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68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如何对矿区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首先是要对矿区水质进行准确的评价,而评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结果的真实度.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比传统的综合评价法对老虎台矿区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法界限非常严格,未能综合考虑每个水样的离子成分,极值的作用过于明显;模糊综合评价法则能综合考虑每个水样的离子成...  相似文献   
152.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关乎民生,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论述了秦岭北麓水资源作为基础性自然资源及战略性经济资源的重要性。讨论了秦岭北麓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结果表明:秦岭北麓对于关中地区而言就是一座巨大的绿色水库,其水资源保护的关键在于以保护为前提的适度开发,地表水-地下水统筹利用,建立地下水库及水资源补偿机制,加强水资源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153.
应用水文地球化学模拟(PHREEQC软件)对咸阳城区地下热水进行了水文地球化学演化和路径模拟.模拟路径分别为西、西北两个补给方向.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水流向发生了一系列的水-岩反应,,线R5→SP2,SP2水化学类型由Na-HCO2-Cl转化为Na-Cl型,而西北线R6→SP2水化学类型由Na-Ca-HCO3 -el转化为Na-Cl型,在水流路径上SiO2(玉髓)、方解石、白云石和高岭石发生了沉淀,而岩盐、石膏、天青石、钠长石、云母和萤石发生了溶解作用.对研究区地下热水地球化学反应路径模拟,描述了研究区地下热水补给到排泄的演化特征,表明水-岩作用模拟对于揭示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演化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4.
2013年以来几次严重的雾霾污染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此后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来改善大气质量。为了分析近年来中国大气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本文选取2015—2019年生态环境部国控站点监测的大气污染关键参数,对比分析了空气质量指数和6种大气污染物的季均、年均浓度变化结果,并利用组合指标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不同大气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 PM2.5、PM10、SO2、CO和NO2浓度和AQI均有明显下降,2019年均浓度较201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4.5%、3.84%、7.86%、3.74%、0.95%,AQI下降了19.31%,同时,O3浓度则上升了0.79%;② 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国北方地区PM10、PM2.5、O3、NO2、SO2、CO年均质量浓度和AQI分别比南方地区高25.2%、18.73%、4.95%、17.6%,32.74%、16.17%、28.3%;③ 从季节性变化规律来看,除了O3呈现出夏季浓度高,冬季浓度低外,其他5种污染物和AQI都呈现相反的季节变化规律;④ 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大气污染以PM2.5和O3为主,PM2.5与NO2、SO2、CO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5,p<0.01),而O3与其前体物NO2和CO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8,p<0.01)。  相似文献   
155.
利用河北省1984~2014年142个国家气象站的降水资料和历史灾情,以房屋为承灾体,基于优势分析法确定致灾因子的影响权重,构建暴雨综合致灾指数模型。以影响环境脆弱性的要素为指标,运用K-mean聚类分析法将河北省分成5个区域,采用指数函数拟合房屋损失与综合致灾指数的关系,反推出各个类型区不同灾情等级对应的综合致灾指数阈值,并通过2015~2019年的124个灾情案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河北省暴雨造成的房屋灾情事件发生次数总体呈现出北多南少的特征,北部山区普遍在10次以上。致灾因子中过程总雨量的影响权重最大,为68%,最大日降水量、持续日数、过程最大小时雨强所占权重分别为22%、6%和4%。模拟灾情的最佳等级分割点为损坏房屋1180、335、235间,此时模拟灾情等级与实际灾情等级一致的比例最高(67.4%)。阈值检验中,2015~2019年灾情案例的准确率为69.8%,轻度灾情等级的准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6.
气体地球化学监测是火山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监测手段之一。在对长白山天池火山近二十年的气体地球化学观测数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其综合质量及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相比,气体地球化学观测数据的格式具有特殊性和不连续性,可应用R语言或者其它程序设计语言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绘图,从而分析观测数据的变化情况。温泉逸出气体组分CH_4的观测数据序列在时间域中基本呈正态分布,可作为判别气体异常变化的重要指标。温泉逸出气体中的CO_2与N_2、O_2呈线性相关,可重点分析CO_2、He、H_2、CH_4、泉水温度等,从而优化分析指标,提高分析效率。  相似文献   
157.
