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395篇
海洋学   103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61.
珠江三角洲现代水下宏体底栖动物组合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属种组成及生态分布等方面对该三角洲四个基本单元环境中的底栖动物进行了系统组合分析,并探讨了水深、盐度及水动力等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的控制作用。指出本区底栖动物的生态分布与环境一致;在属种上与水深盐度及沉积速率有关,即河口附近属种单调,随着远离河口水深、盐度的增加,沉积速率的降低而增多,至浅海陆架区丰富。  相似文献   
762.
华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环境调控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采用涡度相关法进行了连续两年的碳通量观测,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构成及其变化特征,并分析碳交换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显示夜间净碳交换量(NEE)与0~10 cm地温呈明显的指数关系,两年度(2002年11月~2003年10月和2003年11月~2004年10月)的Q10分别为2.94和2.40.通过模拟计算得到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Rec).冬小麦、夏玉米GPP的光响应曲线均符合直角双曲线方程.玉米季平均最大光合速率(Amax)与表观初始光能利用率(α)大于麦季.冬小麦α值随LAI增加而增大.作物主要生长季农田NEE的日变化明显白天吸收、夜晚释放CO2.其他月份农田以碳排放为主,NEE的日变化不显著.农田NEE日较差4~5月和8~9月较大,其它月份较小.农田NEE,GPP和Rec呈明显的季节变化.2003年和2004年玉米田最大日平均碳吸收量分别为-10.20和-12.50 gC·m-2·d-1;麦田最大日平均碳吸收量分别为-8.19和-9.50 gC·m-2·d-1.麦田和玉米田的最大碳吸收量分别出现在4~5月和8月中旬,和GPP最大值出现时间一致.冬小麦和夏玉米主要生长季(3~5月和8~9月)的NEE由GPP支配.GPP主要受PAR和LAI影响.温度对GPP的影响在早春较为明显.7月Rec达到全年最大,Rec和GPP对NEE的贡献相当.其余月份NEE以Rec为主,温度成为NEE的主要控制因子.从生长季NEE总量看,两年度的麦季分别为-77.6和-152.2 gC·m-2·a-1,玉米季分别为-120.1和-165.6 gC·m-2·a-1,玉米季均大于麦季.两年度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的年均NEE分别为-197.6和-317.9 gC·m-2·a-1,表明华北平原农田是大气CO2的汇.若考虑收获籽粒的碳,则农田由碳汇变为碳源两年度分别为340.5和107.5 gC·m-2·a-1.受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及施肥、耕作等农田管理措施影响,农田碳交换的年际变化很大.实行免耕和一年一熟制是减少土壤碳排放、增加作物碳吸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63.
在坞口挖土过程中,因围堰位移较大,采取在开挖处进行回填土,并采用双排钢板桩作为临时支护,内设三道支撑分层、分段开挖,同时加强对围堰及坞口支护的监测,使得整个围堰安全地度过坞口施工期。  相似文献   
764.
陈杰  龚子同 《第四纪研究》2004,24(2):167-174
南极海洋性气候区明显的气候变化已经对独特但脆弱的陆地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影响。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关键的环境要素之一,土壤的发生、发育与演化过程对气候变化同样敏感,其响应结果通过气候变化对成土因素的影响间接表现出来。首先,南极海洋性气候区日益加速的气候变暖现象导致冰川消退、地表积雪融化,为土壤形成与分布提供了母质与空间基础;同时,气候变暖导致自由水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加强促进了以自由水为基础的土壤过程和冰缘地貌过程,对南极海洋性气候区土壤发生、发育产生深刻影响。低等植物对气温升高的响应主要表现为物种数量增加、生境拓展、群落结构演变、初级生产力与生物量提高,从而对土壤有机质积累过程以及土壤有机质结构与性状产生重要影响。气候变化与地壳运动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对海洋脊椎动物的活动影响巨大,而动物活动直接影响海洋性有机质进入土壤与陆地生态系统的途径与数量;同时,动物栖息地的变迁与海岸及附近地区土壤景观演变密切相关。为了准确判断和预测一段时期内气候变化对南极海洋性气候区域土壤形成与演化影响的规模、程度与速率,对各种成土因素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响应与反馈机制、以及与土壤过程之间相互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亟需开展。  相似文献   
765.
我国南天山造山带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规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叶庆同 《矿床地质》1998,17(Z1):37-40
南天山是世界上有名的金和有色金属成矿带之一,Au、Sn、Hg、Sb等是优势矿种,根据构造-岩浆演化,可以划分出5个矿床成矿系列。本文总结了我国南天山各矿床成矿系列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条件和成矿特点,探讨了它们的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766.
新疆阿舍勒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床中黝铜矿广泛产出,并以锌砷黝铜矿为特征。在以铜为主的主矿体(Ⅰ号矿体)中,黝铜矿几乎均属锌砷黝铜矿,含银甚低,其化学成分在时空分布上变化不大且无显著的变化规律,不同类型矿石之间黝铜矿的成分变化也不大;但在以铅锌为主的次要的Ⅱ号矿体中黝铜矿含一定量的银。与其它各类矿床相比,锌砷黝铜矿是阿舍勒黝铜矿的主要类型,也是阿尔泰成矿带的主要黝铜矿类型。  相似文献   
767.
二叠纪生物礁广泛发育于我国南方碳酸盐岩地区。鉴于许多研究者从成礁的外部环境因素来探讨生物礁的发育模式,笔者从我国南方二叠纪生物礁的内部成礁因素分析,即从主要造礁生物——钙质海绵和钙质藻类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埋藏和保存特点方面进行分析,继而提出了华南二叠纪海绵礁的成礁模式。此模式不同于其它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礁的成礁模式  相似文献   
768.
聊城市气象灾害危害规律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分析聊城市近二十年来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及其对农业生产的严得影响,论证了防灾减灾的必要性,并结合聊城市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职极的行这有效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769.
新疆阿尔泰山南缘多金属成矿带的成矿规律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叶庆同  王保良 《地质学报》1998,72(4):349-357
泥盆纪时,在阿尔泰山南缘拉张背景下,北西向区域性断裂和北北东向同生断裂的发育和复合,为火山喷发、潜火山岩分布和裂谷海水下渗循环创造了条件。伴随构造演化形成了两个构造-岩浆-成矿带。其中,一个成矿带是以与流纹-英安质火山活动有关的沉积岩型铅锌、(铁)多金属矿床(可可塔勒式)为特征,另一个成矿带是以与细碧-角 斑质火山活动有关的火山岩型铜锌矿床(阿舍勒式)为特征。火山盆地、同生断裂和潜火山岩体顶部裂隙  相似文献   
770.
王树同  刘敏 《山东气象》2004,24(Z1):51-52
介绍了气象行政执法与公安系统"110"社会联动的主要作法,分析了实施"110"联动对气象行政执法的影响,结合本地开展"110"社会联动执法的体会,对开展气象执法"110"社会联动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