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5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103篇
海洋学   4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81.
文章对内蒙古准格尔旗红粘土沉积进行了粒度和磁性地层研究.粒度分析表明,该红粘土序列的粒度分布特征与灵台、泾川剖面的第四纪古土壤、新近纪红粘土十分类似,结合野外观察基本可以确认其风成成因.磁性地层和碳同位素地层研究表明,准格尔旗剖面古地磁极性序列可与标准极性柱C3n.1r~C3An.2n极性段相对应,根据沉积速率外推,其沉积时代为4.13~6.61Ma.该剖面是迄今为止有年龄报道的纬度最高的红粘土沉积,表明黄土高原主体地区红粘土的北界至少在现代毛乌素沙漠以北,其分布北界比黄土更靠北.空间粒度对比表明,红粘土的空间粒度分异远远小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表明新近纪粉尘沉积区至源区的距离远大于第四纪时期.  相似文献   
282.
为实现自主水下潜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简称 AUV)的自主目标探测识别与定位任务,以侧扫声呐数据为依据,考虑到扫描式声呐成像的特点,针对金属球类目标,基于 Darknet 框架设计了一种轻量化深度学习目标识别模型,并结合人工特征进行目标特性分析。同时对声呐图像设计了有效的图像增强方法。实验表明:上述目标识别方法在保证目标识别准确率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目标识别速率,适于低功耗嵌入式平台部署。  相似文献   
283.
针对秦皇岛海域水母灾害频发问题,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定量分析水母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潜在关系,对水母灾害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020年4月秦皇岛海域海月水母碟状体和海洋环境因子(温度、盐度、溶解氧和pH)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ID 3决策树作为分析模型,对海洋表层、底层环境因子分别进行多种粒度的数据离散化处理下,通过构建决策树挖掘海月水母碟状体密度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采用K-折交叉验证、查准率、召回率与F1分数指标,以及相关性进行实验验证与分析.结果 表明:对于海月水母碟状体的密度分布,预测效果最佳的是基于平均值和标准差离散化的海洋表层环境因子构建的决策树;相关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盐度、溶解氧、pH和温度.当SSS ∈[31.49,31.79)、SSDO∈ [9.18 mg/L,9.50 mg/L)、SSpH∈ [8.12,8.21)和SST∈ [11.29℃,11.71 ℃)时,海月水母碟状体密度预测结果为高.本文研究成果可加深对该海域海月水母生存环境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该海域大型水母灾害的监测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84.
目前,我国在CO2地质埋存的试验研究才刚刚开始,其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需要不断探索。本文立足于吉林油田大情字井区块,从储层埋存潜力、埋存体稳定性及水文地质条件三个方面对试验区实施CO2地质埋存工程进行评价。通过对注CO2层段的储层砂体有效厚度、空间展布范围、储层物性及储层微观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各砂体横向和垂向上的连续性、砂体间的连通性等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试验区具备一定的埋存潜力,其有效储层厚度平均为273m;同时对试验区盖层的封盖性、断裂的稳定性及井筒的密封性三方面的评价,建立试验区埋存体稳定性评价体系。研究表明,试验区具备厚层泥岩封盖层、盖层内断裂不发育且比较单一以及储层内广泛发育隔夹层,可以有效地对CO2的运移或渗漏实施封盖和遮挡;另外,结合试验区矿化度、水化学成分的研究表明,试验区与邻近区域存在明显的矿化度分带特点、水化学成分也相对较单一以及含水层和隔水层均较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试验区目的层段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下水水体环境,比较有利于适合注入CO2,并进行地质埋存。通过这三方面的研究,建立大情字井区块适合CO2地质埋存的埋存格架,为该区实现CO2长期有效安全埋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85.
沉积物中黑碳的提取和测定方法 : 误差分析和回收率实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从沉积物中提取黑碳的一种误差较小的改进方法,并对实验误差及引起误差的原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探讨,同时给出了方法的回收率。经过未均匀处理样品的平行实验,得到实验结果的总体偏差为8.89%,其中个别样品的偏差可达10%-20%;在样品进行了均匀处理后,得到平行实验的总体偏差为3.29%,HCl-HF单步处理的总体偏差为1.96%,而K2Cr2O7氧化处理单步实验的总体偏差为2.50%。其中回收率实验表明,黑碳的回收率可达80%以上。由此可见,所取样品具有代表性,是准确测定沉积物黑碳含量的前提。  相似文献   
286.
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  徐永花  李莉 《地下水》2007,29(3):69-71,130
遥感是指空对地的遥感,即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并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介绍了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方面的应用现状,详细叙述了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的监测,城市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中的应用情况,并预测了未来几年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目前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的众多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相似文献   
287.
结合海南省气象局中尺度自动站网络建设实际案例,介绍了基于GPRS技术和SDH网络的APN组网原理,并详细讲解了其组网的配置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288.
鼎湖山常绿针阔叶混交林CO2通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鼎湖山通量站是中国通量网络(ChinaFLUX)中4个森林站之一,采用开路涡度相关方法,对南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混交林进行生态系统尺度的CO2通量长期定位观测.利用2003,2004年2整年观测资料,分析该生态系统CO2通量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受环境因子的制约关系.通过坐标转换、WPL订正和质量控制后,发现本通量站存在明显的夜间泄漏问题,因此采用MichaelisMenten模型,利用白天(PAR>1.0 μmol-1 Photons·m-2·s-1)湍流充分条件下(u*>0.2 m·s-1)的通量资料,逐月拟合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对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响应,利用拟合Michaelis-Menten方程得到的生态系统呼吸Reco,建立Reco与5 cm土壤温度的指数关系,借此反演夜间呼吸.主要结论包括(I)逐月拟合的光能利用效率α平均为0.0027(±0.0011) mgCO2·μmol-1 Photons,最大光合速率Amax平均为1.102(±0.288) mgCO2·m-2·s-1,α与Amax季节性变化规律均不明显,表明林内旱季没有明显的缺水和低温胁迫存在,这与南亚热带常绿混交林叶面积指数(LAI)季节性变化较小的特点是一致的.(ii)生态系统呼吸月总量平均为95.3(±21.1) gC·m-2month-1,约占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68%.NEE月总量平均为-43.2(±29.6) gC·m-2·month-1,大部分月份NEE为负号,表明该生态系统全年均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估算得到2003,2004年NEE总量分别为-563,-441.2 gC·m-2·a-1,占GPP的32%.  相似文献   
289.
塔里木盆地一次浮尘天气的卫星云图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旭  陈洪武马禹 《气象科技》2003,31(2):80-83,F003
根据常规气象观测资料、GMS-5静止气象卫星的红外云图和可见光图像,分析了1999年4月25至5月4日塔里木盆地浮尘天气。分析结果表明,红外云图和可见光图像能够监测盆地浮尘的变化,浮尘呈灰色,纹理均匀,边界清晰。浮尘区的TBB在0~-15℃之间变化,与地面能见度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大范围浮尘区的反射率在30%~36%之间,浮尘区反射率等值线稀疏,云区反射率等值线密集。  相似文献   
290.
江浙地区与韩国城市化水平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我国新世纪的一大战略,江浙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理应在全国城市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章分析了江浙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的城市体系现状,通过与韩国城市体系的对比,指出江浙地区的城市化要想走在全国的前列,必须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建立完善的城市体系,必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特别是注重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本文并根据江浙地区发展的动态变化和潜力分析,勾勒出该地区未来城市体系的蓝图,对于指导地区乃至全国的城市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