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98篇
大气科学   161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建立在数值预报系统上的航空气象要素预报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介绍了建立在数值预报基础上的航空气象要素(颠簸、积冰和云等)预报技术,给出了预报颠簸强度的晴空湍流指数和预报积冰的积冰强度和积冰严重性指数,并利用预报模式进行了模式成云预报和云区诊断分析,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模拟及预报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2.
为对比雷达资料同化与提高模式水平分辨率对短时数值预报的影响,利用美国Oklahoma大学风暴分析和预测中心开发的ARPS(The 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模式及其资料分析系统ADAS(ARPS Data AnalysisSystem),对一次华北暴雨过程进行了18,15,9,6,3 km 5种不同水平分辨率的数值对比试验,并对比了使用雷达资料进行云分析时5种分辨率的模拟结果,结果表明,仅使用常规观测资料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模式水平分辨率,可以改进6 h内的短时预报,模拟的锋面结构更为细致,降水尤其是强降水预报评分提高了。而使用雷达资料改进模式初始场后,能明显改进模式6 h内的预报尤其是降水强度和落区预报,使得18 km上使用雷达资料同化的预报结果好于3 km不使用雷达资料同化的结果,表明雷达资料同化比单纯提高模式水平分辨率更为有效。不同分辨率上使用雷达资料同化的对比发现,对于40 mm以下的一般性降水,从18—3 km的模拟结果差别不大,而对于强降水,仍然需要提高模式的水平分辨率。但无论初始场是否使用雷达资料同化,但当分辨率由6 km提高到3 km时,模拟结果无明显改进,因此,提高模式分辨率有一定的限度,而在适当提高模式分辨率的同时使用雷达资料同化改进模式初始场,则是提高模式短时预报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3.
付容  胡亮  谷国军  李耀东 《中国科学D辑》2007,37(9):1252-1259
利用1998~2003年共6 a的TRMM 3B42降水资料, 采用一种新的三维波谱分析方法, 对中国华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夏季的天气尺度波进行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华南地区存在明显的向西传播的天气尺度波, 波数主要集中在9~21, 频率范围为: -0.22~-0.12 d-1; 而长江流域主要是向东传播的天气尺度波, 其波数也集中在9~21, 频率范围为: 0.20~0.29 d-1. 通过对这两种天气尺度波波能的经向和纬向分布、波动随季节的强弱变化的对比分析得出, 夏季华南地区天气尺度波是由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波动的北移引起的, 而长江流域的天气尺度波则是由西风气流中高原小槽东移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4.
台风“海棠”特大暴雨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福建中北部登陆的台风,往往会严重影响浙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台风引起特大暴雨经常会发生在浙江东南沿海的南雁荡山区和北雁荡山区,2005年在福建省连江黄歧登陆的台风"海棠"(0505)对浙江东南沿海造成严重影响,是这类台风比较典型个例。文中利用非静力模式MM5模拟"海棠"台风在浙东南沿海造成的特大暴雨,模拟结果与实况对比分析表明,模式较好地模拟了台风降水强度和分布,特别是成功模拟出南雁荡山区特大暴雨中心(南部暴雨区)和雁荡山区特大暴雨中心(北部暴雨区);运用高时空分辨率模拟资料对特大暴雨成因进行诊断分析表明,南部暴雨区涡度低层到高层向西倾斜结构和北部暴雨区高低空强辐散辐合的耦合结构有利于形成暴雨区强烈上升运动,环境风场垂直切变产生次级环流进一步加强暴雨区上升运动;暴雨区持续不稳定层结和特殊水汽输送通道为特大暴雨提供热力条件和水汽条件。最后对浙南闽北地形对台风特大暴雨影响进行数值敏感性试验表明,温州南、北雁荡山脉地形等高线与台风水汽输送路径正交是造成特大暴雨的重要原因,地形使暴雨增幅明显,地形越高对暴雨增幅越明显,降水分布更加不均匀。比较台风造成南、北特大暴雨条件,发现两者既有环境风场垂直切变产生次级环流进一步加强暴雨区上升运动、持续不稳定层结以及地形对暴雨增幅作用等相同之处,又有动力结构、维持持续不稳定层结条件以及水汽输送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5.
台风莫拉克动力结构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冠博  冉令坤  高守亭  李娜 《气象》2015,41(6):727-737
本文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WRF对2009年8号台风莫拉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模拟过程采用三重嵌套,最高分辨率为2 km,共积分72 h(3 d).对实际观测资料与模式模拟结果进行了细致对比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莫拉克”台风的发展演变以及登陆过程得到了较好模拟再现,模拟的台风路径与观测路径较为一致,同时“莫拉克”台风的强度演变过程以及主要的雷达回波特征也有较好再现.利用物理量广义波作用密度因子对“莫拉克”引发的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波作用密度的异常值区始终伴随着降水区的发展而起伏变化,两者在水平分布和时间演变趋势上都较为相似,表明“莫拉克”台风降水活动受波动影响明显,广义波作用密度能够综合表征莫拉克台风降水系统动力场和热力场扰动的典型垂直结构,对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6.
文章统计新巴尔虎右旗1961—2010年的吹雪和雪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与吹雪和雪暴发生有关的气象因素和发生这种天气的环流形势。结果表明,吹雪和雪暴的发生与风速、气温和雪面状态有很大的关系。在同样的气温和雪面状态下吹雪雪暴发生概率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气温的上升发生吹雪雪暴所需的临界风速越大。吹雪和雪暴发生的环流天气类型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高空冷涡底部型和高空低槽型。成因机制方面主要分析了高低空急流和散度。  相似文献   
107.
