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在全国煤炭地质领域,地质科技人员对王双明并不陌生。王双明1977年9月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地质系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1980年考入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煤田地质及勘探专业研究生,师从著名煤地质学家杨起院士和李思田教授,1983年毕业后历任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工程师、地质处副处长、科技处处长、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局长兼总工程师。2005年5月他调任陕西省煤炭工业局长、党组书记兼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局长,2007年4月任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他还担任中国地质学会第36、37届理事,中国煤炭学会第四、五、六届理事,陕西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2002年被聘为陕西省煤炭工业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省政府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专家组成员,2008年4月被聘为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煤田地质专家组副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92.
辽西义县地区黄花山角砾岩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辽西地区黄花山角砾岩层的研究表明,黄花山角砾岩是一套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类.黄花山角砾岩的形成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早期阶段以火山熔岩溢流和剧烈的火山爆发作用为主,不同地区形成了火山角砾岩(火山碎屑岩)或火山熔岩;晚期阶段,黄花山角砾岩成层性较好,以厚-中层为主,并且向上部韵律逐渐发育,表明这个时期渐变为以沉积作用为主,形成了火山碎屑沉积岩.黄花山角砾岩层和义县晚期的酸性火山熔岩同是义县组的顶部层位,二者为同时异相关系(但不是过渡关系).黄花山角砾岩层的定位对正确认识义县组以及研究阜新-义县盆地的演化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3.
竹筒尖铀矿床位于下庄矿田西北部,早年的找矿工作陷入瓶颈,近年来由笔者主持的普查项目在该地区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富含晶质铀矿的特富矿体的首次发现,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竹筒尖铀矿床特富矿体的赋矿围岩为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本文对该围岩进行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组成的测定,结果显示: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成岩年龄分别为241.1±1.6Ma和233.6±1.4Ma,均属于印支期。化学组成上两者均具有富硅、KNa、强过铝质和低CaO/Na_2O比值等特征。微量元素两者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高场强元素Th、U、Ta、Hf,明显亏损Ba、Nb、Sr、Ti等元素,但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具有更加分散的微量元素配分曲线,表明其可能受到交代蚀变的影响。两者均具有较高的稀土总量,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型",以及明显的Eu负异常(粗粒黑云母花岗岩:δEu=0.212~0.269;细粒黑云母花岗岩:δEu=0.155~0.258)。Hf同位素组成上均具有较低的ε_(Hf)(t)值(粗粒黑云母花岗岩:-10.9~-9;细粒黑云母花岗岩:-12.3~-8.7)和古元古代的模式年龄(粗粒黑云母花岗岩:1951~1834Ma;细粒黑云母花岗岩:2030~1810Ma)。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表明两者均为强过铝质的S型花岗岩,较高的Rb/Sr比值和较低的CaO/Na_2O比值表明两者均主要是由富黏土的泥质沉积岩部分熔融而成。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印支期主碰撞期局部的拉张环境,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碰撞挤压环境向后碰撞拉张环境的转换时期。  相似文献   
94.
辽西北票和义县地区义县组综合对比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辽西北票、义县两地区的义县组层位对比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两地区义县组典型剖面区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对比研究表明,北票四合屯地区含鸟珍稀化石层位——尖山沟层及以下层位的义县组与义县地区义县组砖城子层及以下层位可比,而与义县地区义县组的其他层位不可比。这两个地区义县组关系的确定,对深入研究辽西地区义县组顶底时代、火山活动规模和强度以及沉积一古生态环境的横向变化等问题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
义县阶中孔子鸟类、中华龙鸟类、翼龙类、叶肢介、昆虫、双壳类和植物(包括木化石)时代确定为晚侏罗世晚期或提塘晚期;哺乳类、鸟臀类恐龙和孢粉为早白垩世早期或贝里阿斯期;介形类、鱼类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过渡期或提塘晚期-贝里阿斯期。考虑到义县期生物群与德国索伦霍芬(Solnhofen)生物群、英国普尔贝克(Purbeck)生物群,日本晚侏罗世手取(Tetori)型、领石(Ryoseki)型植物群可以比较、对比以及与中侏罗世约克郡(Yorkshire)植物群、大河口(Great EstLiarine)叶肢介群的联系分析,综合时代可确定为提塘晚期至贝里阿斯期;尖山沟层时代倾向于提塘晚期,大康堡层时代倾向于贝里阿斯期。由于可与义县组对比的英国普尔贝克(Purbeck)群(组或层)的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仍未确定;同时因缺乏实测数据,国际地层表推荐的144Ma、145Ma、135Ma等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年龄,不能作为可靠的依据标准;因此应据中国义县阶标准地层剖面的综合生物年代及实测同位素年代确定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界线倾向于义县阶下部尖山沟层与上部大康堡层之间,同位素年龄以124Ma为界线年龄符合目前综合生物年代,是较优选的方案。  相似文献   
96.
