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21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杨勇  汤良杰  郭颖  谢大庆 《中国地质》2016,(5):1569-1578
为了确定塔中隆起NNE向走滑断裂特征及形成机制,利用构造要素相关性分析及构造解析方法,通过对二维和三维资料的解释,揭示了走滑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确定了走滑断裂的形成机制。NNE向走滑断裂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压扭和张扭在垂向上叠加的特点,其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中奥陶世末压扭和晚志留世—中泥盆世张扭两个阶段。先存基底软弱带和塔里木板块周缘造山带的演化共同控制了这套走滑断裂的形成。中奥陶世末,塔里木板块南缘洋盆俯冲闭合产生的近南北向挤压应力斜向作用于NNE向的基底软弱带之上,导致断裂上部地层被撕裂产生走滑分量,从而形成了北东向的左旋走滑断裂系统,同时,来自塔里木板块西北缘的挤压应力垂向作用于走滑断裂上,导致NNE向走滑断裂发生压扭变形。晚志留世—中泥盆世,塔里木板块南缘的挤压应力继续斜向作用于NNE向走滑断裂之上导致其继续发生走滑变形,同时,来自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NW向伸展应力垂向作用于走滑断裂上,导致NNE向走滑断裂发生张扭变形。  相似文献   
262.
263.
基于GIS的海洋地震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型Oracle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先进的空间数据引擎SDE技术,将SEG-Y格式海洋地震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并按照“航次—测线—点”的数据组织结构设计了海洋地震数据库.论文首先总结了当前流行的地震数据组织和访问方式,然后阐述了地震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最后介绍了数据查询、数据库管理、SEG-Y地震数据查看和地...  相似文献   
264.
265.
针对云南易门狮子山铜矿区基性侵入岩体(以矿区1237m中段层状辉长岩为例)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SiO2,Na2O和K2O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47.06%,3.91%,2.17%,σ(里特曼指数)平均为9.9;微量元素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明显富集,Sr,Ta,Nb,Yb,Cr,Y等元素亏损,显示了大陆裂谷玄武岩的特征;稀土元素总量为178.60×10-6~404.50×10-6,Eu负异常不明显(0.73~0.97),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HREE=7.05~16.59,(La/Yb)N=6.56~36.94);研究还认为狮子山基性侵入岩是在大陆初始裂谷背景下形成的,属于深源玄武质岩浆演化形成,可能有壳源物质的混入。  相似文献   
266.
胡成军  杨洪  杨勇 《云南地质》2010,29(3):273-275
原始含金高丰度岩层,经变质作用使金在有利部位富集,矿床成因应属沉积—变质型低温热液金矿;综合分析显示,该矿化带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及较大的成矿潜力,有望成为一条规模较大的金多金属成矿带。  相似文献   
267.
杨勇  肖少泉 《地球科学》2003,28(4):467-470
GZAF电子探针分析和控制系统软件Windows版采用VB和VC自主开发, 可运行于Win98等操作系统下.具有较全面的电子探针分析和控制功能, 主要有: 硬件系统设置、校正和驱动、定量分析及数据处理、多种定性分析模式、大样品线扫描分析、大样品面/线自动/手动布点定量分析及相应的图像生成和显示、X射线特征谱分析、薄膜厚度分析等.分析报告方式有电子表格、数据库、文本文件、平面或立体图形和图像文件.所有报告都可以直接在Of fice、WPS、Access、Photoshop等通用软件中引用和加工.该软件移植性强, 只要提供32位标准的电子探针硬件接口, GZAF即可应用于任何厂家的电子探针上.GZAF可以半脱机或完全脱机使用, 灵活方便地为所有探针用户服务.   相似文献   
268.
西藏地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胡军  杜军  边多  左慧林  格桑  杨勇 《地理学报》2007,62(9):925-934
利用1971-2005 年西藏10 个站的0.8 m、1.6 m 和3.2 m 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近35 年西藏年、季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 常年份。结果表明:0.8 m 年平均地温在西藏东部的林芝、昌都呈现为下降趋势,其他各站以0.19~0.81 oC/10a 的速率升高;有5 个站的1.6 m 年平均地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升温率为 0.20~0.60 oC/10a;3.2 m 年平均地温6 个站均表现为升高趋势,为0.13~0.52 oC/10a,以拉萨升温率最大。在0.8 m 处,① 大部分站点季平均地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西藏西部、南 部以夏季升幅最大,特别是狮泉河达1.61 oC/10a;北部以冬季增温最突出。东部地区四分之三的季平均地温呈降温趋势。② 大部分站点年平均地温呈逐年代升高趋势,而昌都表现为逐年代降低趋势。③ 狮泉河春、夏季平均地温分别在1996 年和1983 年发生了气候突变;拉萨和日喀则年、季平均地温发生的气候突变是从一个相对偏冷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暖期,前者 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后者发生在20 世纪90 年代初;而林芝1993 年夏、秋季出现的气候 突变是从一个相对偏暖期跃变为一个相对偏冷期。④ 西藏西部年、季平均地温以异常偏高年份居多,且发生在20 世纪末至21 世纪前5 年;南部年、季平均地温均为异常偏高年份,主要出现在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北部年、季平均地温异常偏高年均出现在21 世纪前5 年, 异常偏低年份以20 世纪80 年代居多;东部年平均地温以异常偏低年为主。青藏铁路沿线西藏境内测站最大冻土深度以-4.5~-25.4 cm/10a 的速率呈显著减小趋势,安多减幅最大  相似文献   
269.
岩溶山区生态环境区划 —— 以贵州普定县后寨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以贵州普定县后寨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区为例,在深入研究并建立岩溶生态环境分区指标的基础上,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四个生态治理模式区,并简要论述了各分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综合治理模式.该方法也可应用于其它岩溶流域.  相似文献   
270.
辫状河储层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伍涛  杨勇  王德发 《沉积学报》1999,17(2):258-262
辫状河储层在我国陆相盆地中广泛分布,而对这类储层的认识却较差。辫状河砂体的非均质性严重,这是影响开发效果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张家口地区的露头砂体为例,在密集取样的基础上建立了砂体的地质模型,分析了砂体的非均质性特征,探讨了辫状河储层的建模方法。根据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差函数分别建立了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克里金模型和条件模拟模型;利用频谱分析法和变尺度分析法对渗透率进行了赫斯特指数的求取,得到该砂体的赫斯特指数的平均值在0.8左右,同时利用分形几何的插值理论建立了渗透率的分形几何模型。对各种模型进行的比较显示克里金模型较好地表现了物性参数的整体趋势;条件模拟模型较好地再现了储层非均质性;而分形几何模型既反映了储层宏观物性分布,又反映了其内部非均质性变化。整体上看,分形几何模型是一种相对比较好的模型,可应用于油田开发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