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157篇
海洋学   33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9 毫秒
251.
7.泉域隐伏区主要含水层(组)的水平分带在用统计法获得隐伏岩溶区主要层(组)“垂向”分带标高和相应指标的基础上,便可作研究区的水平分带图,即把不同迳流带的分带标高,分别放在“奥灰”顶面等值线图上,便获得泉域隐伏岩溶分布区的水平分带图(图5),图中由边部到中部划分为强迳流带、中等迳流带、弱迳流带,实线和数字为分带界线和标高,虚线和数字为富水性界线和标高。  相似文献   
252.
Studies of biological marker compou nds in five oil samples from a profile wherenormal crude oil,low condensate oil and heavy oil are produced in the Karamay Oilfield have been carried out with great empha-sis on the biodegradation-resisting capability of 13,17 secosteranes,8,14 secohopanes,gammacerane and carotenes.Based on these studies,a sequence of biodegradation-resisting intensities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saturated hydrocarbon biomarkers in crude oils from the Karamay Oilfield.  相似文献   
253.
克拉玛依原油的生物降解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斌  杨坚强 《地球化学》1988,(2):99-108
克拉玛依原油具同源性。抗生物降解强度的序列依次为:正构烷烃、类异戊间二烯烷烃、二环倍半萜、γ-胡萝卜烷、规则甾烷(20R型)、β-胡萝卜烷、规则邕烷(20S型)、妊甾烷、高妊烷、五环三萜烷、C20-C29三环二萜烷、重排甾烷、13、17开环甾烷。此外,还有更强的抗生物降解的生物标志物,25-降藿烷等。  相似文献   
254.
该文以地质基本事实为依据,以地质构造发展史为主线,结合华北地台奥陶纪后演化史,以及石炭纪以后古金刚石砂矿储集层为佐证,再加金伯利岩切穿辉绿岩和煌斑岩脉的实证,都显示出蒙阴地区金刚石原生矿形成时代不在奥陶纪而在中生代。  相似文献   
255.
康滇地区是我国南方元古宙基底出露最为广泛的地区,元古宙岩浆活动频繁、成矿作用明显,是研究扬子陆块早期演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元古宙地质演化过程争议较大。本文系统总结了发生在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的重要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即昆阳裂谷。昆阳裂谷前的基底为分布在东川和滇中地区少量的古元古代早期的汤丹群,其构造变形较东川群更强烈,可能与1800 Ma的东川运动有关。昆阳裂谷期的岩浆岩系统主体为出露在东川—会理—滇中地区基性侵入岩,其次为少量的超基性岩、变质基性火山岩和中酸性侵入岩体,具有双峰式岩浆岩组合的特征。岩浆岩的年龄为1800 Ma~1450 Ma,集中分布在1750Ma~1650 Ma,反映了昆阳裂谷持续了约400 Ma,高峰期持续将近100 Ma。昆阳裂谷期基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显示为典型陆内裂谷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其中滇中武定地区辉绿岩和会理拉拉地区的变质基性火山岩还具有典型洋岛玄武岩的特征,如富碱、高TiO_2、P_2O_5、低CaO/TiO_2、Al_2O_3/TiO_2比值,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不亏损,以及有较高的[n(~(87)Sr)/n(~(86)Sr)]_i初始比值以及较高的ε_(Nd)(t)值。根据区内岩浆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我们提出在古元古代晚期至中元古代早期,康滇地区发生了一次由地幔柱活动引起的陆内裂谷拉张事件,即昆阳地幔柱。昆阳陆内裂谷在1450 Ma前后在会理—东川一线发展成为了局限小洋盆,并在中元古代晚期关闭。昆阳裂谷的沉积岩系统主体为东川群、河口群和大红山群,并可能延伸到了康滇北部的里伍岩群,上述地层中火山岩、凝灰岩锆石的U-Pb年龄集中在1800Ma~1500 Ma,不同岩群岩性组合差异可能与所处构造部位有关,并导致沉积相的差异。昆阳裂谷也是一次重要的成矿事件,其形成的矿床可分为两个系列,以因民组、落雪组等沉积岩中为主的层状铜矿床(Sediment-hosted Stratiform Copper,SSC系列),主要有汤丹铜矿、落雪铜矿、狮子山铜矿、铜厂铜矿等,原生沉积型铜矿的成矿时代为约1750 Ma;其次为与昆阳裂谷期岩浆热液活动紧密相关的铁氧化物铜金矿床(Iron—Oxide—Copper—Gold,IOCG系列),主要有拉拉铁铜矿床、大红山铁铜矿床、稀矿山铁铜矿床、迤纳厂铁铜矿床等,研究程度较高的迤纳厂、稀矿山以及鹅头厂等铁铜矿床的时代集中在1700 Ma~1450 Ma。昆阳期剧烈的岩浆活动、大规模的铁、铜成矿作用以及成矿物质来源、动力学机制可能均与昆阳地幔柱活动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56.