辽西北票—义县地区义县组顶部层位的年龄及其意义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西义县组顶部层位为义县组金刚山层之上的黄花山角砾岩层或流纹岩(二者为同时异相).通过对该流纹岩样品中锆石的LA-ICP-MS的U-Pb测年,获得其加权平均年龄为(118.9±1.4)Ma~(119.8±1.9)Ma.通过Ar-Ar方法测年,测得了黄花山角砾岩层的下部岩石中灌入的英安斑岩的年龄,其坪年龄为(122.1±0.3)Ma,等时线年龄为(121.8±1.4)Ma.反映义县组顶部层位的形成时期应在122~119Ma.义县组顶部层位年龄的确定,不仅确定了义县组中热河动物群顶部层位(金刚山层)的上限年龄(约122Ma),同时也确定了义县组火山岩形成的上限年龄(118.9±1.4)Ma~(119.8±1.9)Ma.该地区义县组顶部层位的年龄,也是辽西乃至中国东北地区白垩纪大规模岩浆活动结束的年龄.  相似文献   
97.
研究极端降水特征和演变规律对流域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长期逐日高分辨率卫星降水数据,结合统计显著性检验构建无向网络和有向网络,分别编码极端降水的连接与传播,以珠江流域片为例,分析极端降水的空间特征与时间规律。结果表明:西江流域有最大的极端降水发散源和汇聚地,红水河、黔浔江、左江交界处度中心性大于0.5,韩江流域和东江上游平均传播距离超过400 km,根据最大5%聚类系数辨识出五大流域极端降水中心;空间上,存在韩江流域、东江流域、珠江三角洲中心,长安-桂林场次中心来自柳江流域中心,海南岛中心对珠江流域片有传入影响;时间上,极端降水主要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从珠江流域片向韩江流域、东江流域和珠江三角洲中心传入,在6月上中旬从韩江流域、东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和柳江流域中心向红水河、柳江、黔浔江及左江交界处传出。  相似文献   
98.
介绍了Cassandra关键技术、实时气象数据存储模型。湖北省运行MICAPS4采用基于Cassandra的分布式数据存储环境。对分布式存储系统高可用性、读取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提高了MICAPS客户端对实时气象数据的检索效率,并极大减轻了各级台站的维护压力。  相似文献   
99.
用化学品对藻类毒性测试的标准试验方法,分别研究了硫属元素Se(IV)和Te(IV)单组分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的毒性效应,用相加指数法评价了Se(IV)和Te(IV)双组分对螺旋藻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Te(IV)对螺旋藻的毒性大于Se(IV),其EC50,96h分别为125.2mg/L和36.1mg/L;Se(IV)和Te(IV)的联合毒性效应为拮抗作用,其EC50,96h为103.1mg/L。  相似文献   
100.
研究了不同的培养方式(CdCl2浓度、胁迫时间、接种藻密度等)下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的去除Cd的能力。结果表明:随着CdCl2浓度的增大,藻体总吸附量呈递增趋势,其中藻体表面吸附量远远大于细胞内含量,占总吸附量的95%以上。培养96h,藻体总吸附量比培养10d小,但单位藻质量去除Cd的能力却高于培养10d的实验组。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接种藻密度对藻体去除Cd的能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