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94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01.
2016年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自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强降水事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2479站逐月及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16年梅雨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欧亚大陆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活动的关系,并诊断了两者之间的信息流向。结果表明,梅雨期间的高频斜压波动具有明显的下游频散效应。波动起源于黑海,沿西北—东南方向于3—4 d后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斜压波包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能量。波作用通量矢量的分布表明,梅雨期间逐日均有来自西风带上游的扰动能量向长江中下游流域传播。而梅雨期间降水与斜压波包的信息流关系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信息传递。因此,3—4 d并源于黑海附近的斜压波包活动是2016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间异常降水的成因。这些结果为深刻认识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成因和有效预测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02.
2016年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自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强降水事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2479站逐月及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16年梅雨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欧亚大陆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活动的关系,并诊断了两者之间的信息流向。结果表明,梅雨期间的高频斜压波动具有明显的下游频散效应。波动起源于黑海,沿西北—东南方向于3—4 d后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斜压波包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能量。波作用通量矢量的分布表明,梅雨期间逐日均有来自西风带上游的扰动能量向长江中下游流域传播。而梅雨期间降水与斜压波包的信息流关系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信息传递。因此,3—4 d并源于黑海附近的斜压波包活动是2016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间异常降水的成因。这些结果为深刻认识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成因和有效预测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03.
利用天津市武清区2009—2016年最大风速资料,基于风灾强度评估模型对武清区日光温室风灾进行风险评估,分析风灾风险空间变化特征。基于风灾时间分布特征参数,分析风灾集中度和集中期。利用2013—2016年日光温室风灾灾情数据,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近8年武清区日光温室仅出现轻度及中度风灾,所占比例分别为94.55%、5.45%。经验证,武清区日光温室风灾发生时间特征及空间风险区划结果准确。日光温室风灾集中程度具有分化性,中度风灾发生重心较轻度的集中。日光温室风灾重点防御时间为春季。风灾风险指数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中部、东部风灾风险指数较大,北部风灾风险指数较小,因此,北部可作为日光温室推广发展重点规划区域。  相似文献   
104.
鉴于保护地调查评价历史与目标,国家公园地质考察评价基准是地质学关于地球的“时间、空间、演化”知识的发现路径,既识别国家公园候选地的国家符合性地质事件,又识别国家公园自然性、独特性、优美性、多样性、整体性的地质机制,提供国家公园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与自然景观保育管理的地质学支撑。浙江丽水百山祖国家公园符合性的地质事件是公园发现的4.0~4.2 Ga冥古宙陆核物质的锆石晶体、中生代岛弧陆盆火山酸性火山岩系列和从流纹岩山岭到花岗岩—变质岩谷底的“峰—岭—丘—谷(盆)”的亚热带滨海山地地貌结构,地貌结构发育演化是百山祖公园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性流域水源地、独特山水景观的形成基础。保护百山祖公园地貌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是确保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演化和生态服务产品持续供给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5.
北非地区为世界上油气富集地区之一,区内油气分布表现出极大的不均匀性,以往研究对这一油气差异性富集控制因素的探讨较为薄弱。本研究重点从中生代期间发育的多个区域沉积中心的演化和形成机制的角度,探讨这一科学问题。对已有的基础地质和油气勘探资料的综合再分析表明,北非地区冈瓦纳大陆北缘发育维德迈尔—佩拉杰、苏尔特、东地中海三个彼此孤立存在的中生代沉积中心,这些沉积中心在空间上处于阿拉拉隆起、苏尔特隆起、黎凡特隆起三个海西运动中形成的NE向古隆起之上,具有“古隆起塌陷反转”的形成机理;沉积中心均靠近新特提斯洋边缘,总体呈现受海西运动形成的古隆起和新特提斯洋开启背景下的伸展作用联合控制。三个中生代沉积中心为中生代优质烃源岩发育区和油气富集区;受海西期塑造的古构造、海西构造剥蚀对砂岩储层的控制以及中生代烃源岩发育等有利因素所控,这些塌陷形成的中生代沉积中心及围区成为最为重要的油气富集区带。中生代盆地的这一形成过程为该区油气差异富集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6.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37.77°N,101.26°E)发生6.9级地震,此次地震极震区为距震中4 km的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附近(Ⅸ度区,面积约157 km2)。调查结果显示,在极震区大西沟至硫磺沟区域,道路、桥梁及房屋破坏较严重。沿区域内长约22 km的托来山-冷龙岭断裂带附近,道路形成多处裂缝与挤压鼓包,桥梁整体倾斜移位,房屋不同程度破坏。对极震区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及周边道路、房屋进行实地调查与震害分析,提出灾后重建及震害防御意见:对于灾区房屋建筑,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详细调查及安全鉴定;建议定期对房屋建筑进行隐患排查及加固;对于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建议原地修建,加设减隔震装置、连梁及柔性限位装置。  相似文献   
107.
在给出边缘检测性能判断标准和传统的模极大值点筛选的缺陷之后,基于边缘检测提出了改进的小波变换模局部极大值点算法。在这个基础之上,又针对交通系统的实时性,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边缘信息的车辆检测算法,使得对运动车辆的边缘检测具有更加良好的效果。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证明本论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得到了多帧道路图像的边缘,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边缘检测方法在边缘检测时会出现伪边缘和有意义边缘损失这两个问题,对将来车辆交通监控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8.
基于小型无人机可见光遥感的蓝藻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人机航拍获取的可见光影像为数据源,研究小面积水域中蓝藻的提取方法。首先采用无人机获取可见光影像,运用4种可见光植被指数对图像进行运算,提出了用于蓝藻识别的可见光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与增强型红绿差值植被指数,以人工目视解译统计得到的蓝藻面积作为判别依据。结果表明:利用增强型红绿差值植被指数对湖泊中蓝藻的分类及提取,精度可达95.89%,Kappa系数为97.03,质量稳定,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9.
长春经济区可划分为低山丘陵和山前台地平原两个地貌区.自然景观环境要素由东向西呈有规律的渐变,土壤亦由暗棕壤、白浆土—黑土—黑钙土过渡.通过对大量的土壤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景观环境要素控制区域土壤地球化学作用及土壤元素分布,地质构造单元制约成土母质元素分布;元素分布在很大程度上继承母质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不同景观环境中元素分布亦有一定的差异;而且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元素的分布以及土壤性状土壤肥力影响巨大,对此应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1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划分、时代及中-上三叠统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泛发育于鄂尔多斯盆地及周缘地区的延长组是我国最重要的陆相三叠纪地层之一,也是鄂尔多斯盆地的主力含油气层系之一,其时代意见对相关的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均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延长组的时代被归于晚三叠世,视为中国北方陆相上三叠统的典型代表,尽管在20世纪中后期已有学者提出延长组的下部应为中三叠统.在以往资料的基础上,依据新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以及新获得的长7中下部凝灰岩锆高精度测年结果,认为延长组的中下部(相当于长7及以下地层)的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底部不能排除属于安尼期晚期的可能性;主力烃源岩长7油页岩、泥岩的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延长组的上部,即长6及以上地层的时代属于晚三叠世,在鄂尔多斯盆地的主体部分普遍缺失晚三叠世晚期地层;中/上三叠统的界线位于延长组的内部,大致与长7和长6之间的界线相当;中三叠世拉丁期是鄂尔多斯盆地古环境的重要转折时期,古环境的转变与秦岭的主构造活动期以及四川盆地的重大环境转折期基本等时,说明上述构造活动和环境的重大转变可能是相互关联的,是处于拉丁期同一大地构造背景之下,构造运动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