采用弹性模型对中卫—同心活动断裂带在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应力分布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岩石破裂危险度KR及断层滑动危险系数KF两个判别指标对该断裂带未来地震破裂危险区进行判定。结果显示该活动断裂带上的应力分布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大致以红谷梁和同心为界分为三个区段。地震破裂危险区段主要位于红观观至红谷梁东区段,在地震发生时起始破裂区位于中卫南—碱沟,破裂向两侧扩展,向东很快衰减,而向西破裂扩展范围较大,可达红观观。  相似文献   
257.
杨斌 《物探与化探》2007,31(4):325-326,332
利用1:5万化探资料,对圈定的异常进行了1:1万土壤测量,并发现了西沟金矿,分析了该区的异常特征,通过对异常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总结了在覆盖区找金矿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58.
新疆克拉玛依中基性岩墙群的地质地球化学和K-Ar年代学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新疆克拉玛依中基性岩墙群出现在后碰撞花岗岩(锆石U-Pb年龄约为300~320Ma)及其下石炭统火山岩-硅质岩围岩之中,空间分布受区域构造裂隙控制,总体走向以280°~300°为主,K-Ar表观年龄为241.3~271.5Ma。岩墙群属于亚碱性系列,根据岩性和Mg#的不同,可分为辉绿岩岩墙、高Mg#闪长玢岩岩墙和低Mg#(石英)闪长玢岩岩墙等三组。主元素、稀土元素和其他微量元素等资料表明,形成岩墙群的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由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原始玄武质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发生了分离结晶作用,但同时还受到同化混染作用的影响,致使克拉玛依岩墙群具有较典型的AFC过程的成因特征。克拉玛依岩墙群形成于新疆北部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是幔源岩浆活动的产物,因而可以作为地壳垂向生长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59.
通过对云南乌蒙山区彝良地区中下三叠统6条野外地质剖面测量及500余片岩石薄片镜下观察,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将该地区中下三叠统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岩石类型主要为泥铁质粉砂岩、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含钙质泥质粉砂岩、细粒岩屑砂岩、钙质胶结细粒岩屑砂岩、含生物屑泥晶灰岩、泥灰岩、泥灰岩-含海绿石铁质生物屑亮晶砂屑灰岩、微晶灰岩-泥晶灰岩-含海绿石泥晶砂屑灰岩、亮晶鲕粒灰岩、含粉砂质泥质微晶灰岩、微晶灰岩等。结合沉积物的结构特征、组分及其组合特征,认为彝良地区中下三叠统的沉积相主要为海岸和碳酸盐岩开阔台地相。  相似文献   
260.
刘晓英  周鹏  张泽秀  杨斌  沈斌 《中国沙漠》2014,34(4):1109-1114
利用197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坝上地区沙尘暴日数的季节变化和年变化特征及其与大风、降水、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坝上地区沙尘暴日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春季沙尘暴日数最多,占全年沙尘暴日数的84.88%,秋季最少,仅占全年沙尘暴日数的1.39%,冬季沙尘暴日数多于夏季;从年变化特征上看,20世纪70年代沙尘暴发生日数最多,80年代减少,90年代达到最少,2000年后沙尘暴日数又开始增加,但总体来说沙尘暴日数呈现出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年沙尘暴日数和年大风日数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前期、同期降水量没有达到显著相关,但是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与年平均气温有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