为查明新疆东昆仑地区早古生代铜镍矿和早中生代金矿的成矿规律和成矿背景,采用“找矿发现-规律总结-新区发现”工作技术方法,在新疆若羌县阿确墩地区开展了1:5万红土岭等四幅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及主要成果为: ①查明研究区内吐特卡—红土岭一带出露的基性—超基性岩体具有镁铁—超镁铁质岩的特征,是早泥盆世早期裂解环境下亏损地幔与岩石圈地幔共同作用的产物,而非原定的“蛇绿岩残片”; ②首次在研究区内的金水口岩群白沙河岩组中新发现退变质榴闪岩,呈透镜状产出于片麻岩中,获得的两组变质年龄与东昆仑已报道的榴辉岩、榴闪岩等高压变质岩石的高压变质年龄(450~430 Ma)和退变质作用时代(420~405 Ma)相接近,暗示了东昆仑早古生代存在规模巨大(大于1 000 km)的高压变质岩带,对探讨东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③通过1:5万化探综合异常查证,新发现金、铜镍等6处矿(化)点,其中以玉古萨依铜镍矿化点和豹子沟金矿点最具找矿潜力; ④在系统总结研究区含矿层位、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及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划分了2个成矿远景区,圈定2个找矿靶区,并对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8.
海洋数据的极大丰富,向人们提出了海量时空数据的有效组织问题。从海洋数据本身所固有的格网特性入手,分析时序快照模型表达海洋时空数据的优势,进一步通过基态修正方法的引入,提出基于格网的海洋时空数据的组织策略,并以西北太平洋某一局部范围的NOAA-SST(海洋表层水温)数据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运用该策略进行海洋时空数据的组织,可有效地提高任意时空范围和时空尺度下海洋格网数据的抽取、存储、检索、融合、叠加分析等操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9.
利用常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分析2012年8月22日广西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得出相关结论:(1)此次暴雨过程是由地面辐合线与地面弱冷空气、中低空切变线、高空低槽等共同作用所造成的.(2)通过散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场分析可以看出暴雨过程中广西上空有非常明显的抬升活动.(3)通过分析水汽条件发现暴雨之前和暴雨过程中广西上空有充沛的水汽.  相似文献   
160.
西昆仑大红柳滩地区花岗岩类分布广泛,与伟晶岩型锂(铍)矿化时空关系密切。为了约束其地质特征、岩石成因以及对伟晶岩型锂(铍)成矿的作用,文章对白龙山闪长岩、俘虏沟闪长岩和大红柳滩二云母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工作。地球化学数据揭示白龙山闪长岩和俘虏沟闪长岩明显富MgO、CaO和TiO2,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浆系列,结合已有全岩Sr-Nd、锆石Lu-Hf等同位素数据,白龙山闪长岩和俘虏沟闪长岩涉及新生地壳的贡献,其源区贫黏土,可能以砂屑岩为主。全岩锆饱和温度计约束岩浆温度分别为762~795℃(平均781℃)和769~773℃(平均771℃)。角闪石温压计约束白龙山闪长岩中角闪石结晶温度为718~760℃(平均734℃),压力介于125~208 MPa之间(平均151 MPa);俘虏沟闪长岩中的角闪石结晶温度为729~776℃(平均741℃),压力介于133~231 MPa之间(平均176 MPa)。白龙山闪长岩和俘虏沟闪长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213.67±0.61) Ma (MSWD=1.4,n=39)和(211.73±1.02) Ma (MSWD=1.9,n=14)。大红柳滩二云母花岗岩中发育电气石、白云母和石榴子石等富铝矿物,明显富SiO2和K2O,贫MgO、CaO和TiO2,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浆系列,由壳源物质重熔而成,源区可能是泥质岩。全岩锆饱和温度计约束其温度为755~773℃(平均764℃)。所含锆石往往发育继承核,其年龄介于207~2490 Ma之间。最年轻的岩浆锆石约束岩浆侵位可能发生在(211.20±1.1) Ma (MSWD=0.34,n=10),这些岩浆锆石随后被热液增生边包裹,U-Pb年龄约束岩浆-热液事件发生在(185.10±0.89) Ma (MSWD=4,n=5),可能记录了后期伟晶岩侵位所诱发的热液活动。大红柳滩地区同时发育I型和S型花岗岩,形成于中温(734~781℃)、中压(151~176 MPa)的条件,岩浆-热液活动持续时间长达~33 Ma,为形成超大型规模矿床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