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1.
112.
113.
土地调查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其成果不仅为日常地籍管理、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建设用地审批、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的科学水平,而且还成为国家实施土地监管、检验耕地总量平衡、考核土地管理成绩的重要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4.
一、引言1981年10月,日本平塚市通过公共讲演系统无意地发布了一次地震警报,这是由于该系统的意外失灵而造成的。由市长讲话录在磁带上的警报,通过安装在该市各处的喇叭作了广播。由于那天的时间正是秋天一个星期六较晚的晚上,仅有10~14%的市民直接听到了这次广播。据社会学家事后的调查,收听到警报的居民中约有半数不相信。这可能是由于人们知道,如果警报是真的,这一情况要么已在电视和电台上进行了讨论,要么至少也已通过各种有广泛影响的宣传工具同时发布了警报。收听  相似文献   
115.
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SVD)分析了夏季降水对极涡面积和极涡强度指数的响应,研究发现,冬季北半球极涡指数场与高原夏季降水场,在青海省大部分是明显的负相关区域,西藏大部分以正相关为主;春季北半球极涡指数场与西藏和青海夏季降水场为正相关。冬季12月极涡指数与高原夏季6月降水的相关,自高原东南部到西北部呈“+-+”分布;冬季1月极涡指数与高原夏季7月降水相关,南北呈“+-”分布,西藏为正相关,青海为负相关;冬季2月极涡指数与高原夏季8月降水,除柴达木盆地北侧、西藏西部为弱的负相关外,其余地区均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6.
正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我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自2007年7月1日启动,并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汇总和上报调查数据。2013年12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全社会公布了全国二次调查主要数据成果。作为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全省二次调查按照国家统  相似文献   
117.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及反演风场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4年11月2日发生在北黄海(山东半岛北部海上)一次罕见海龙卷风暴的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空气、暖湿海面热力边界、山东半岛北部近海岸西北风与偏西风的辐合线是海龙卷风暴发生的天气背景。海龙卷风暴发生时雷达回波PPI最大分贝反射率因子为60 dBZ,高度为2.0 km,最高风暴顶为4.5 km,最大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为21 kg·m-2。利用雷达反演风场进行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海龙卷风暴发生发展过程中,低层风辐合对应4.0 km高度上是风辐散,海上有较强的偏南暖湿气流输送到雷暴区。中尺度动力特征:最大正涡度和散度辐合在1.0 km以下,低层正涡度和散度辐合、高层散度辐散是雷暴发生初期动力特征;低层没有正涡度和散度辐合、高层为正涡度和散度辐合是雷暴开始发展的动力特征;低层和高层为大的正涡度和散度辐合是雷暴成熟阶段的动力特征。高空冷空气叠加上低空强的偏南气流,造成局地涡度加大和低层辐合加强,使低层暖湿气流倾斜上升。海龙卷与辐合区的冷空气和暖湿气流有关。  相似文献   
118.
利用2017—2020年冬春季(10月至翌年4月)雅鲁藏布江中游的15个气象站逐小时最低能见度数据,基于转移熵方法构建了沙尘传输矩阵,研究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尘天气的日变化特征和空间交互影响过程。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尘天气主要出现在山南和日喀则两大宽谷沙源区,具有3~4 h持续性,并具有雅鲁藏布江中游南部白天单峰型、北部上半夜和上午双峰型结构的空间差异性。沙尘在空间上既有跨行政区传输,又在区内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空间交互过程。区域传输的空间差异主要受地理位置、沙尘源分布和风向风速的影响。两大宽谷和高海拔区作为沙源区不仅显著影响本区的自身和区内传输贡献,而且在西风带作用下对区外的传输贡献也很强,是沙尘传输空间网中重要节点,也是沙尘治理关键区。  相似文献   
119.
利用遥感技术,在分析西藏地区湿地地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评估了西藏高原湿地的污染情况及污染风险。结果表明:污染负荷指数法对西藏湿地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的分类准确率较高。除了锂、铅、砷、镉、汞以外,研究区域沉积物中其余重金属元素平均浓度低于邻近、国内均值含量,说明受区域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污染程度低。由于研究区域海拔较高且人类活动行为较少,造成这几类重金属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大气循环降水、母岩风化、远距离污染物运输、金属元素富集作用以及土壤自身的发育程度。在西藏高原区域,受到人为干扰因素较少,主要依靠自然运输影响湿地表层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分布,同时随污染物分布情况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整个区域污染等级升高。  相似文献   
120.
为了解不同干旱指标在西藏高原地区的适用性,本文通过利用Pa、MI、SPI、CI和FAO P-M干旱指数对西藏高原月尺度旱情等级进行评估,分析了各指标在描述旱情时的异同,并统计出各种指数的一致性及等级差异。结果表明:近20 a干旱过程中,MI、FAO P-M指数未监测出轻旱等级,而对于中旱、重旱等级,FAO P-M指数表现较好。从空间分布来看,FAO P-M指数在各个地区表现较好。从时间分布来看,FAO P-M指数在不同干旱过程期间,描述的干旱强度和中心位置与实际情况更接近;其次是Pa指数,其他指数综合表现相对较差。5种干旱指数在衡量西藏地区干旱程度上的一致性并不好;从两两指数之间反映干旱程度上出现一致性频次上看出,Pa-FAO P-M指数出现的次数最多,其次是Pa-SPI-CI指数的出现次数,MI-CI指数的出现次数最少。通过差异性分析得出,全区干旱指数不一致率平均大于20%,阿里地区和林芝地区的干旱指数整体不一致率最高,拉萨地区的干旱指数整体不一致率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