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6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134篇
地球物理   136篇
地质学   691篇
海洋学   8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14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2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铁矿地质数据统计分布与铁矿成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铁矿储量、品位等数据统计出发,分析各类铁矿品位的分布特点与规律,认为铁矿品位分布结构与该类铁矿的成矿条件,作用特点和机制有关;以系统数据及图表论证了单一成矿作用、一次成矿形成广泛分布的贫矿,再次或多期次(多阶段)和多种作用成矿的同位叠加,是使品位加富和形成工业富铁矿的关键;对各类铁矿品位高低、富矿规模力图进行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92.
浙江永康盆地沉积作用与成因地层格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填于永康盆地内的永康群内陆河湖相沉积物,可划分为9个沉积类型,不同时期的沉积岩相组合和不同环境下的岩石学特征不尽相同,并可划出8种沉积总体,组成盆地沉积的基本构成单位。该盆地的6个主要地质界面,限定了盆地5个等时性地层单位,反映了盆地发展的5个演化阶段,称为5个沉积幕。沉积幕的叠覆,构成了永康盆地成因地层格架的整体样式。  相似文献   
993.
从断层相互作用研究华北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应力释放角度研究断层相互作用,采用合应力描述已发震断层对相邻活断层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认为,合应力为正的地区,未来发震的可能性增大;反之,发震的可能性减小。对华北地区1966 ̄1977年发生的14次6级以上地震进行了预测效能检验。结果表明,合应力为正值的地区与后继强震的相关达75%。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华北地区给出了该地区2005年前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区,为中长期地震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4.
黄河上游流域蒸散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林  张国胜  汪青春  时兴合 《气象》2000,26(2):6-10
利用彭曼公式8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流蒸散量,分析了该地区蒸散量、日照时数、气温、空气饱和差等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并着重研究了诸因子对蒸散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可上游流域蒸散量呈逐年增大趋势,并以每年3.25mm的速度增。而作为主要影响因子的日照时数则以每年3.6小时的速度啬气温同样表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4℃/10年,空气饱和差也以每年0.02的速度递增;因此,可以认为,黄河上游流域日  相似文献   
995.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大-暴雪过程及雪灾分布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49,自引:13,他引:36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26个台站在近三十年中共发生大-暴雪过程1689站次,按本文标准形成雪灾410站次。通过统计和诊断分析,揭示了大-暴雪过程及其雪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久治是大-暴雪过程和雪灾的频发中心,清水河是雪灾及成灾几率的高值中心;后冬成灾几率高达80.3%,春季成灾几率仅14.3%;大-暴雪过程次数和降水量线性增加势趋十分明显,导致雪灾危害日趋严重,90年代进入雪灾的频发时期。  相似文献   
996.
黄河河口三角洲海岸线较长,石油、盐卤业及养殖业开发等经济发展对防潮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防潮工程建设已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在研究防潮保护区各防护对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国家《防洪标准》,并考虑当地经济的发展,综合确定了各岸段堤防的防潮标准及建筑物级别。  相似文献   
997.
唐山7.8级地震前水氡异常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华北地区36个水化观测点的水氡观测资料,以半年为尺度对唐山7.8级地震前水氡的异常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前水氡异常存在由外围向震中区迁移的特征,异常先在外围地区出现,短临阶段才地震中区附近形成较强的异常区,异常形态有由复杂向简单演化的特征。震后水氡动态演化图像呈现离散态势,并逐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98.
干旱气候对青海地表水资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近38年青海省主要河流径流量及其流域降水、气温的变化趋势,研究了干旱气候对青海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陆河多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混合补给型河流,外流河多为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青海地表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其减少趋势进入90年代后尤为明显;气温和降水是影响青海地表水资源的主要气候因子,其中气温升高加剧了流域蒸发量的增大和干旱影响,减少了地表径流量;而90年代以来降水量的减少特别是汛期降水量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径流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999.
秦岭北缘仙游寺粘土(膨胀土)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次在秦岭北缘周至县马召镇仙游寺一带发现了中更新世厚层褐色粘土,命名为“仙游寺粘土”。它们是中更新世晚期湿润(半湿热)气候环境下形成的坡面流堆积,其物质来源为秦岭山地表层的褐色古风化壳。室内土工试验结果表明:仙游寺粘土是一种典型的富含膨胀性粘土矿物(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的膨胀土,是以往渭河盆地没有发现的膨胀土新类型。仙游寺粘土不良的工程特性导致仙游寺周边和108国道秦岭北缘一带的天然斜坡和人工边坡都很不稳定,在强降雨作用下,大量土体滑坡频繁发生。基于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测试结果,着重介绍了仙游寺粘土的发育特征、成因时代及其工程地质特性,这不仅有助于北秦岭山地第四纪古气候的恢复及对北秦岭和渭河盆地第四纪以来地质环境演化的认识,而且对于认识秦岭北缘土体滑坡的成灾机理并指导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莫高窟窟顶戈壁防护带阻截和输导功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多风信条件下, 沙砾质戈壁与鸣沙山进行着往复式的能量交换及物质运动。部分沙物质在砾石的保护下, 形成阻沙。部分沙物质在跃移沙粒的激化下形成戈壁风沙流并对洞窟产生危害。戈壁风沙流是造成沙砾质戈壁从稳定向不稳定状态演化的主要动力因素; 而上风向沙源的供给状况又是决定砾石床面阻沙和导沙的主要因素。基于此, 戈壁防护带应首先控制来自鸣沙山的沙源, 采取以阻断或减少外来沙源, 通过固定和覆盖沙砾质戈壁地表以及增加下垫面粗糙度等, 来造成一种既利于沙子堆积的条件, 又能促进形成天然戈壁输沙场, 从而为偏东风反向搬运创造一个适宜场。因此, 如何因势利导, 使窟顶流场与风沙地貌达到一种动力平衡, 是莫高窟综合防护体系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这与以往单风向或双风向条件下所探讨的防护体系效应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