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200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1.
IRI、NeQuick和Klobuchar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三种常见的电离层经验模式:IRI、NeQuick和Klobuchar,并且利用Jason-1卫星上搭载的高度计探测到的太平洋上空2006年电离层延迟数据,对这三个模式在低纬、中高纬地区模拟电离层TEC的精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NeQuick、IRI-2007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白天电离层TEC位于赤道两侧的双峰结构,但不能得到精确的峰值大小和位置信息;三个模式在中高纬地区的模拟精度指标几乎全面高于低纬地区,其中,IRI模式在中高纬地区精度较高,相关性达到0.82022,标准差为3.0844TECU,NeQuick和Klobuchar模式模拟精度相当;整体比较,IRI-2007模式自相关系数为0.81016,NeQuick模式为0.70717,Klobuchar模式也达到了0.6878,说明这三个模式都能较好地模拟出电离层TEC的背景特征.总体上,IRI-2007模式精度最高,可以更有效地修正电离层延迟误差.  相似文献   
312.
本文使用Athens站2001—2005年间电离层GPS/TEC和foF2数据,分析了TEC、NmF2和电离层板厚τ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以及与太阳活动的统计关系,得到以下结论:电离层TEC和NmF2具有相似的日变化特征,最大值出现在14∶00LT;TEC在2001和2002年白天出现"冬季异常"现象,NmF2在2001—2005年白天均出现该现象;电离层板厚τ主要分布在200~600 km,存在黎明峰和日落峰双峰结构,黎明峰一般出现在5∶00—6∶00LT,日落峰结构一般从日落后开始出现,在午夜前达到极大值;14∶00LT和2∶00LT时刻TEC、NmF2同太阳活动的关系呈现"线性"、"饱和"以及"放大"趋势,而τ则出现正、负及不明显的线性关系;最后,我们分析认为黎明峰归因于电离层TEC增加以及NmF2的减少,而日落峰主要是由TEC减少速度低于NmF2造成的.  相似文献   
313.
国外低碳城市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低碳城市逐渐成为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的空间聚焦点.文章从城市碳排放驱动因素、低碳城市循环与代谢、低碳城市空间规划、低碳城市环境管治等四方面系统归纳了国外低碳城市研究的内容和模型方法,并对LMDI方法、Hybrid-EIO-LCA方法、CGE模型作了具体评述.可以认为,低碳城市研究在理论上,由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转向低碳经济和社会论,南城市生态系统、共生城市、精明增长和公交导向细化为低碳社区的构建;在方法上,由单一计算转变到综合评估,由衍生方法借用转到低碳城市模型方法的提出;数据使用由估测数据转向明确的环境账户;空间尺度南城市个体向家庭、社区、园区、城市群等不同层面扩展;研究地域则从少数发达国家推广到发展中国家.基于低碳城市研究体系的不完备性和多学科交叉性、数据的不确定性、时空尺度的多样性等特点,当前研究应从城市共生和谐论出发,以微观尺度的调查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建立城市碳排放账户,对城市碳能源-经济-社会-环境(CEESE)系统的功能与机理、过程与控制以及关联与效应进行探索,创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314.
工程围岩是一种高度非线性的复杂动态系统,其影响因素众多,单一的评价指标已不能准确描述围岩分类情况。目前,综合考虑多种指标评价围岩分类的方法很多,但围岩评价指标之间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评价指标中存在一些服从非高斯分布的指标,无法满足概率神经网络(PNN)样本层中采用高斯分布作径向基函数的要求,因此,提出一种对称Alpha稳定分布(SaS)。SaS有更广泛的数学表达,其径向对称特性还可充当PNN样本层中高斯分布。在SaS的基础上,建立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围岩分类评价的SaS-PNN模型。预测结果表明,SaS-PNN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其误判率为为4.55%。可为地下工程围岩分类评价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15.
苏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其耕地土壤的酸碱度特征直接影响着土地品质和粮食质量。本文通过调查 2010年以来苏南农耕土壤pH空间分布特征,发现苏南土壤pH呈现西酸东碱格局,这与自然条件和人为改造行为密切相 关。近30年来苏南土壤pH时空变化在2003年前后呈现两种模式:总体上,1980年至2003年期间,土壤发生酸化和碱化的 地区与1980年至2010年来的总变化特征基本一致,而2003年至2010年近10年来部分地区土壤酸碱变化趋势出现逆转,以 镇江句容地区的先碱化后酸化和苏州无锡地区的先酸化后碱化最为典型。本文分析认为,地区间土地利用格局和利用方式 的时空差异所导致的缓冲物质的增减更替,是造成苏南土壤pH时空变化区域差异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16.
辽河西部凹陷稠油成因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揭示我国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辽河西部凹陷稠油的成因机制,采集该区65个原油、35个烃源岩及36个储层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分析.对高升典型未熟-低熟稠油藏的解剖揭示,原油物性与成熟度关系并不明显,原生成因不是研究区稠油形成的主要机制.稠油烃类组成与相对分布的变化、25-降藿烷系列的检测、原油的高酸值特征一致反映,原油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次生改造;储层颗粒内层吸附烃和包裹体全扫描荧光指纹显示正常油特征,与储层游离烃的降解油特征形成鲜明对照,进一步揭示稠油的次生成因.对7个原油中细菌微生物的检测反映,耐热厌氧细菌可能是研究区生物降解的主要生物类型,与高升、雷家地区浅层工业气藏携带厌氧菌降解成因天然气特征相吻合.生物降解主要发生在油水界面,活跃的地下水为细菌类微生物的迁移、营养物质的传递提供了良好条件.生物降解、水洗与氧化作用分别是研究区原油稠化的关键机制、原油降解的条件与细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方式,三者是原油稠化的主要成因机制.本研究为稠油成因机理研究提供了方法与证据,为浅层生物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17.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穿过阿尼玛卿缝合带东端完成了一条637 km的近南北向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获得的地壳结构剖面表明,该地区Moho界面埋深48~51 km,北浅南深,横向变化不大,而地壳内部构造在不同的地质构造块体差异明显.在下地壳内出现的两组能量较强的P3、P4波组,反映了研究区下地壳的反射性质和多层结构特征.阿坝弧形断裂以南和阿尼玛卿缝合带附近壳内界面变形强烈,壳内低速异常结构明显,特别是在缝合带下方20 km以下的中下地壳异常的低速结构可以解释为存在延伸至中下地壳的破碎带构造特征.在剖面南段反映西秦岭褶皱带至松甘块体相应的地震记录出现复杂、强烈的中下地壳反射和相对较弱的Moho反射震相是该地区地壳结构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318.
两种最新的海洋地质仪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19.
对幔源岩中流体组成的不同测定方法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铭杰  王先彬 《地质论评》2000,46(2):160-166
本文对比了上前广泛用于幔源岩中流体组成测定的不同实验方法,讨论了每种方法的优点和适用范围。根据地幔流体所处特殊的地幔环境(高温高压),认为分步加热质谱法测定的结果较全面地代表了幔源岩中流体的真实组成;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样品处理,采用合理的实验装置和系统本底,对获取可靠的数据至关重要;且通过控制加热温度可对不同类型的流体组分分别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20.
GIS"软件危机"在严重蔓延,进行GIS软件项目全面估计,不失为解决GIS"软件危机"的最佳良策。简述了软件估计的基本内容和来源,总结介绍了软件估计的常用方法和估计时机选择问题,以期推动GIS软件估计业的振兴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