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204篇
地质学   173篇
海洋学   101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21.
Heath  J.  Mills  Robert  J.  Martinez  Sandra  Story  Patricia  A.  Sobecky  周洋 《海洋地质》2007,(2):10-27
为了更好的了解微生物活动在墨西哥湾水合物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贡献,我们对固态气水合物中的微生物,尤其在原位水合物环境下生理上比较活跃的微生物组合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次研究首先从含沉积物水合物层(SEH)和水合物层内部(IH)提取RNA和DNA,然后对RNA和DNA源的16SrRNA克隆文库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从而确定细菌和古菌的群落组成。克隆分析所用的水合物样品是由水下载入深潜器上的Johnson Sea Link水合物取样器在墨西哥湾北部大陆坡一个有明显水合物活动特征的裸露的隆丘上获得的(水深:550m)。较早时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微生物群落在SHE层中的新陈代谢能力要比在珊层中的新陈代谢能力强(B.N.Orcutt,A.Boetius,S.K.Lugo,I.R.Macdonald,V.A.Samarkin,and S.Joye,Chem.Geol.205:239—251)。RNA和DNA源的克隆文库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SHE层的克隆文库的多样性要比在珊层中的大。从微生物群落新陈代谢活动部分所获得的克隆大多数与推测的硫酸盐还原细菌和厌氧氧化甲烷古菌密切相关。在RNA和DNA源的克隆文库中也发现一些先前未经人工隔离培养的新的细菌和古菌种群。本次研究是首次对赋存在墨西哥湾水合物丘的SHE层和珊层微生物群落新陈代谢活动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  相似文献   
122.
渤海、黄海浮游植物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1984~1985年渤海、黄海海洋图集综合调查的资料为主,收集和分析了我国黄海中部以西海域有关浮游植物调查研究资料。可以看出,以往我国对黄海中部以西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初步揭示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分布的基本面貌,并了解了引起赤潮的种类和赤潮发生的基本情况,这一切都为开展黄海大海洋生态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3.
Frank  Bilotti  John  H.  Shaw  王少立 《海洋地质》2006,(2):56-70
我们使用临界楔形体力学理论揭示了深水尼日尔三角洲中位于脆弱的基底滑脱面之上的趾状逆冲断裂系统由高孔隙压力所引起的变形。尼日尔三角洲中的沉积岩具有相似的岩石性质,但其锥度(海底斜坡和基底滑脱面的倾角之和)却比大多数造山褶皱带的要小得多。这种低锥度表明,尼日尔三角洲具有一个非常脆弱的基底滑脱面——一套含有基底滑脱面的前三角洲海相页岩,我们解释认为,这种脆弱的基底滑脱面反映了Akata组内上升的孔隙流体压力(λ≈0.90)。该脆弱基底滑脱带对深水尼日尔三角洲中的褶皱带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超压的脆弱Akata组页岩在背斜核部和趾状褶皱与逆冲断裂构造的上盘中发生塑性变形,并导致切变断弯褶皱和滑脱背斜的形成,这些切变断弯褶皱和滑脱背斜正是深水尼日尔三角洲褶皱带中的主要圈闭类型。此外,低锥度还导致了背冲断裂带的广泛发育,以及位于深水褶皱和断裂带之间的大型的、变形相对轻微的地区的形成。在证明上升的基底流体压力对深水尼日尔三角洲的结构和构造的影响的同时,本项研究还将临界锥形楔力学概念的应用领域扩展到被动边缘背景中。  相似文献   
124.
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利用2003年胶州湾调查资料,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温度和营养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生态类型为近岸广布种、温带种和暖温带种以及少数暖水种。浮游植物数量一年中出现2次高峰期,主高峰出现在9月,次高峰出现在2月,低值期在7月和10月至翌年1月期间。浮游植物数量较近几年继续降低,尤其是峰值。浮游植物在春季以角毛藻、丹麦细柱藻、中肋骨条藻和冰河拟星杆藻为优势种群,夏季至秋初暖水性近岸种中华齿状藻、泰晤式旋鞘藻和广温性种星脐圆筛藻占优势地位,而秋季至冬初羽纹硅藻和派格棍形藻逐渐占优势地位,并一直持续整个冬季。溶解无机氮、硅酸盐和磷酸盐与硅藻丰度无明显相关性(R^2〈0.1)。中心硅藻丰度与溶解态无机氮呈线性负相关(R^2=0.4399),而与硅酸盐和磷酸盐无明显相关性(R^2〈0.1)。群落多样性指数与中心硅藻丰度和硅酸盐呈线性相关(R^2=0.3198和0.4443)。  相似文献   
125.
