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1.
2021年11月17日13时54分(北京时间)江苏盐城市大丰区海域发生MS 5.0地震。江苏盐城、南通等地区震感强烈,上海普遍有感,山东和浙江等部分地区亦有震感。上海地震台在震后7 min发布人工速报结果,并启动地震应急产品产出工作,产品包括地震基本参数、历史地震、地震构造、震源机制、仪器烈度和余震精定位等数据。本次地震发生在黄海南部坳陷地区,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为一次走滑型事件,断层呈NE走向,余震主要沿主震NE方向拓展约20 km,深度集中在15 km以内范围。  相似文献   
22.
从南海脆灯蕊柳珊瑚Junceella fragilis的二氯甲烷/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光谱分析及文献对照,它们的结构分别被鉴定为:stigmasta-5,28-diene-3,24-diol(1),stigmasta-5,22-diene-3-ol(2),24α-methylcholest-7,22-dien-3,β5α,6-tβriol(3),cholesterol(4),1,2-O-[2’-hydroxyoctadecyl]-glycerol(5),ba-tyl alcohol(6),N-palmitoyloctadecasphinga-4(E)-ene(7),(2S,3S,4R,8E)-2-N-(2-hydroxytetracosanoyl)octa-decasphinga-8-ene(8),1-O--βD-glycopyranosyl-(2S,3S,4R,8Z)-2-N-(2-hydroxytetracosanoyl)octadecasphinga-8-ene(9),uracil(10),thymine(11),purine(12),adenosine(13);其中化合物1,3,5,7,8,9,13均为首次从该种海洋动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3.
区域地壳速度结构对于地震定位和地球动力学特征认识十分重要,一直是地震反演研究的主要内容。利用收集到的基于背景噪声面波成像方法的瑞利面波相速度数据,我们对苏北—南黄海地区地下三维S波速度结构开展了深度反演,进而探讨苏北—南黄海盆地地质结构与地震构造的关系。面波层析成像结果表明区域速度结构模型与地质特征基本一致,速度结构清晰刻画出了苏北—南黄海沉积盆地的主要沉积构造范围和基底起伏。反演结果还揭示了南黄海盆地中地壳内存在一显著的低速层,与历史强震集中分布区高度一致,表明浅源强震活动与壳内的低速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4.
本文使用双差定位法对2014年9月12日至12月30日浙江珊溪水库发生的4184次地震进行重定位,并采用CAP方法对11次ML≥3.0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反演,讨论了震群序列的活动特征及其与断裂之间的关系,分析了水库水位与地震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的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2014年震群序列发生在2006年震群序列NW向延伸的方向上,两者形成一条线性条带,该条带平行分布于双溪—焦溪垟断裂南侧.重定位得到的震源主要在0.7—6 km深度范围内分层分布,垂直于地震条带走向的震源剖面刻画出的结构面以高角度倾向SW.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多数地震为走滑型,均存在一个与地震条带走向一致的NW向节面,呈右旋走滑错动性质.考虑到断裂的定位误差,线性分布的震群活动极有可能沿双溪—焦溪垟断裂的破裂面活动,精定位的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刻画出了该断裂的几何结构和活动性质.但由于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6 km以上,因此震群活动不能归为双溪—焦溪垟断裂活动的结果,即双溪—焦溪垟断裂不是这两次震群的发震构造,而且仍然属于水库诱发地震,而水库地震存在激发该断裂发生构造地震的可能.水库水位上升或者下降与震群活动关系不大,震群活动有随时间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可能是库水沿库底断层破裂面长期渗透和扩散增加了孔隙压所致.   相似文献   
25.
以崇明地震台观测井FD-125测氡仪观测资料为基础,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设计不同的观测实验,探讨FD-125测氡仪的氡测值与不同静置时间之间的关系,找出最佳的静置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在1~3h内,测值与静置时间成正比,3h左右达到峰值;之后,测值随着静置时间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26.
分析了静电的产生和危害,提出了静电的防护和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7.
随着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大规模建设,其形成的接地极放电电流对电场观测设备产生持续影响,并可能对埋地设备产生影响。基于入地电流对金属设施的面腐蚀量公式,对上海区域3个地电场台站的接收信号进行分析,确定接地极放电电流(高压直流接地极放电信号)在地电场观测信号中的特征和强度,计算多个距离范围内特定接地极放电电流强度对金属设施的腐蚀量,结合目前的接地极放电电流强度、放电时间和接地极与设施的距离,认为高压直流输电入地电流对固定台站埋地设施的影响较小;但是,当进行近距离、长时间的特定观测时,高压直流输电入地电流会对埋地设备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制备条件对聚乙烯醇-壳聚糖凝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戊二醛为交联剂,由聚乙烯醇(PVA)和壳聚糖(CTS)混合交联得到一种水凝胶,考察了聚乙烯醇和壳聚糖的配比、交联剂用量和反应时间对聚乙烯醇/壳聚糖凝胶吸水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了聚乙烯醇/壳聚糖凝胶具有最佳溶胀性能时的条件:聚乙烯醇与壳聚糖的摩尔比为6∶1,交联剂戊二醛的体积分数为0.05%,反应时间9h。测定了该凝胶在不同pH值下的吸水率和吸附铜离子的性能,得出聚乙烯醇/壳聚糖凝胶在酸性介质的吸水率远远大于碱性介质,对铜离子(Cu2+)的吸附量比壳聚糖凝胶提高了33.7%,因此该凝胶吸附剂在工业废水处理重金属离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9.
2012年4月2日上海徐汇区发生ML1.9地震,位于徐汇区、闵行区和浦东新区等地区部分房屋有晃动,部分人群有感。本文分析了上海有感地震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地震精确定位、震源深度、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间以及人口密度和社会影响等对该次地震的有感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由于目前地震还不能准确预报,而地震的发生有很大的随机性,因此,提高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0.
现代防雷工程中,接地是主要环节之一.因受地形、周围环境、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接地工程往往费事、费时、成本高还达不到要求.现代建筑物都采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柱内钢筋采用焊接,上下左右贯通,地基又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