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116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9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4 毫秒
431.
2021 年冬季(2021 年12 月—2022 年2 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多极型分布,中高纬环流呈3 波型分布。位势高度距平场显示,东亚中纬度地区处于正距平区,西伯利亚脊偏强,而东亚大槽较常年同期偏弱,冷空气活动偏少、强度偏强。我国近海出现了 8 次 8 级以上大风过程, 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4 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3 次,冷空气和台风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1 次。我国近海未出现大范围的海雾过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 2 个热带气旋,且均达到超强台风级,其中 2122 号台风“雷伊”是历史上 12 月在南海海域达到超强台风级的 2 个台风之一,也是历史上直接袭击南沙群岛的最强台风,还是影响南海最晚的超强台风。另外,全球其他海域共生成热带气旋14 个。我国近海出现2. 0 m 以上大浪过程的天数有56 d,约占冬季总日数的62%。冬季,我国近海海域呈明显降温趋势,北部海域的降温幅度明显大于南部海域,冬季海面温度较常年整体偏高。  相似文献   
432.
以贵州旅游地空间数据为基础,运用平均最邻近、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贵州1990—2018年4个时间截面旅游地空间格局,分析该时期旅游重心演化进程,探讨旅游地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要素间关系并开展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① 4个时期旅游地均为凝聚状态分布,总体呈现点、团向面状、带状聚集转变;② 全省旅游收入演化比客流量演化更为敏感和剧烈,二者均以经向变幅为主导,且呈现西部比重大于东部的态势;③ 旅游地在海拔高程垂向上表现为近似正态分布,碳酸盐岩类区旅游地资源多为自然类景点、碎屑岩类区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类景点的聚集分布,断层线5 km缓冲区范围内分布90%左右的旅游地、其空间展布总体与断层线走向吻合,三叠、寒武及二叠地层是旅游地的主要分布区,旅游地沿省道特征分布明显;④ 全省旅游地分布主要受旅游地到河流沟谷距离、县级行政中心距离、高速公路直线距离、陆上交通路网密度、高速公路路网密度、断层线距离、河流沟谷密度等7项因子驱动;而距河流沟谷、距县级行政中心、距高速公路直线距离以及交通路网密度水平等因子的组合效应集中控制了当前贵州旅游地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433.
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显著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海平面升高显著。海平面总体比常年高122mm,较2011年偏高53mm,达1980年以来最高位。本文使用中国沿海及西北太平洋区域近30a的水位、海温、气温、气压和风等水文气象资料,详细分析了中国沿海海平面2012年异常偏高的成因。结果表明:2010-201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处于2~3a、8~9a和准19a周期震荡的高位,几个周期震荡高位叠加,对海平面上升起了明显的影响;2012年,沿海气温和海温分别较常年偏高0.4℃和0.3℃,气压较常年低1.2hPa,气压达历史最低位;2012年,中国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较常年偏早,结束较常年偏晚,季风持续时间较常年偏长,导致2012年5-6月和8月,在黄海和东海海域,东北风持续偏强,南海海域南风偏强,风场的异常导致黄海、东海和南海沿海海水长时间堆积,是造成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之一;2012年,热带气旋登陆时间集中,影响范围广,北上和影响东北地区的台风数量均为历史之最,特别是2012年8月,有6个热带气旋相继影响我国沿海,对当月海平面升高影响明显;另外,2012年副热带高压偏北、偏东、偏弱的特点对东海和南海的海平面上升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34.
东海沿海季节性海平面异常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ea level, air temperatur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air pressure and wind data during 1980–2013, the causes of seasonal sea level anomalies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the East China Sea(ECS)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1) sea level along the coastal region of the ECS takes on strong seasonal variation. The annual range is 30–45 cm, larger in the north than in the south. From north to south, the phase of sea level changes from 140° to 231°, with a difference of nearly 3 months.(2) Monthly mean sea level(MSL)anomalies often occur from August to next February along the coast region of the ECS. The number of sea level anomalies is at most from January to February and from August to October, showing a growing trend in recent years.(3) Anomalous wind field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affect the sea level variation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the ECS. Monthly MSL anomaly is closely related to wind field anomaly and air pressure field anomaly. Wind-driven current is essentially consistent with sea surface height. In August 2012, the sea surface heights at the coastal stations driven by wind field have contributed 50%–80% of MSL anomalies.(4) The annual variations for sea level,SST and air temperature along the coastal region of the ECS are mainly caused by solar radiation with a period of12 months. Bu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sea level anomalies with SST anomalies and air temperature anomalies are all less than 0.1.(5) Seasonal sea level variations contain the long-term trends and all kinds of periodic changes. Sea level oscillations vary in different seasons in the coastal region of the ECS. In winter and spring, the oscillation of 4–7 a related to El Ni?o is stronger and its amplitude exceeds 2 cm. In summer and autumn, the oscillations of 2–3 a and quasi 9 a are most significant, and their amplitudes also exceed 2 cm. The height of sea level is lifted up when the different oscillations superposed. On the other hand, the height of sea level is fallen down.  相似文献   
435.