以西巴兰线为界,南海南部划分出两种不同的地貌单元。西部为巽他大陆已消亡的被动大陆边缘,裂谷开始在始新世(约46Ma),停止在19—21Ma(磁异常6),海底扩张比中国大陆架晚得多。破裂间断持续约3—5Ma,是以中中新世不整合面为标志,在沙捞越陆地也存在。裂谷后地层的年代约始于16Ma,覆盖在裂谷地形之上。东部为会聚边缘,在中中新世演变为碰撞带。 巽他陆架除局部深盆地外,具有统一的约30km的厚度,并延伸到约200m的水深。陆坡狭窄。从陆隆(危险区)的水深从500m变化到大陆-大洋过渡带的3.5km水深,宽度为170至330km。 拉让三角洲延伸到陆架和陆坡。其后裂谷沉积物覆盖在危险区裂谷期的最高地形。在东部,后裂谷沉积物较薄,仍然没有完全覆盖裂谷期的地形。单面山地貌显然支持南沙群岛的碳酸盐岩隆结构,其陆坡在2—3km水深突然抬升。 沙巴和文莱边缘曾经是会聚的碰撞带。陆地地质指示中生代蛇绿岩基底。主要碰撞特征是,西科迪勒拉山主要由始新世至早中新世砂质的浊积岩组成,在西克拉克山主要是渐新世至早中新世(32—18Ma)的岩石,其幕式抬升发生在14—8Ma的整个上中新世和上新世。2km深的西北婆罗洲海槽可能是会聚阶段的残留,而且也是碰撞的前渊。 石油丰富的巴兰三角洲,形成于西科迪勒拉山的抬升和剥蚀,其范围甚至延伸至西北婆罗洲海槽。有证据表明被动边缘的陆隆(危险区)已经俯冲在沙巴之下,并引起西科迪勒拉山的抬升。因此,西巴兰线将西部的消亡被动边缘与东部的碰撞带截然分隔,现在显然表现为一条大的右旋转换断层。  相似文献   
126.
通过对目前生态动力学模型的总结和综合,以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循环为主线,建立了适用于海洋围隔浮游生态系统的多变量的营养盐迁移-转化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溶解无机态营养盐、溶解有机态营养盐和生物碎屑5个模块,涉及溶解无机氮、磷酸盐、溶解有机氮、溶解有机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生物碎屑7个状态变量。利用2002年8月末莱州湾围隔生态实验数据进行了模型的验证工作,成功地模拟了富加营养盐条件下围隔浮游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生物化学迁移-转化过程,并通过灵敏度分析探讨了模型主要状态变量对参数改变的灵敏程度。  相似文献   
127.
青海省2007年牧草长势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7年EOS/MODIS卫星数据、地面实测资料以及实地调查资料表明:2007年度,青海省丰年、平年和欠年年景草地分别占全省草地面积的35%、32%和33%。丰产区主要分布在海北州,海南州的同德县、兴海县,果洛州的达日县、久治县、班玛县,玉树州的称多县、杂多县、玉树县和囊谦县;减产区主要分布在唐古拉乡和玉树州的治多县;持平区分布在黄南州的河南县和泽库县,果洛州的甘德县,玉树州的曲麻莱县。分析气候要素对牧草长势影响,在春季牧草返青期间,大部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阶段性的旱情;6月出现阶段性的低温天气,8月下旬又出现连阴雨天气,日照偏少、气温偏低对牧草生物量的积累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128.
香山群的解体及地层时代的重新厘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夏一带的香山群,由于各种原因,其时代和地层的划分自建立以来一直处于争论不休的状态。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最终聚集在两个问题上的分歧:香山群的地层构造和化石产出部位的沉积构造环境分析上。根据野外的实际观察及前人资料的综合分析,香山群的构造并非成简单的单斜排列,各个单元的沉积也各具特征。其中第一和第三亚群(包括徐家圈组第四段)为秦—祁—贺裂陷槽裂陷初期的产物,分布于盆地的东缘,时代为中寒武—晚寒武世;第二亚群(不含徐家圈组第四段)和第四亚群为裂陷槽裂陷中晚期的产物,主要分布于盆地的西北缘,时代为奥陶纪。结合区域地层的综合分析,提出了早古生代贺兰裂陷盆地的沉积充填模式及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29.
E.  L.  Olson  R.  M.  Allen  王晓权 《世界地震译丛》2007,(2):16-21
了解地震破裂过程对于了解断层系统和地震危险是很重要的。关于断层破裂性质的若干假定已经提出,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Brune,1979;Fukao and Furu-moto,1985;Ellsworth and Beroza,1995;Beroza and Ellsworth,1996;Dodgeet al,1996;Mori,1996;Mori and Kanamori,1996;Singhet al,1998;Steacy and McClos-key,1998;Kilb and Gomberg,1999;Sato and Kanamori,1999;Ohnaka,2000)。大多数被引用的概念上的假设是断层破裂的级联模型(Burne,1979;Ellsworth and Beroza,1995,1998;Kilb and Gomberg,1999)。在级联模型中,滑动在断层的一小段上开始,只要条件有利,并持续破裂,直至延伸到断层面。这个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理论有2个基本含义:小地震以大地震相同的方式开始,破裂过程是不确定性的;换句话说,直到破裂停止之前,地震大小是不能确定的。在本文中我们说明,事件最终大小与破裂最初几秒的地震能量辐射频谱成正比。我们推断,地震震级能在破裂完成之前被估算出来。这一发现意味着破裂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是确定性的,并且具有破裂过程物理学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0.
本文介绍了一种使用紫外线(UV)、发光二极管固化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薄膜制品的新型小直径下水道侧部现场修复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