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58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油藏地质建模及实时跟踪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采收率,降低开发风险,以滩海地区某油田为研究对象,结合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对该油藏进行实时跟踪地质特征综合研究。应用地质建模、随钻测井、地质导向等技术,建立了精细的三维地质导向模型,并根据随钻测井数据和综合地质信息,实时验证构造和储集层信息,对导向模型不断校正,使模型与实钻结果一致,还以该模型为基础,优化水平井钻井的前进轨迹。结果表明,此种方法的应用降低了海上油田开发风险,能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2.
地理学正在经历“剧变”时代,愈发强调决策支持。地理决策过程中往往涉及众多因素,需要通盘考量不同因素、权衡利弊,并提出最优方案,是典型的多目标优化过程。数学领域的多目标优化算法因而在地理决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和重要意义,其最新进展是地理学中新方法、新工具的重要来源。本文综述了多目标优化领域最前沿、最流行的算法代表“非支配排序遗传系列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s,NSGAs),对其三代不同算法的原理、适用性进行对比,并综述了这些算法在地理决策领域的应用现状、改进方法、问题与局限。研究发现:在三代算法中,NSGA-Ⅱ因其在计算复杂性和使用场景方面的优势在地理决策中最为流行;NSGA-Ⅲ对建模要求较高,尚未得到广泛关注。在地理决策的各领域中,水资源管理领域是NSGA算法应用最多、最成熟的领域,该领域的问题建模和在NSGA算法中融入局部搜索的经验值得其它领域借鉴和推广;土地利用规划领域提出了较多的NSGA改进算法,为更好地融合NSGA算法进行地理决策树立了典范。未来研究中,可通过凝练行业共性问题、构建通用优化模型降低NSGA算法的应用门...  相似文献   
83.
本文对极区通量观测系统作了介绍,在国际极地年(IPY)全球协同观测中,极区通量观测系统在南极中山站进行了连续14个月的观测。结果表明,中山站年净辐射通量为12.9 W/m2。感热通量夏半年(10~2月)为正值,冬半年(3~9月)为负值,年平均1.9 W/m2。潜热通量全年都为正值,年平均11.2 W/m2。总体而言,地表通过净辐射获得热能,又通过感热和潜热方式向大气输送。观测得到的CO2通量全为负值,年平均为-0.031 mg/m2,表明南极中山站是CO2汇。  相似文献   
84.
利用天体引潮力对地震诱发作用计算模型和NCEP遥感数据提取异常增温信息,分析2006.7.4发生在我国河北文安Ms5.1级的地震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天体引潮力达到峰值时段,天体引潮力对地应力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具有明显的诱发作用;增温异常图像呈现出震前异常增温经历:起始→加强→高峰→衰减→平静的演变过程,该过程反映地震构造由初始微动→破裂→扩张破裂→应力积聚→地震爆发→平静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85.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法(EEMs-PARAFAC)技术结合多元统计方法研究了莱州湾海域春季(2020年5月)和秋季(2020年10月)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的来源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莱州湾海域FDOM由2类共4个荧光组分组成:C1、C4为类蛋白质组分,分别为色氨酸和酪氨酸; C2、C3为类腐殖质组分。并对各组分的来源及分布特征分析:春季FDOM分布主要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其中表层C1、C2、C3也受微生物活动影响。秋季表层C1、C2、C3分布受到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生产共同影响,秋季表层C4主要受生物现场生产影响,秋季底层C1、C2、C3主要受陆源输入影响,C4受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生产共同影响。各荧光组分在表层的季节性差异主要是由于春季部分FDOM经陆源输入后受偏南风作用,在莱州湾西部及南部海域扩散。FDOM在底层的季节性差异主要由于受到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HIX高值分布表明莱州湾西部和南部FDOM受陆源输入影响显著,BIX高值分布表明莱州湾远海FDOM受生物活动影响程度较高。总体上,陆源输入影响莱州湾FDOM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6.
87.
钼铁中硅磷的快速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8.
89.
利用石家庄市1990—2017年输电线路雷击事故资料,结合输电线路雷击发生前近距离的气象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输电线路雷击发生前的雷暴方位、风、气压、相对湿度、气温和地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输电线路雷击发生前12 h内的雷暴方位走向大多呈现从西北或偏西方位经过天顶至东南或偏东方位,或终止于天顶。输电线路雷击前6 h内气象要素的小时变化,地面最多风向由东南经东北向西北旋转,最大风速随输电线路雷击发生的临近呈逐时明显增大趋势;平均相对湿度随输电线路雷击发生的临近呈逐时明显上升趋势;平均气温和平均地面温度随输电线路雷击发生的临近呈逐时明显下降趋势;平均本站气压随输电线路雷击发生的临近变化趋势不明显。输电线路雷击前6 h、3 h和1 h气象要素波动幅度的年变化,前1 h气温和地面温度波动幅度呈逐年明显下降趋势,其他时段气象要素波动幅度变化趋势不明显。输电线路雷击发生前地面最多风向逆时针旋转,最大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明显上升,气温和地面温度明显下降,但气压变化不明显;输电线路雷击发生次数分别与输电线路雷击前1 h气温和地面温度波动幅度呈现完全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90.
基于GIS的宁夏干旱监测预警系统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下旱监测预警系统考虑了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载体特征3个方面影响因素,以地理信息、遥感资料、作物特性、土壤特征等作为输入数据,通过综合模型进行监测预警.从系统框架模型、系统体系结构、数据处理流程、数据访问、系统功能5个方面对系统进行了设计,吸收了多个项目研究成果,建立了干旱监测预警模型,实现集气象数据收集、处理、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