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76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4 毫秒
321.
为模拟地基土普遍受上覆荷载等实际情况,研制了可加载渗透仪。文章以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一处典型膨胀泥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原状土和重塑土不同荷载等级下渗透试验,荷载大小为0,0.1,0.2,0.3,0.4 MPa。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渗透时间变长,原状土和重塑土的渗透系数略微增大。原状土渗透系数随荷载增大而变小,为现场地基土随埋深增加渗透性变小提供依据;重塑土渗透系数随荷载增大而变小,对于高填方路基底层土而言上覆荷载对其渗透性产生影响。通过进一步对比原状土与重塑土渗透性差异,可知重塑土渗透系数比原状土渗透系数大1个数量级,且原状土渗透系数呈“外凸形”减小,重塑土渗透系数呈“内凹形”减小,荷载对两种土体渗透系数影响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322.
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其(L·A·Zadch)第一次提出模糊集合的概念,从而诞生了模糊数学。十几年来它越来越得到各国科学工作者的热切关注,获得迅速地发展。形成了一支新的应用数学分支。虽然,这门科学还不很成熟,然而,它已开拓到代数、拓朴、群论、算法论等理论领  相似文献   
323.
324.
华中令大师事迹   主要作品:B49-1/YL型封闭轨悬挂输送机(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离子交换膜电渗析法提纯回收氢氧化钾废液(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显像管玻壳池炉烟气电除尘系统(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105平方米燃油蓄热式显像管玻壳玻璃池炉(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21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应急生保试验舱副舱工程项目(信息产业部优秀设计三等奖)、921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航天服试验舱工程项目(信息产业部优秀设计一等奖)等.……  相似文献   
325.
古冻土存在的依据和判别标志主要是古冻土遗迹(深埋藏多年冻土层、古冻土上限、融化夹层、厚层地下冰)和古冰缘现象(古冻胀丘、古融冻褶皱、砂楔、土楔、冰楔假型、风成沙丘、黄土层、厚层泥炭和腐殖质层等)。文章结合大量的测年数据,利用古代和现代冻土以及冰缘现象的时空分布差异综合分析对比,将全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演化过程和环境变化划分为6个较明显的时段:早全新世的气候剧变期(10800aB.P.至8500~7000aB.P.)、中全新世大暖期(8500~7000aB.P.至4000~3000aB.P.)、晚全新世寒冷期(4000~3000aB.P.至1000aB.P.)、晚全新世温暖期(1000aB.P.至500aB.P.)、全新世末小冰期(500aB.P.至100aB.P.)及近代升温期(100aB.P.至今);同时,概述了各时段高原冻土的发育条件、分布范围及总面积,和当时高原上的古气候、古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326.
青藏公路沿线冻土的地温特征及退化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会军  赵林  王绍令  晋锐 《中国科学D辑》2006,36(11):1009-1019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以下简称冻土)具有地域分布广、厚度薄及稳定性差等特征. 过去几十年的气候变暖背景下, 冻土广泛退化, 地温升高, 夏季最大融化深度加深, 冬季冻结深度减小. 冻土已经产生下引式、上引式和侧引式退化. 冻土层厚度减薄, 或者在某些地区彻底消失. 冻土退化模式研究在冻土学、寒区工程和寒区环境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由南至北穿越560 km冻土区的青藏公路沿线(简称青藏线)冻土在青藏高原腹地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在水平方向上, 冻土退化在多年冻土下界附近的零星冻土分布区、融区边缘和岛状冻土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当最大季节融化深度超过最大季节冻结深度时, 冻土开始下引式退化; 通常形成融化夹层, 造成多年冻土和季节冻结层不衔接. 当多年冻土层中地温梯度减小到小于下伏或周边融土层时, 则产生上引式或侧引式退化. 下引式退化进程可分为4个阶段: (1) 初始退化阶段, (2) 加速退化阶段, (3) 融化夹层阶段, (4) 最终多年冻土彻底融化为季节冻土阶段. 当多年冻土中地温梯度降至下伏融土层地温梯度以下时, 则产生上引式退化. 3种类型冻土温度曲线(稳定型、退化型和相变过渡型)展现了这些退化模式. 虽然存在不同地段和类型的地温特征, 三种退化模式的各种组合最终将使多年冻土消融, 转变成季节冻土. 过去25年来, 青藏线冻土年平均下引式退化速率变化在6~25 cm, 年平均上引式退化速率在12~30 cm, 零星多年冻土区年平均侧引式退化速率为62~94 cm. 这些观测结果超过所报道的过去20年来阿拉斯加亚北极不连续冻土区4 cm的年平均退化速率, 蒙古国不连续冻土区的4~7 cm的年平均退化速率, 以及雅库悌共和国亚北极和阿拉斯加北极稳定性冻土区退化速率.  相似文献   
327.
