地震资料专用处理机或工作站上实现的,硬件环境比较苛刻,这就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本文对复数道理论和算法进行了分析,并在微机上予以实现,理论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空间均匀网格对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区域特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王晓春  吴国雄 《气象学报》1996,54(3):324-332
用方差极大正交转动EOF(Varimax EOF)及点相关图法分析了夏季总降水(6、7、8月降水之和)及逐月降水的区域特性。使用的资料为全国范围47个5°×5°经纬度网格上的降水资料,分析时段为1959—1994年。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采用了空间均匀的格同资料,本分析除进一步证实了中国东部地区降水异常的区域特性外,也揭示了西部地区降水异常的区域特性及沿长江流域东西方向上降水异常的相互关系。夏季总降水异常最显著的区域特性是江淮流域与河套及华南反相关。另外沿长江流域,四川盆地的降水异常与青藏高原东部及江淮流域的降水异常也存在着反相关联系。西部地区的区域特性为青藏高原中东部南北两侧为负相关,并且青藏高原中东部南侧的降水异常与华北东部及东北南部为正相关。上述的空间模都有准2—3a及10a左右的周期。逐月降水的分析表明,6月份,江淮流域、华北东部及东北大部分地区为正相关。7月,河套地区与江淮流域的降水异常呈现一定的负相关联系,8月份降水异常的区域特性与夏季总降水异常的区域特性极其一致。  相似文献   
17.
电接风已使用多年,维修方法很多,这里就使用交直流转换器后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一、在电压较低(150—200伏)或不稳的地区,电接风纪录器工作正常,而接上交直流转换器后,风向风速出现漏跳或不跳现象。产生原因:接入转换器后(图1),使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WFSD)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探讨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断裂的物质属性。随钻实时流体分析作为井口流体实时监测手段,首次获得了龙门山断裂带随钻流体组分响应特征,在一号孔(WFSD-1)主断层上出现随钻流体多组分同时异常,且异常强度大。通过比较WFSD-1号孔主断层的钻探岩心岩性和随钻流体组分剖面,认为随钻流体组分的异常区间与主断层的区间保持一致,表明流体异常与断层的响应特征,主断层区间的流体异常为多组分的极值异常,强度与断层泥厚度成正比。这些钻探泥浆气体响应特征将为钻探工程、取心钻进提供第一时间支持。  相似文献   
19.
环境中溴系阻燃剂六溴环十二烷的水平及分析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溴环十二烷(HBCDs)是一种添加型溴系阻燃剂,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隔热材料、纺织用品及少量电子产品中。2006年欧盟、国际公约等组织相继停止生产和使用多溴联苯醚后,HBCDs也曾在某些用途中作为替代品使用。在各环境介质中,空气和水体是HBCDs的主要释放空间。点源附近的环境介质中通常能够检测出较高浓度的HBCDs,远高于没有明显点源的地区。工业合成的HBCDs以γ-HBCD异构体为主,大多数生物体内的HBCDs以α-HBCD所占比例最大,可能与化合物结构、环境条件及生物代谢过程等均有关。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HBCDs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但由于HBCDs存在热重排、热降解等现象,使得化合物的异构体分析受限。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弥补了上述缺陷,不但可以区分HBCDs化合物的对映与非对映异构体结构,还可以借助串联质谱(MS/MS)联用技术降低化合物的检出限。文章综述了环境中HBCDs的水平及分析进展,认为在HBCDs的立体结构以及各异构体之间的转化过程和转化条件等方面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指出在环境背景区开展HBCDs的环境行为、演变趋势、控制措施及替代技术研究,是今后应该深入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自2005年以来对电子垃圾拆解地广东贵屿地区多溴联苯醚( PBDEs)污染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垃圾场源区,已不能代表PBDEs对其周边大范围地区的污染现状.为了评价贵屿镇及周边大范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PBDEs污染情况,本文采用网格采样、索氏抽提、复合硅胶/氧化铝层析柱分离纯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贵屿拆解场地及其周边72 km2地区表层土壤中8种PBDEs的含量及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与2005年文献数据对比,贵屿镇水库周边土壤的PBDEs污染并无缓解趋势且仍在持续,水稻田土壤中污染有所降低;所有化合物中以十溴联苯醚( BDE 209)占主导,主要分布在贵屿镇及附近的电子垃圾拆解区,含量范围为0.4 ~ 720.9 ng/g(干重),是除BDE 209之外的7种化合物总量(变幅为nd~ 83 ng/g)的10倍以上.PBDEs各化合物的地理分布情况受拆解地区和化合物蒸气压、水溶性等物化性质的影响而显示出显著的差异性:分子量较大的化合物分布在贵屿镇及紧邻村落电子废弃物拆解的主要源区;分子量居中的化合物的分布与特定地点有关;分子量较小的化合物以贵屿镇为中心向四周均匀扩散;且PBDEs从污染源向清洁地区扩散的途中发生了化合物分馏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