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12.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城市气象灾害及其影响越来越突出,呈现和传统气象灾害不一样的特征和演变规律。国内外都非常重视城市气象灾害的研究,强调气候变化的驱动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是一种趋势。中国城市气象灾害有暴雨、低温冰冻、高温热浪等多种类型,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很多学者十分关注城市气象灾害及其城市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随着新型城市气象灾害潜在风险增加,城市气象灾害引致城市环境的脆弱性和人文社会学科引入城市气象灾害研究,将是城市气象灾害研究中的新兴领域,中国未来城市气象灾害研究也需要引起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3.
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事件的分子化石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地质类脂物分子在地球环境和生命过程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应用。总结了志留纪/奥陶纪、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三叠纪/二叠纪、侏罗纪/三叠纪、古近纪/白垩纪5次生物集群灭绝期地质类脂物分子记录的生物和环境事件。重点讨论了地质类脂物记录的绿硫细菌和水体透光带富硫化氢事件、甲烷菌与海底天然气水合物释放以及这些事件与生物危机的可能关系。提出了当前的工作应从生物危机向生态危机深入,既能反映生物事件与环境事件的关系,又能体现地质记录和地质过程的结合,这其中,地微生物生态系和陆地生态系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末次冰消期古气候时空演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我国末次冰消期古气候时空演化特征,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分别选取8个和6个已发表的持续时间较长和分辨率相对较高的古气候记录,对比分析了我国末次冰消期气候演化(以Younger Dryas和Bφlling/Allerφd 事件为主)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变化所表现出的趋势和规律.结果显示,末次冰消期的主要事件在我国基本均有显...  相似文献   
15.
16.
以兰州红咀寺剖面为例 ,以 2 cm的间隔采样 ,进行了碳酸盐含量的测定 ,获得数据 892个 ,与其它古气候指标 (磁化率、有机碳总量 )进行对比后揭示了该地区近 3 0× 10 3 a来气候变化的频率及突变事件。3 0× 10 3 a以来主要可以分为 4个阶段 :暖湿期(3 3× 10 3 ~ 40× 10 3 a B.P.)、凉偏干期 (3 0× 10 3 ~ 2 7× 10 3 a B.P.)、寒冷干燥期 (2 7× 10 3 ~ 10× 10 3 a B.P.)、暖湿期 (10× 10 3 ~ 3× 10 3 a B.P.) ,各阶段中气候快速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7.
搜集了元朝至民国期间历史资料所记载的地质灾害,以月为基本单位将各次地质灾害按时间顺序投影成时间谱图,并通过100个月的窗口进行1/2窗口的滑动平均统计得出相应的频数,对该频数的时间谱图和统计直方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274-290a的大周期和平均19.5a的小周期。在灾害发生的大周期中灾害随气候的连续递变而增强,灾害发生的大周期是气候变化周期的一半。灾害发生的小周期与地球章动(晃动)主周期、太阳-月亮-地球的公共会合周期、木星和土星的会合周期、沙罗周期等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长江中游和尚洞HS-2号石笋的沉积特征及C、O同位素Mg、Sr微量元素相结合分析,利用U系法定年,获取了长江中游19.0ka~6.9ka的古气候、古环境信息(平均分辨率为17a,局部分辨率达到7a).得出如下结论(1)19.0~16.6ka, C、O同位素偏轻,气候冷湿;(2)16.6~11.1ka, C、O同位素偏重, 气温上升,降水偏少;(3)11.1~10.3ka 干热时期中的突然回冷事件对应于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Event);(4)10.3~6.9 ka B.P δ18O及δ13C值逐渐变轻,而Mg/Sr比继续增大,表现为气温上升,降雨量较大.反映了历史时期湿冷、干热、湿暖交替变化的气候趋势,得出了长江中游千年级和百年级的一些气候变化趋势,特别是发现了新仙女木事件在长江中游洞穴石笋中完整的记录,说明新仙女木事件是全球性气候突变与环境灾变事件  相似文献   
19.
天目山泥炭类脂物记录的微生物特征和植被演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了解泥炭中微生物特征和植被的变化,对采自浙江天目山的样品进行了类脂生物标志物与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的测定。有机碳δ13Corg值整体偏负,显示C3植物占优势的特点。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表明,大多数样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和低等菌藻类生物,其中高碳数正构烷烃主要以C29为主峰,显示植被类型以木本植物为主,但草本植物的相对比例也发生了多次变化,且这种变化与有机质的相对贡献量密切相关。在深度100~68cm,不同来源的有机质,特别是低等菌藻类的相对贡献量都相对较少;在深度68~30cm,低等菌藻类生物的贡献逐渐变大;而表层泥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被,菌藻类的输入较少。泥炭有机碳同位素与类脂生物标志物的综合特征表明,该区植被经历了几次明显变化,并据此可将研究区中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化分为早(4100~3200aB.P.)、中(3200~700aB.P.)、晚(700aB.P.以来)三个环境演化阶段,其结论与前人的环境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