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influences of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 precipitation products on the structure and underlying physics of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a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U.S.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Goddard Earth Observing System model version 3 (GEOS-3)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 (DAS).The strong ISO phase in the 1998 summer is apparently located in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and the east equatorial Pacific region.The eastward propagation is a dominant feature for the tropical ISO at 20 to 30-day oscillation while the northeastward propagation is the salient ISO at 30 to 60-day oscillation over the 10°N to 25°N belt region.It appears that the Kelvin wave structure is for the tropical 20 to 30-day oscillation.The tropical 30 to 60-day oscilla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elvin-Rossby wave.The impact of satellite-derived precipitation (and its associated latent heating) on the ISO intensity is limited in the GEOS-3 assimilation system.However,its impact on the ISO spatial structures is obvious.Overall,the results demonstrate a better eastward propagation and a northward propagation of ISO with the TRMM precipitation simulation,indicating that latent heat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exciting the equatorial ISO.  相似文献   
92.
云南普朗斑岩铜矿蚀变带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云南普朗铜矿位于义敦—中甸岛弧带南缘,是近年来我国发现的一个大中型斑岩铜矿床。该矿床具有典型的斑岩铜矿蚀变分带,由中心向外依次为钾硅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盘岩化带。对矿区不同蚀变带中的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观察、均一温度测量和激光拉曼探针成分分析。均一温度测量结果表明,从普朗斑岩铜矿床钾硅化带到绢英岩化带再到青盘岩化带,成矿流体的平均均一温度从274.4℃到236.4℃再到203.0℃,呈明显下降趋势,可能与天水参与成矿有关。同时,激光拉曼探针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普朗斑岩铜矿床矿化期间的成矿流体属于富硫富氯流体,这种温度较高且富硫富氯的成矿流体在钾硅化带和绢英岩化带发生矿化作用将导致成矿物质强烈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93.
云南普朗复式岩体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接触关系和岩石特征将普朗复式岩体划分为3个阶段的侵入岩,由早至晚分别为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揭示侵入岩形成于221~206Ma之间,形成于印支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富硅、高铝、低碱且相对富钠,由早至晚岩石向富硅、富碱、高钾、低铝、低钙镁的方向演化。Cs、Rb、K、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在岩石中明显富集,Y、Hf、Zr、Ti、Nb、Ta等较不活泼的高场强元素(HFS)则在岩石中相对亏损,岩石显示负的Nb异常和高的正Pb异常,表明岩浆起源于上地幔或下地壳,且地壳物质参与了岩浆作用过程。结合Nd同位素测试结果,认为不同阶段的侵入岩为同源岩浆演化和侵入作用的结果。通过构造环境图解判别,斑岩体形成于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弧构造环境,是洋壳沿甘孜-理塘海沟向西俯冲的产物  相似文献   
94.
根据接触关系和岩石学特征将普朗复式岩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的侵入岩,即第一阶段的石英闪长玢岩,第二阶段的石英二长斑岩和第三阶段的花岗闪长斑岩。利用单颗粒锆石U-Pb法测定的早、中、晚三个阶段侵入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221.0±1.0Ma、211.8±0.5Ma和206.3±0.7Ma。这些年龄数据结合岩石化学和锶同位素资料,表明普朗复式岩体是在印支期由壳幔混源岩浆多次涌动侵入形成的。  相似文献   
95.
利用外逸长波辐射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资料分析了热带对流季内振荡 (ISO) 强度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异常特征, 重点研究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最强的OLR季内振荡主要位于高海表温度 (SST) 区, 即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区域, 终年存在, 冬、春季最强, 振荡中心偏于夏半球。OLR季内振荡强度年际异常显著区域是热带中东太平洋区域、西北太平洋区域和西南太平洋区域, 它与SST年际异常存在局地正相关关系, 伴随环流的辐合辐散, 并与ENSO事件关系密切。另外, El Ni?o事件发生之前, 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区域OLR季内振荡增强, 其中心随事件的发展逐渐东移, 事件发生后这两个区域ISO减弱, 这与OLR季内振荡强度年际异常显著的区域具有内在连贯性。海表温度是决定OLR季内振荡强度季节变化、年际异常的一个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96.