李兆令 《现代地质》2021,35(5):1480-1486
河北小山火山地处渤海之滨,是渤海西岸地壳活动最直接的证据,其典型性、多样性和自然性在国内非常罕见,具有独特的科学研究意义。该火山地质遗迹保护区基本全被第四系覆盖,而高精度磁测方法可研究第四系覆盖区地质特征,是寻找火山遗迹边界、区内典型地质构造的必要手段。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小山火山地质遗迹保护区的磁场分布特征;通过对磁异常进行化极、向上延拓等处理,基本查明保护区内岩浆岩和沉积地层的分布范围,圈定了火山遗迹的边界,并推断存在多条断裂。本研究可为小山火山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对地质遗迹景观点的划分、保护区的整体合理规划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28.
本文对新疆巴尔鲁克地区加曼铁列克得岩体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研究,探讨其岩石类型、构造背景和岩石成因。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花岗闪长岩的成岩年龄为318.2±3.6 Ma,形成时代为晚石炭世。岩石高硅、富钠,碱含量中等,Mg#介于53.9~56.6,属于准铝质钙碱性花岗岩类(A/CNK = 0.91~0.97),轻重稀土分馏较明显且富集轻稀土(LaN/YbN = 8.55~10.10),Eu异常不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K、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同位素特征显示,岩石具有低ISr值(0.703 82~0.704 24)、正εNd(t)值(+6.96~+7.74),年轻的tDM1值为0.74~0.61 Ga,锆石εHf(t)值为+12.6~+14.7,tDM2为519~396 Ma。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特征,认为加曼铁列克得花岗闪长岩为未分异的Ⅰ型花岗岩,形成于晚石炭世俯冲背景下的岛弧环境,可能是由流体参与的新元古代玄武质洋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上升过程中受到楔形地幔物质的混染。  相似文献   
329.
文章根据实地高程测量资料和调研结果,对大连市防风暴潮能力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目前大连市风暴潮预警报工作和应急响应机制现状,提出加强防潮设施建设、发挥预警报工作的作用、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和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的建议,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0.
浅层地下水调查是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中的一项工作内容。调查是按每16 km2采集1件浅层地下水样品的密度,分析测试As,Ba,Be,Ca,Cd,Co,Cu,Fe,Hg,Pb,Se,Zn,F-,Cl-,Cr6 ,NO2-,COD,pH等33项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在浅层地下水中的背景变化规律研究认为:调查区内浅层地下水中各指标含量起伏变化大,局部富集程度高,特别是As,Fe,K,La,Sb,Sn,Zn,Cl-,NO2-等指标的变异系数均>3.0,说明这些指标在浅层地下水中分布极不均匀,虽然背景含量较低,但在局部地段会形成高含量区,影响浅层地下水质量。选择As,Ba,Be,Cd,Co,Cu,Fe,Hg,Mn,Mo,Ni,Pb,Se,Zn,F-,Cl-,Cr6 ,NO2-,COD,pH等20项指标,按《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要求,对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的单项组分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达到较好级以上者不足9%,而较差和极差级者达90%以上,表明调查区内浅层地下水环境污染状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