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65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31.
三沙市位于中国地理最南端,海域面积辽阔。渔业在三沙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应重视海洋渔业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研发海水健康养殖技术,大力推广鱼-贝-藻复合养殖和离岸养殖等海洋新生产力模式,提高植食性鱼类和大型海藻养殖比例和规模,强化海洋科技和战略研究,保障三沙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2.
基于DEM和查找表的高分辨率机载SAR图像正射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  曾琪明  焦健  周晓 《测绘通报》2013,(11):10-13
山区SAR图像的正射校正受成像几何影响存在较大畸变,实现无控制点的正射校正是一难点。本文提出基于DEM和RD模型来模拟SAR图像为基础,同时创建与DEM的地理坐标相一致的查找表,将模拟成像过程中DEM地理坐标与SAR图像坐标之间的RD模型映射关系采用查找表记录。经过模拟图像与真实图像的精确配准,DEM所在的空间三维坐标与真实SAR图像二维坐标实现了关联。实验选择了一景高分辨率的机载SAR图像和高分辨率的DEM数据,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无需地面实测控制点,可以有效地正射校正高分辨率的机载SAR图像,平面位置与DEM平面坐标完全一致,精度在一个像素以内。该方法简单易于实现,除了模拟图像与真实图像需要人工半自动化的配准,在后续处理中均为自动化处理。校正结果受SAR成像特征所限,仅在透视收缩、叠掩区域存在辐射误差。  相似文献   
133.
通过分析影响因子与期刊质量的关系,结合《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2-2010年影响因子的变化,客观地评价该刊的质量现状.  相似文献   
134.
山东半岛北部在新构造时期以差异活动为特征,表现为以与断裂作用相伴随的断块活动,东、西部差异与分区明显,受NE向青(岛)—牟(平)断裂束的控制,将山东半岛分为东、西两个亚区。青—牟断裂束由5条断裂构成,断裂束西侧的桃村—东陡山断裂与东侧的近SN向金牛山断裂是重要的边界断裂。西部,以NNE向北沟—玲珑断裂为界,分为西北、东北两部分。西北部,为龙口断陷盆地,地貌类型以山前洪坡积台地、冲积平原、海积平原和玄武岩台地为主,海  相似文献   
135.
利用山东地区16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月降水资料以及同期大气环流指数资料,采用Mann- 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累积距平法、有序聚类分析法以及Mann-Whitney-Pettitt(MWP)法等方法,对最近50 a来山东地区夏季降水及其占全年降水比例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近50 a来,山东地区夏季降水呈现总体下降趋势,但有显著的阶段性。其中,沿海地区变化幅度小于内陆,其阶段转换和突变也早于内陆,内陆中山区又早于平原。沿海地区夏季降水占年降水比例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无明显的阶段性和突变现象;而内陆地区呈现总体下降趋势,但存在阶段性和突变现象,其中山地与平原间又有差异。分析表明,山东地区夏季降水变化与同期东亚夏季风、南方涛动和北极涛动之间有显著的响应关系,但在沿海与内陆、山地与平原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6.
利用激光雨滴谱仪检验消(减)雨作业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地检验人工影响效果,设计了地面火箭和飞机催化作业方案,分析了2009年秋季的雨滴谱观测资料。计算了火箭作业点相对于激光雨滴谱仪的距离和方位,为了便于实际作业指挥中的灵活应用,将结果标注在多普勒雷达的地图上。分析了10次降水过程共5338min的雨滴浓度资料。结果显示,秋季积层混合云的雨滴浓度小于500个的占87.6%,而大于3000个的浓度出现几率很低,不同过程雨滴浓度分布有明显差别;2009年10月16日降水过程出现最大雨滴浓度6003个,部分原因可能与火箭消减雨催化作业有关。  相似文献   
137.
根据济南齐河多普勒雷达体扫资料,采用EVAP方法对山东2009年9月19—20日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进行风场反演,反演风场能细致地揭示本次降水过程中尺度风场的演变过程,清楚地给出了风场中尺度结构、辐合线的位置及二者演变特征。各个层次风场变化与常规探空观测的结果基本一致,降水过程前半段存在中尺度辐合线,后期随着冷空气加强南侵并完全控制了中低层,对应的地面降水也由强减弱并逐渐结束。由于反演风场能实时反映出中尺度辐合线的位置,有利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时机及部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8.
山东一次飑线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日锋  王俊  龚佃利  王庆  朱君鉴 《气象》2009,35(9):91-97
2005年7月12日山东中西部地区发生了一次飑线天气过程.利用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及NCEP 1°×1°的逐6小时资料,从天气形势、垂直结构、地面中尺度场等角度分析了该飑线过程.结果表明:低涡后部的横槽转竖是这次飑线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横槽转竖过程中引导高空冷空气下泻,形成上干下暖的不稳定层结,不稳定层结主要是通过高低空的温度差动效应来实现.与飑线相对应的是一支强盛的上升气流,飑线后部是下沉气流,具有较高动量的高空气流下沉至地面向外辐散,使得飑线后部地面辐散区中的风场大大加强.地面辐合带的走向和摆动对飑线移动有明显影响,辐合强度不断增强和范围不断扩大之后,天气也就愈激烈.地面低压区的移近、合并,有利于形成强对流发展的环境场.  相似文献   
139.
战超  于君宝  王庆  栗云召  周迪 《海洋学报》2017,39(9):90-100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以不同时期测量和成像的海图、地形图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使用数字岸线分析、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对近60年来莱州湾东部砂质海岸(界河口-刁龙嘴)地貌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莱州湾东部岸线迁移和水下岸坡冲淤存在强烈的时空差异。岸线迁移表现为冲淤进退交替发生,其在时间过程上具有非线性的显著特点。1959-2013年,侵蚀岸线所占比例波动起伏,具有阶段性。侵蚀岸段年均演变速率以1985年为界分成两个阶段,前期由极大值4.95 m/a(1959-1969年)锐减至极小值1.97 m/a(1969-1985年),后期由1.97 m/a增大到4.43 m/a(1985-1998年),之后均处于高强度侵蚀。岸线迁移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4个岬湾的岸线变迁特征与莱州湾东岸岸线整体变迁并不一致。同时,水下岸坡冲淤条带大体相间分布,同一岸段1959-1985年和1985-2008年的冲淤演变趋势基本相反。进一步分析表明最近60年来,莱州湾东部砂岸在水库拦沙、潮上带工厂化水产养殖、大型海岸工程等人类活动的地貌效应共同控制下,发生了5次岸线淤积前进与侵蚀后退以及冲淤速率大小的交替。  相似文献   
140.
提出了一种GPS数据与低精度底图数据配准的方法,即利用四参数坐标转换模型与最小二乘多项式结合,在实现GPS数据向底图的坐标系转换后,通过坐标差值拟合实现坐标配准。实验表明,该方法将样本点的GPS数据与底图配准中误差由高于3 m降低至1 m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