应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BCC_CSM1.1)CMIP5和AMIP试验结果对模式模拟南亚高压的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BCC_CSM1.1模式对作为北半球高层大气环流活动中心的南亚高压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它能够模拟出南亚高压的气候平均状态、季节变化,对南亚高压脊线的位置、高压中心的位置及其季节变化也有较好的模拟。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场和南亚高压强度的模拟结果较观测明显偏弱;模拟的脊线位置在冬半年要比观测略偏南;模拟的南亚高压中心在某些月份与观测有出入,例如,5月南亚高压中心的模拟较观测偏西,夏季南亚高压的双中心的位置与实际也略有差异;模拟的南亚高压强度偏低与多种因素有关。比较耦合模式与单独大气模式模拟的南亚高压强度发现,在给定观测海温的条件下,模拟的误差减小13%~15%。因此可以认为耦合模式的误差大部分来自大气分量。海洋模拟的改进虽然对总体的模拟结果有所改进但贡献不大;比较T106和T42两种分辨率的模式对南亚高压进行模拟结果发现,分辨率的提高明显减小了南亚高压及全球100 h Pa位势高度场的模拟误差。为验证地形强迫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改变青藏高原地形高度的试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形高度对南亚高压的强度有明显的影响,高原高度升高将会促使南亚高压及更大范围的高层位势高度场增强。因此,正确给定高原地形这一模式的下边界条件,对模拟结果的改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8.
应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BCC_CSM1.1)CMIP5和AMIP试验结果对模式模拟南亚高压的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BCC_CSM1.1模式对作为北半球高层大气环流活动中心的南亚高压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它能够模拟出南亚高压的气候平均状态、季节变化,对南亚高压脊线的位置、高压中心的位置及其季节变化也有较好的模拟。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场和南亚高压强度的模拟结果较观测明显偏弱;模拟的脊线位置在冬半年要比观测略偏南;模拟的南亚高压中心在某些月份与观测有出入,例如,5月南亚高压中心的模拟较观测偏西,夏季南亚高压的双中心的位置与实际也略有差异;模拟的南亚高压强度偏低与多种因素有关。比较耦合模式与单独大气模式模拟的南亚高压强度发现,在给定观测海温的条件下,模拟的误差减小13%~15%。因此可以认为耦合模式的误差大部分来自大气分量。海洋模拟的改进虽然对总体的模拟结果有所改进但贡献不大;比较T106和T42两种分辨率的模式对南亚高压进行模拟结果发现,分辨率的提高明显减小了南亚高压及全球100 h Pa位势高度场的模拟误差。为验证地形强迫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进行了改变青藏高原地形高度的试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形高度对南亚高压的强度有明显的影响,高原高度升高将会促使南亚高压及更大范围的高层位势高度场增强。因此,正确给定高原地形这一模式的下边界条件,对模拟结果的改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9.
我国暴雨形成机理及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别从华南前汛期暴雨、江淮流域梅雨锋暴雨、华北和东北暴雨以及暴雨预报方法等方面回顾了我国近年来在三大主要雨带的观测、数值模拟、动力机理及诊断分析和预报方法方面取得的进展,指出了华南前汛期暴雨、江淮梅雨锋暴雨及华北东北暴雨研究取得的新认识,认为华南前汛期暴雨的形成机理主要是发生在低空南风向北推进过程中,由海岸线及地形抬升而产生位势不稳定造成强上升运动,以及由于南风低空急流向北发展时产生急流前部的辐合而发生流线分叉使低层低涡发展,促进垂直运动加强或使正涡度集中促使垂直运动发展而造成暴雨;江淮暴雨生成机制主要与对称不稳定、涡度场变化及β中尺度对流线有关;而华北东北暴雨过程中的非均匀饱和引起的局部湿度集中特点较为明显,中高层干冷空气入侵引起的不稳定和动量下传及高空中尺度急流增强引发的高层局地辐散增强对暴雨发生有重要作用。目前,新型探测资料已经用到暴雨研究和预报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RAPES-MESO和GRAPES-GFS系统已经实现业务化,并在集合数值预报方面取得显著进步,且动力因子暴雨预报方法在很多省市气象台得到推广应用。虽然暴雨机理研究和预报已经取得以上诸方面的长足进步,但是也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加强基于观测的暴雨中尺度系统的理论研究、数值模式动力框架和物理过程描述的改进、资料同化理论技术的发展及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用到大气科学的研究和业务应用等,以期在我国暴雨中尺度系统的三维精细结构、发生发展机理和预报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更大进步。  相似文献   
110.
By using ERA-Interim data, the temperature anomaly of the freezing rain and snowstorm event that occurred from 11 to 22 January 2008 in southern China was analyzed. During this period, diabatic heating and temperature advection caused the temperature to increase anomalously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anomalously high temperature moving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to southern China played several roles. First, the upper-level subtropical jet over China was split into two parts in the north–south direction, which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freezing rain in southern China; second, a ridge formed because of the warmer air moving to China, which hindered the transport of cold air from its upstream blocking high, forced the cold air to gather behind the ridge, and facilitated the severe cold air outbreak in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event; third, an inversion layer formed because of the lower-level cold air and upper-level warmer air over southern China, which wa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vent over southern China; and finally, because of the temperature anomaly, opposite wind directions appeared at the lower levels (below 700 hPa), which helped transport of warm-moist and cold-dry air to the event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