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利用线形流形的射影方法推导出新息序列统计特性,构造新息AKF,基于新息序列不断地修正状态噪声和量测噪声,实时地反映模型当前真实的统计特性。通过隔河岩大坝实测数据处理,表明该方法能很好地提高随机模型不准确和变形突变影响下的变形估计与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72.
针对独立闭合环自动生成经典算法中多解性和环长未定两个问题,应用闭合环网形的信息矩阵,顾及边长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矩阵运算的新算法,生成的闭合环满足最短独立闭合环的所有要求。  相似文献   
73.
基于小波变换的桥梁风振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振  朱锋  陈家君 《测绘通报》2011,(11):18-20
讨论小波变换应用于变形监测数据的去噪和提取变形趋势、频率特征及突变点的理论方法,并对桥梁风振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小波分析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小波变换能够很好地完成数据去噪与提取频率项、变形趋势项和检测突变点等信息,数据处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4.
珠江口海水透明度与光谱相关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9年5月珠江口门内外水体光谱采样数据的分析处理,得到该海域水体离水光谱反射率及其负对数值;分别计算水体离水光谱反射率及其负对数与水体透明度的相关系数,发现后者与海水透明度的相关系数比前者要高出约11%.为便于应用卫星遥感数据开展南海海域水体透明度的反演,选用和Hyperion卫星数据相关波段中心波长相对应、...  相似文献   
75.
宝兴厂矿区是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多金属成矿集中区,地层、斑岩体、矿化体具有明显的物性差异,有利于开展激电测量,圈定多个物探异常,工程验证发现多金属矿化体.  相似文献   
76.
李振 《河南地质》2011,(3):20-20
我的老家在沈丘县,毕业后去了百里之外的准阳县国土资源局工作。因为离家远,平时不怎么回老家,父母常常惦念。这不春节刚放假,我便迫不及待地带着老婆和女儿,回老家和父母一起过年。  相似文献   
77.
78.
西南喀斯特区土层浅薄、成土速率低等特点决定了其允许土壤流失量小,土壤一旦流失,极难恢复,土壤侵蚀及其造成的石漠化现象已成为制约该区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文章首先明晰西南喀斯特区土壤侵蚀特征,从坡面、小流域和区域三个尺度上系统概括西南喀斯特区土壤侵蚀的相关研究进展。针对当前喀斯特区土壤侵蚀研究野外径流小区、小流域及区域空间尺度数据缺少和相关研究模型限制性强等不足,建议从不同尺度深入研究喀斯特区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规律及时空演化格局,并结合高新遥感、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模型,同步监测坡面—小流域—区域土壤流失,对土壤侵蚀进行定量评估,结合不同空间尺度土壤侵蚀特征构建系统性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治理模式和监测系统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9.
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经历的热历史过程、热源是了解干热岩地热藏形成亟待解决的难题,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脉体可为其经历的热过程、热源提供证据。经调查发现,盆地东北当家寺岩体及井下干热岩中电气石脉体与该区后期断裂产状相近,是否代表后期热事件需要确定。本研究选择对GR1井、DR3井中酸性侵入岩岩芯和当家寺露头岩体中发现的电气石脉体开展了岩相学、锆石年代学、电子探针、LA-MC-ICPMS原位微量元素及B同位素分析,以约束电气石脉体的成因和源区。结果表明,GR1、DR3井岩芯及当家寺岩体含有电气石脉体的岩性分别是碱长花岗岩、高镁闪长岩及二长花岗岩;其中露头区花岗岩体中电气石脉的宽度约20cm,产状直立,其围岩的形成时代为239~241Ma。背散射及显微图像特征揭示,GR1井和DR3井下中酸性侵入岩及当家寺岩体中电气石为碱族的黑电气石和镁电气石,具有远近不同的多个流体来源。δ^(11)B分布在-11.50‰~-11.93‰,与大陆地壳平均的同位素组成δ^(11)B值(-10‰±3‰)相近。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在晚三叠世时期,该区域整体处于碰撞期或后碰撞期,陆壳加厚发生部分熔融形成S型花岗岩(~220Ma),其中含硼的热液流体侵位于早期具有俯冲背景的I型花岗岩(~240Ma)中形成电气石脉。  相似文献   
80.
【研究目的】草莓状黄铁矿广泛存在于现代沉积物和沉积岩中,其成因机制总体上分为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两种,尽管两种机制均有理论与实验的支撑,但尚未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本文对目前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理、氧化还原环境的应用及后期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形成的草莓状黄铁矿在粒径、形态以及硫同位素之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可做为反演古氧化-还原环境的指标。草莓状黄铁矿的微晶尽管与粒径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是两者在形态演化序列、生长模式、聚集因素等方面与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关系尚不清楚。仅凭草莓状黄铁矿粒径与铬还原法测定的硫同位素反演古氧化-还原环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其他指标综合判定,尚需进一步开展草莓状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值与粒径对古氧化-还原环境反演的研究。后期氧化可使草莓状黄铁矿表面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但粒径分布依然具有古氧化-还原环境的指示意义。【结论】草莓状黄铁矿的实验模拟、理论体系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