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61.
首先给出利用遥感信息结合作物光合生理特性研究作物产量水分胁迫模型的一般性概念,然后论述作物产量水分胁迫模型中作物蒸散和光合作用的关系.建立以作物蒸散为显参的作物产量水分胁迫模型;对模型的参数给出求解公式,利用遥感信息反演模型参数.最后利用发展的作物产量水分胁迫模型对华北平原典型区进行作物产量填图,将本模型与作物产量经验模型的1997年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本文发展的模型有可比的精度.  相似文献   
62.
三江源区植被指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预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文会  毛飞  徐影  郑军  宋立雪 《高原气象》2019,38(4):693-704
利用1989—2008年NOAA-AVHRR的NDVI旬合成资料和地面月降水量、平均气温等观测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通过建立不同季节NDVI统计预测模型,对未来40多年间不同排放情景下三江源区NDVI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三江源区NDVI分布呈现由东南部、东部向西、向北逐渐变低的趋势。4—10月为植被生长季,8月NDVI达最大值。(2)针对春、夏、秋季,NDVI与气温、降水均呈显著正相关(夏季降水除外),春、秋季较为显著; NDVI对气温的响应显著高于降水; NDVI对前一个月的气温、降水时滞效应最为显著。(3)未来40年,在三江源区气温持续升高,降水微弱增加的气候背景下,源区平均NDVI呈显著上升趋势,前10年增速缓慢,后30年持续稳步上升,且增幅较大。源区NDVI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不变,RCP8. 5情景下NDVI的高值中心较RCP4. 5范围更大。RCP4. 5情景下NDVI迅速增长期为2026—2035年,高值中心位于澜沧江源区; RCP8. 5情景下为2016—2025年和2036—2045年两阶段,高值中心均在长江源区。两种情景下,源区变率高值中心均表现出由北向南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63.
地磁测量仪器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地磁测量仪器的发展历史以及地磁测量仪器在陆地、海洋、航空和卫星地磁测量领域中的应用,最后对该类仪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4.
基于MODIS的土地覆盖遥感分类特征的评价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华北地区为研究区,利用MODIS遥感数据多光谱、多时相优势进行分类特征提取,依据土地覆盖分类特征如地表反射率、植被指数、纹理特征等,并对这些分类特征分别从光谱维、时间维、空间维三个角度进行阐述,结合DEM数据,使用最大似然法进行土地覆盖遥感分类特征的评价与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分类特征对分类精度影响不同,将多种分类特征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区域尺度土地覆盖分类精度,但分类特征的加入不一定能提高某些类别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65.
卫星遥感藏北积雪分布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3~2004年SSM/I被动微波辐射仪反演的雪深资料,1996~2004年NOAA/AVHRR可见光和红外反演的积雪覆盖面积资料,1966~2003年藏北地区6个地面台站的积雪观测资料来检验卫星资料的可用性,并研究近年来藏北积雪的时空分布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SSM/I, NOAA/AVHRR和实际观测的积雪资料具一致性.从积雪时间变化看:季节尺度上,藏北地区秋冬季积雪迅速增加,但春季(3~5月)融雪速度不快,呈现正反馈特征;年际尺度上,藏北地区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积雪开始减少,80年代积雪增加,90年代起到2003年积雪总体上减少,呈现出减少—增加—减少趋势.采用小波分析发现积雪振荡周期存在着一个准2~3年,准9年和13年的周期,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还有一个5年的周期.积雪空间上看,藏北地区积雪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该区每个冬春年积雪覆盖旬数超过15旬,显著高于西部少雪区,大部分积雪集中在4900~5600 m的高度左右;藏北高原积雪变动的显著区位于藏北中东部的安多和聂荣地区.利用藏北地区1966~2003年的地面温度和降水资料建立回归方程模拟年累积雪日,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74.积雪时空分布受温度、降水等因子影响明显.1998~2003年藏北积雪的减少与全球变暖有关,但降水的减少可能是导致近年来藏北积雪减少的更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6.
近46年青藏高原干湿气候区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飞  唐世浩  孙涵 《大气科学》2008,32(3):499-507
利用青藏高原62个气象站1961~2006年逐日气象资料, 用世界粮农组织 (FAO) 在1998年推荐的、并唯一承认的Penman-Menteith模式计算潜在蒸散量; 比较了降水量、积温降水比、气温降水比、蒸散降水比和降水蒸散比5种湿润度指标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 用常规统计方法和墨西哥帽小波变换分析青藏高原各气候区干湿状况及其界线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5种指标中, 用降水蒸散比得到的青藏高原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气候区的分区结果比较合理; 近46年来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湿润度和每个气候区的平均湿润度均呈增加趋势, 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区的界线呈向西北推进趋势, 气候在向暖湿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7.
利用最新的第11代国际地磁场考场(IGRF11)在中国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分析.将IGRF11与IGRF10计算的2005年1°×1°网格值相减,分析两者的区别;将两模型在2005~2010年间的年变率相比较,进行了差异分析;最后计算了IGRF11的2010~2015年和2005~2010年的年变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68.
星-地光学遥感信息监测水稻高温热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水稻高温热害的发生频率已经显著加大,这已引起科学家的广泛重视.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长季受到高温热害的严重影响,直接影响到该区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基于卫星遥感信息开展作物高温热害监测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论述了近年来基于光学遥感信息对水稻高温热害的监测研究进展,包括采用光学卫星遥感信息对稻作区域气温的空间分布研究、基于混合象元分解信息的水稻田混合下垫面温度提取信息、发展野外高光谱和热红外观测试验和模型,以及构建卫星-地面遥感耦合的水稻高温热害监测模型等,最后探讨了基于遥感信息开展水稻高温热害监测的前景和进一步方向.  相似文献   
69.
黄土高原冬小麦地膜复盖的农业气象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复盖是60年代国外农业生产中的一项新技术。它可以有效地改善作物地段的土壤水分和热量状况,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在我国逐步推广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本文利用山西省两试验点,在1987—1988年冬小麦生长季进行复膜试验的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其农业气象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高海拔地区复膜栽培冬小麦是提高其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0.
从北京坟庄剖面具有14C测年的54个样品原始记录中,选取11个孢粉类型,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该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资料进行再分析,阐明该方法能消除因主观原因对同一孢粉谱的分带差异。对北京多样性的生态环境,用累积贡献率为57%且离散性大响应此环境特征,更好地恢复过去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