浙江江山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对浙江江山石头山剖面船山组、栖霞组碳酸盐岩进行了 C、O同位素测定. Mn/Sr比值、δ18O值和δ18O-δ13C散点图检验表明,所得同位素数据反映了碳酸盐岩的原始沉积特征.δ13C和δ18O值变化范围分别为- 5.4‰~ 4.4‰和- 12.2‰~- 5.6‰,平均值分别为 0.5‰和- 8.4‰ .在石炭纪-二叠纪分界线附近没有发生明显的同位素漂移现象.本区碳同位素地层曲线与根据沉积微相推断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十分吻合,表现为δ13C高值区海水变深.海水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是浅-中等-较深-中等,相应的δ13C演化曲线表现为波谷段-具次级起伏的相对平缓段-波峰段-平缓段.栖霞组台坪相δ13C值大于船山组台坪相,而且曲线较平直,反映海水较深且环境较稳定.研究区地层记录中的海平面从早到晚逐渐增高,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不一致,可能与浙皖海盆发生过整体沉降有关.这一区域性差异也在碳同位素记录中得到印证,本区晚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早期δ13C值从老到新慢慢增大,最后再略为下降,演化趋势与 Veizer et al.的碳同位素年代演化曲线相反,说明碳同位素演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区域地壳演变状况.  相似文献   
97.
混合结构体系高层建筑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随着现代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混合结构体系在超高层建筑中逐步广泛应用,因此对该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和抗震性能展开深入的研究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本文对一混合结构体系复杂超高层建筑进行1/35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分析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和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加速度、位移和应变反应,然后根据相似关系推算出原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反应,研究其在各水准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和破坏形式,最后对原型结构设计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8.
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是解决统计数据与自然要素数据融合分析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研究单元,对小尺度区域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拟进行了初步研究。文章根据2005年《永定区统计年鉴》所统计的人口数据,分析了永定区各乡镇平均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类型指数及地形指数(平均高程和平均坡度)之间的相关性。基于相关性分析,以GIS软件与SPSS统计软件为工具,运用多元回归的思想建立了人口数据空间化模型,同时生成了永定区250m×250m空间分辨率的栅格人口密度图。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的精度较高,模拟过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为县域尺度人口空间分布的应用研究提供借鉴。同时,研究结果为永定区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
邹家山铀矿床矿体形态、规模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万良  杨松  余水 《铀矿地质》2015,(3):363-369
邹家山铀矿床位于相山火山-侵入杂岩体西部,产于早白垩世碎斑熔岩和流纹英安斑岩中。勘查报告显示,矿体受NE向断裂、裂隙控制,矿体形态简单,呈脉状、透镜状,成群、成带,产状单一,倾向NW,倾角40°~60°。但开采资料表明,矿体形态复杂,有脉状、透镜状,也有囊状、折线型、弧型、Y字型、人字型和树杈状等。在空间分布上,北东端矿体走向大多为NE向,倾向NW;往南西方向,矿体产状变得较复杂,有的矿体呈近EW走向,倾向S,有的呈NW走向,倾向SW,还有的呈SN走向,倾角较大;到了47线以南,矿体走向多为NW向,倾向SW。同时还发现,许多矿体明显偏小,现有的钻探间距难以对其形态和规模准确控制。  相似文献   
100.
位于宁芜矿集区南部钟姑矿田内的和睦山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的一个典型的中型玢岩铁矿床,其主矿体呈似层状或透镜状产于闪长(玢)岩体与中-上三叠统地层接触带及其附近的灰岩中。近矿围岩蚀变矿化强烈,并具有显著的分带特征。岩(矿)相学研究表明,该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成矿前期(钠长石阶段)、主成矿期(阳起石-磷灰石-Ⅰ型磁铁矿阶段、浅闪石-金云母-Ⅱ型磁铁矿阶段和赤铁矿阶段)和成矿后期(石英-黄铁矿阶段和碳酸盐阶段)。矿物学研究表明,热液浅闪石较早阶段阳起石更富Al和Na、而贫Si;晚阶段Ⅱ型磁铁矿较早阶段Ⅰ型磁铁矿更富Ti和Al、而贫Mg。由岩体到矿体方向,金云母中Mg O含量逐渐富集,而Fe O和Ti O2含量逐渐降低,说明浅闪石-金云母-Ⅱ型磁铁矿阶段的成矿温度高于阳起石-磷灰石-Ⅰ型磁铁矿阶段,且阳起石-磷灰石-Ⅰ型磁铁矿阶段成矿热液在演化过程中,温度是逐渐降低的。综合研究表明,和睦山铁矿床为中-高温气液交代充填成因,Ⅰ型磁铁矿的形成以热液交代作用为主,Ⅱ型磁铁矿的生成则以热液充填作用为主,钠化对铁的活化和迁移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