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近50 年雅鲁藏布江流域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61-2010 年雅鲁藏布江流域6 个气象站近50 年逐日气温、气压等气象资料,利用Penman-Monteith (P-M) 模型计算了月、季及年的潜在蒸散量(PE),分析了雅江流域PE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流域平均年、干季和湿季PE 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增幅均在3.00 mm/10a 以下;PE的年代际变化表明20 世纪60 年代至80 年代,年PE有一个增加的过程,而后减少;雅江流域的PE在1981 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52.
1971-2010年西藏怒江流域冷暖冬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刚  杜军  袁雷  路红亚 《冰川冻土》2012,34(4):775-782
根据暖冬等级国家标准, 参照单站、 区域暖冬等级标准, 确定了单站和区域冷冬等级,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71-2010年西藏怒江流域9个站冷、 暖冬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近40 a怒江各站冬季平均气温表现出一致的增温趋势, 增幅为0.31~0.77 ℃·(10a)-1, 以那曲增幅最大, 察隅升幅最小; 1991-2010年气温快速上升为0.81~2.36 ℃·(10a)-1. 在10 a际尺度上, 2000年代是近40 a最暖期, 与1970年代比较各站偏高1.0~2.5 ℃. 区域暖冬指数也呈显著升高趋势, 线性趋势为19.6%·(10a)-1, 明显高于东北、 华北、 西北、 华南等地. 流域单站暖冬频率为40%~58%, 强暖冬频率为15%~33%; 区域暖冬共发生21次(年), 主要出现在2000年代, 其中强暖冬事件共发生过9次(年); 2001、 2006和2009年是过去40 a中范围最广、 强度最大的暖冬. 流域单站冷冬频率为15%~28%, 强冷冬频率为5%~13%; 区域冷冬共发生了8次(年), 以1990年代居多, 其中区域强冷冬事件出现了4次(年); 1983年是40 a中范围最广、 强度最大的冷冬, 1978年次之.  相似文献   
53.
近50年西藏冷暖冬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军  杨志刚  石磊  马鹏飞 《地理学报》2011,66(7):885-894
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参照单站、区域暖冬等级标准,确定了单站和区域冷冬等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1961-2010 年西藏18 个站冷、暖冬事件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 年西藏各地冬季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29~1.04 oC/10a,以班戈最大;尤其是近20 年升温更强烈,达0.73~2.36 oC/10a。西藏区域暖冬指数表现为显著的上升趋势,线性趋势为16.0%/10a,明显高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区域。各站暖冬频率为32%~52%,强暖冬事件频率为6%~26%;区域暖冬共出现了21 次(年),其中强暖冬事件10 次(年),主要出现在21 世纪初;2006年和2009 年是50 年中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暖冬。各站冷冬频率为18%~40%,强冷冬事件频率为2%~20%;区域冷冬站数约以每10 年12%的速率减少。区域冷冬共发生了16 次(年),以20 世纪60 年代居多,其中区域强冷冬事件出现了8 次(年),1962 年是近50 年中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冷冬,1968 年和1983 年次之。  相似文献   
54.
1序言 就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问题来说,在大比例尺、小面积(几个平方千米到上百平方千米的小范围)工作时,对于地形高差较大的工作区域,其物探异常随局部地形变化而发生变化,一般会带来一些受地形因素影响的"虚假"异常,使用这样的异常来进行地质解释时,其可靠性和准确性会有所降低,进而消弱解释结果与基本地质意义的对应关系.因此,对于许多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的工作者来说,就涉及必要的数据处理方法的改进,以增加其与地球物理勘探推断解释结果和实际情形的吻合程度.  相似文献   
55.
漯河市节水灌溉工程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刚  柳京华  姬燕茹 《地下水》2010,32(5):59-59,115
通过对漯河市节水灌溉现状调查,阐述了节水灌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