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10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61.
选取拉萨、玉树和伍道梁分别作为青藏高原南部、东部和中北部地面加热场强度的代表站, 对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基本气候特征以及异常变化趋势作了分析; 对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异常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进行了统计诊断研究.  相似文献   
162.
163.
河西走廊黑河流量的气候特征及其预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黑河流量资料,分析了径流本身的持续性、周期性及年际变化。统计表明,4月径流与前期2月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前期500 hPa高度距平特征可预示未来5月黑河流量。  相似文献   
164.
中国西部降水资源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中国西部(110°E以西)132个测站、1958—1989年历年各月总降水量资料,通过有关统计量的计算,分析了月总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及稳定性特征。分析表明,月降水量在东南多、西北少(新疆北多南少),降水量多的地区和季节,降水稳定,干旱区及干季降水少而不稳。  相似文献   
165.
166.
中国大陆OLR与西北夏季降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栋梁 《气象学报》1992,50(3):355-359
中国西北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该区内大部分地方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差异很大。为研究这种差异性,作者曾将西北地区夏季(6—8月)降水总量作了EOF分解,指出西北夏季降水总量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及ENSO事件关系密切;蒋尚城等用9年NOAA卫星观测的OLR资料对长江流域地区夏季雨量进行的估算、徐国昌等用OLR对夏季青藏高原月雨量及凝结潜热的估算,均得到较好的结果。这些研究表明,OLR与大陆夏季降水量存在着与热带海洋上一样好的关系。由于西北夏季雨量集中,6—8月降水量占全年雨量的一半以上。OLR通过云的变化与降水量之间必然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7.
朱炳瑗  李栋梁 《气象》1992,18(5):32-35
本文分析结果表明,春末夏初500hPa高度场的环流特征对同期甘肃省的降水影响最大,海温和高原加热场次之;前一年8月份500hPa高度场与高原加热场对次年甘肃省春末夏初的降水量有很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168.
青藏铁路沿线地面气温演变的非线性振荡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  陈小敏  李栋梁 《高原气象》2005,24(3):299-303
将描述局地气温变化的非线性振荡方程应用到青藏铁路沿线9个测站(安多、当雄、托托河、班戈、格尔木、那曲、西宁、拉萨及五道梁)局地年气温演变研究中,根据各测站1966—1997年逐年年气温距平资料和反演理论获得具体描述各测站局地气温的非线性振荡方程。在不考虑外源强迫项的情况下,以经典非线性力学理论为依据,研究青藏铁路沿线9个测站的气温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9个测站局地气温系统是明显的非线性系统,其演变周期大致在3~6年之间,气温振幅随时间增加而衰减。其平均预报准确率为75.4%,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69.
近1100年来柴达木盆地干湿气候演变特征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宗务隆山和沙利克山采集的祁连圆柏年轮宽度序列及其与降水变化的响应关系,重建了柴达木盆地近1100年来的降水序列,分析了1100年间的旱涝演变特征,并对未来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采用祁连圆柏年轮宽度序列EOF分析的第一主分量与德令哈降水序列的关系,重建了降水变化方程,恢复了柴达木盆地历史降水序列;过去1100年以来柴达木盆地经历了4个相对湿润和4个相对干旱的阶段,最近的1971—2000年是近千年来相对多雨的阶段,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出减少趋势,同时降水序列存在着准3年的最显著性周期;推测未来50年柴达木盆地的降水可能以偏少为主。  相似文献   
170.
选取中国大陆均匀分布的80个测站1951—1994年历年5—6月月总降水量标准化距平资料,利用EOF和REOF方法对春末夏初降水量异常的空间结构及时间演变规律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春末夏初降水异常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南北相反变化的差异(LV)。旋转载荷向量场(RLV)反映出11个主要降水异常类型区。旋转主分量(RPC)揭示了44年来春末夏初降水的时间演变特征:江淮和江南地区降水量减少,东北和南疆地区降水量增多;河套东部、华南、北疆、华北地区呈多雨—少雨—多雨的抛物线型,而河套西部、西南地区呈少雨—多雨—少雨的反抛物线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