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53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21.
滚石的运动范围包括横向运动距离和纵向偏移范围,是滚石防护设计工作的依据。本文基于Trajec 3D软件,以连云港某硬质岩人工路堑边坡为计算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了滚石运动范围在不同滚石质量、形状以及平台铺设条件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对于硬质岩边坡而言潜在的不稳定岩体一旦启动即可形成滚石并构成滚石灾害,可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滚石运动范围,从而针对性的设计防护网达到减少滚石灾害带来的损失;(2)文中设定的五个质量水平中,中等质量的滚石其横向威胁范围大,纵向偏移比则随着质量的增大而减小;(3)近球状滚石横向运动距离大,棱角突出的滚石纵向偏移范围大,防护设计工作应具有针对性;(4)不同平台铺设条件对滚石运动范围具有显著的影响,平台碰撞恢复系数越小滚石的运动范围越小。  相似文献   
122.
1 Introduction Agriculturallandscape is the m osaics ofnaturaland hum an-managed patches thatvary in size, shape and arrangement(Forman and Gordron,1986).The spatialpattern in the landscape may influence a variety of ecological processes,such as water run…  相似文献   
123.
水库群防洪预报调度系统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以往水库群预报调度系统集成难度大、方案管理复杂的问题,采用基于图论的水库群集成思想设计并开发了水库群防洪预报调度系统,有效的解决了库群的集成和管理,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扩展性:并且为满足Client/Server模式与Browser/Server模式通用化的需要,采用分层体系结构使系统各部分组件易移植.本文主要介绍了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模块和关键技术,该系统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界面友好、操作灵活、信息丰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4.
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地下水系统决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地下水系统决策中的时序性、多层次性和模糊性,将地下水系统决策概化为时序多层次多目标模糊决策问题,以单元系统多目标模糊优选理论模型为基础,构造了地下水系统管理的多时段多层次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25.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quaculture, there is an urgent demand for an alternative antibacterial agent to reduce the drug resistanc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used by the abuse of antibiotics. Recently, silver nanoparticles(Ag NPs) have been viewed as a novel typ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due to their unique advantages. In this study,Ag NPs were biosynthesized with the ginger rhizomes extract. The biosynthesized Ag NPs were characterised by UV–visible spectroscop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urthermore, the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the Ag NPs were fully analyzed against six typical aquatic pathoge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mponents in ginger extract could function as the chemical reductant to synthesize Ag NPs. Moreover, compared with the Ag NPs synthesized by chemical methods, the biosynthesized Ag NPs were smaller, and had higher stability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Therefore, the biosynthesized Ag NPs using ginger extract may have prospective applications in aquaculture.  相似文献   
126.
应用JTM-T400型温度计,测量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地表下25m以浅的土壤温度,确定了各深度范围内的地温随气温的变化规律。通过气温与地下各深度范围内的地温的对比,清楚反映了地下各深度范围内的地温变化规律。为轨道交通提供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27.
本文根据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多谱勒效应,利用拐角频率的方位变化,用最小二乘法反演了抚松ML5.0级地震的破裂参数。结果表明,这次地震的断层破裂方向为226°,与震源机制解WS向节面、余震分布和震中附近的断层走向基本一致。地震马赫数为0.62,破裂长度为2.82km,破裂自北东向西南方向传播。  相似文献   
128.
1981-2010年青藏高原积雪日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 作为冰冻圈最为活跃和敏感因子, 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备受国内外关注. 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1981-2010年地面观测积雪日数资料, 较系统地分析了近30年来高原积雪日数的时空变化特点. 主要结论如下: (1) 近30年内高原平均年积雪日数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减少趋势, 减少幅度达4.81 d·(10a)-1, 其中冬季减幅最为明显, 为2.36 d·(10a)-1, 其次是春季(2.05 d·(10a)-1), 而夏季最少(0.21 d·(10a)-1); (2) 30年间, 积雪日数较少的年份多数出现在本世纪初10年内, 且2010年属于异常偏少年, 高原积雪日数在1997年左右发生了由多到少的气候突变; (3) 在空间上, 北部柴达木盆地及其附件区域部分气象台站观测的年积雪日数出现了不显著的增加趋势之外, 高原91.5%的气象站年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 且高寒内陆中东部和西南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等高原历年积雪日数高值区域减少最为明显; (4) 由于受到气象台站所在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表类型、海拔高度、局地气候以及大气环流等综合影响, 高原平均年积雪日数的空间差异很大, 最多达146 d, 最少的则不足1 d, 平均仅为38 d, 其中高寒内陆中东部是积雪日数最长的区域, 而东南部海拔和纬度较低的干热河谷地区积雪日数最少.  相似文献   
129.
本文以东海西湖凹陷等三系为例,在孔隙度与深度现代测量数据拟合和建立的各类曲线方程基础上,筛选了砂岩,泥岩的最优压实数学模型,采用反演法和容积法,Monte Carlo法等,恢复计算了各研究层在各研究时期的泥岩压实水水头值,压实水量,砂岩容水量和水交替强度,勾划了沉积体系中泥岩压实水水头值系列图,重溯了沉积体系岩储集层中重力水渗流场及其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0.
太平洋中部软泥水化学场和演变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根据地质矿产部“海洋4号”船于19861989年在太平洋中部调查采集到的洋底沉积物,通过高效多用途压滤机压取的软泥水,在测试获得的大量第一性资料基础上撰写的。首次系统全面地揭示了该区软泥水化学成分的基本特性和时空分布规律。依据软泥水所在介质环境特点和物质成分分析,结合水岩作用模拟试验和计算机技术等手段,剖析了软泥水的后生变化过程,提出了软泥水化学成分在早期成岩阶段以贫有机质、弱碱性强氧化环境为背景演化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