藏南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构造变形及其对成矿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玛铜多金属矿位于冈底斯成矿带的中东段,南拉萨地体之上,是一个典型的大型"碰撞型"矿床,矿体类型以矽卡岩型为主伴生角岩型和斑岩型。矽卡岩型铜多金属主矿体呈似层状、厚板状产于早白垩世林布宗组与晚侏罗世多底沟组的层间构造带。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钻孔构造的研究发现,新生代以来,甲玛矿区及邻区主要经历了两次区域变形事件。第一次构造变形(D1)与印度-欧亚板块俯冲-碰撞有关,形成了一系列同斜倒转褶皱和逆断层,早白垩世林布宗组与晚侏罗世多底沟组之间形成层间滑脱构造带,为甲玛成矿提供了一定的容矿空间。第二次构造变形(D2)形成了一系列轴面直立或斜歪褶皱,叠加改造D1期褶皱。林布宗组砂板岩和多底沟组灰岩两者接触部位发生由北向南的逆冲剪切,逆冲断层伴随D2褶皱构成了甲玛褶皱-冲断带(JMD,Jiama decollement)。甲玛褶皱-冲断带中糜棱岩的石英、方解石的EBSD组构分析表明,甲玛剪切带形成于中低温(约400℃)环境。与第二次构造变形(D2)密切相关的矿化分为4类:1)产于面理S1层间裂隙和变质砂岩夹层中,随S1面理一起褶皱变形;2)产于平行于面理S1或者切面理S1的石英脉中,均发生褶皱变形;3)产于层间构造带中的矽卡岩,发育条带状构造铅锌矿石和斑铜矿矿石;4)产于陡倾石英脉和碳酸盐脉中,基本未变形。通过对甲玛矿区变形花岗岩脉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16.4Ma两个年龄,结合前人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14.5~15.7Ma)和未变形含矿斑岩脉锆石U-Pb年龄(14.1Ma和14.2Ma),认为第二次构造变形事件可能发生于14~17Ma之间。因此,第二次构造变形应该为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的控矿构造,综上初步建立了甲玛矿区的构造-成矿过程,对甲玛进一步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36.
河东金矿位于胶西北望儿山断裂中段,其探矿深度已超过地表下800m,根据测区强干扰条件及2 000m深度探测要求,制定了针对深部矿体定位预测的地、物、化、遥多元异常信息找矿方案,其中化探方法采用的是构造地球化学法。遥感蚀变信息来源于美国7号陆地卫星ETM多光谱数据。物探技术选择了广域电磁测深法,并按120m×50m网度开展了9条测线的广域电磁测深法测量。在平面上主要依据遥感泥化蚀变异常和Au、As、Cu等元素的构造地球化学异常,在剖面上主要根据广域电磁测深法所获得的低电阻率异常信息,结合地质认识圈定出深部找矿靶位两处。经钻探工程验证,在300~1 300m深度范围发现了新的隐伏矿体。  相似文献   
437.
2021年春季(3—5月)的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为偶极型分布,极涡较常年平均值偏强,中高纬度西风带呈现4波型。3月,南下冷空气活动偏弱,月内海雾过程频发。4月,北部海域受高压影响,低层形势场稳定,冷空气活动减弱。5月,我国近海受温带气旋影响出现大风天气。春季我国近海出现了5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冷空气大风过程2次,冷空气和温带气旋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1次,温带气旋影响的大风过程2次。春季共有8次海雾过程,3月3次,4月2次,5月3次。近海浪高在2 m以上的海浪过程有8次,大浪日数偏少。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2个台风。我国近海的海面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和南部海域升温明显,南部和北部海域海面温度梯度增加。  相似文献   
438.
本文综述了不同类型电离层场向电流(亦称为Birkeland电流)及其在地磁扰动(磁暴和亚暴)期间的时空分布特征.首先简述了场向电流近70年的研究历程,总结了各种与太阳风—行星际磁场(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IMF)、电离层电导率空间分布不均匀相关的1区和2区场向电流,北向、晨昏向IM...  相似文献   
439.
通过对渤海湾西部永定新河河口潮间带区海水及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污染状况的研究,认为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Zn>Cu>Pb>Hg>Cd;因海水中重金属输入径的不同,不同潮期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存在差异:大潮期海水中重金属Cu,Pb和Hg的含量大于小潮期海水中的含量,而重金属Zn和Cd的含量则小于小潮期海水中的含量;因受海水中悬浮物含量、种类及河口区成淡水混合发生絮凝作用等的影响,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在垂向上也存在差异.无论是大潮期还是小潮期,海水中重金属舍量总是表层略大于底层;按一类水质标准对海水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分析,认为研究区海水已局部受到重金属污染,污染最严重的是重金属Zn,其次为重金属Pb,Hg和Cu,不存在重金属Cd污染;沉积物中重金属舍量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与海水中的相同,说明海水与沉积物中重金属循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均在渤海湾环境背景值范围内,且是渤海海域含量最低的区域.经过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分析,研究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轻微.  相似文献   
440.
山西煤炭资源开采诱发地面塌陷灾害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山西省煤炭开采区地面塌陷的现状,确定出山西地面塌陷的系数为2335m^2,预测到2002年山西全省的塌陷面积将达到2700km^2,提出应对地面塌陷区进行综合防治和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