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由于传统的二维地形建模所反映的地理信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严重制约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三维地形建模系统技术应运而生。这种精确描绘并表达现实世界的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直观逼真的虚拟环境,应用于生活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成为了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无人机遥感在三维建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以其成本较低、精度较高和建立的三维模型清晰逼真等优势在未来三维建模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72.
孕震过程中冲流电位地电异常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涛  赵和云 《地震学报》2001,23(4):398-406
分别计算了具有对称压力源分布的水平层状半空间介质模型和各向异性裂隙模型的地表冲流电位异常.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模型计算出来的地表冲流电位异常最大值的量级是合理的,其幅度最大约为几百毫伏;异常范围随地下各向异性强烈程度而变化.同时,在计算地表冲流电位异常时引入了各向异性裂隙的概念,从而从理论上解决了实际观测与理论不相符合的矛盾.   相似文献   
73.
朱涛  郭颖星 《地球物理学报》2021,64(8):2684-2700
地幔对流在岩石圈底部产生的剪切拖曳力和应变率的估计有助于理解和认识板块构造运动、岩石圈变形特征和应力分布格局、地壳长期运动状态和克拉通演化的深部动力学环境,但准确地估计它们是一个挑战.本文利用核相剪切波分裂各向异性约束下获得的全球和区域地震速度结构"耦合"的地幔对流模型计算了中国大陆岩石圈底部的剪切拖曳力和应变率.结果表明,与地幔对流速度相比,剪切拖曳力和应变率具有更加复杂的分布格局;剪切拖曳力的大小位于前人估计的范围之内,但其最大值明显较小,不超过4.0 MPa.中国西部的剪切拖曳力明显大于东部;剪切应变率不超过45/100 Ma;地幔黏度的横向变化可能会导致剪切拖曳力与剪切应变率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4.
敦煌三危山地区晚泥盆世斜长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赵燕  第五春荣  朱涛  王洪亮  孙勇 《岩石学报》2015,31(7):1855-1869
本文报道在敦煌三危山地区发现的斜长花岗岩。斜长花岗岩呈细小脉状、网脉状产出,主要由斜长石(60%~65%)和石英(28%~32%)组成,电子探针分析数据显示斜长石属于钠长石-更长石(Ab=85~99),主要为更长石。岩石样品具高硅(Si O2=71.00%~72.92%)、极度富钠、贫钾(Na2O/K2O=8.54~11.37)的特征;Mg#较高,介于47~64;稀土元素含量极低,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近乎平坦型分布,轻、重稀土元素均亏损,Eu、Sr正异常。锆石Hf同位素组成显示εHf(t)为正值,主体介于+3.1~+6.4之间,表明该斜长花岗岩为M型花岗岩。野外地质特征、岩相学特征、地球化学组成和锆石Hf同位素分析均表明该区斜长花岗岩是由起源于亏损地幔源区的洋脊拉斑玄武质熔体中的斜长石堆晶形成的大洋斜长花岗岩,属于蛇绿岩的端元组分,该岩石形成以后经历了后期流体交代作用的改造。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样品21SWS和SWS05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63±2Ma和365±3Ma,表明该斜长花岗岩形成于晚泥盆世。综合区域地质特征及已有研究成果,提出敦煌地区经历了晚古生代洋盆扩张-俯冲过程,360~370Ma的洋盆扩张可能代表了古亚洲洋南缘弧后盆地的扩张;伴随着新元古代开始古亚洲洋的扩张-闭合过程,敦煌地块很可能卷入到了一系列与古亚洲洋闭合相关的造山活动,最终构成了中亚造山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5.
张衡在公元132年创制的地动仪是人类在地震学的首创仪器,复原工作被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大众所重视.中国历史博物馆1951年展出的王振铎地动仪复原模型,其原理因袭了日本萩原尊礼1937年的直立杆推测,外形参照了服部一三1875年的部分设计.该模型曾赠送给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至今与美国赠送的月球石头并列展示在日内瓦,地位很高.但随着国内外的广泛知晓,模型复原中的偏谬日渐突出.问题不仅在于模型没有做过理论计算和仪器鉴定,而且50多年间国内没有一件(包括模型原件)验震的实例,加之日本在1939年的地震观测中得到了否定的结论.国际上对该模型的公开否定和批评已经见诸于正式的学术刊物和专著中,少数学者误以为这是中国研究的定论结果,继而认为地动仪不属于真正的科学,失传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达到科学的要求,甚至认为中国人把张衡地动仪视为"国宝",更多地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想往,而不是代表一个完满的现实,还出现了完全否定张衡地动仪在科学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76.
垂直线电流源的三维电阻率成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油井注水和深井注浆的电法监测中,地表布设平面的电位测量网,而将钻井的钢套管作为线电流源来供电,据此可确定流体的运动方向和分布特征.数据处理中需解决垂直线电流源的三维电阻率反演.本文叙述了相应的反演理论和偏导数计算方法.在某油田的试验中,以生产井为电极圈的中心,每圈均匀布设18个电极,共6圈,在地表得到了108个电位数据,获得500~2 000m之间5个不同深度层的真电阻率分布图像,并对深度层为1 500~1 600m的图像进行了初步解释.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对井下某深度层中的流体运动和分布可进行有效的监测.  相似文献   
77.
为了合理地设计熊家冢古墓的后续考古发掘工作,需要对其主冢和陪冢的位置和墓室埋深等进行地球物理探测。电阻率层析成像具有无损性的优点,利用该技术对熊家冢古墓的主冢和陪冢进行了试验性探测。在探测中,分别布设了展布南北和东西的2条测线来控制主冢和陪冢。根据反演后的电阻率图像,估算了主冢和陪冢的位置和尺寸,为古墓的后续考古挖掘工作设计提供了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78.
巷旁支护体稳定是沿空留巷成功的关键。通过建立沿空留巷上覆岩层结构力学模型,分析了巷旁支护体在3个阶段的受力和变形特征,得到了巷旁支护体的作用机制,即巷旁支护体设置后快速增阻,即时支撑巷内顶板,工作面后方周期来压前达到切顶阻力切落采空区一定高度的顶板,上覆岩层剧烈活动稳定前有较大的变形能力及稳定后有较高的后期强度。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九里山矿24021工作面沿空留巷为工程背景,在巷内支护和巷旁充填材料确定的情况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巷旁支护体宽度时的沿空留巷维护效果,确定了合理的巷旁支护体宽度。该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79.
电磁学方法是国内外公认的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地震监测预报方法之一。本文提出并讨论了“地震电磁动态特征研究”课题的具体思路,供大家讨论、指正,即:通过对其全国地电场、地磁场、地电阻率、地震电磁波和GPSTEC等数据的汇集,进行数据处理方法研究,分析地震电磁场动态演化特征,定期形成“动态演化”数据产品,为相关部门分析预测地震提供背景信息;同时,积累资料和震例分析经验,为开展前兆分析方法和地震电磁效应机理等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0.
DEMETER卫星观测到的与汶川地震有关的LF电场异常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场数据,获得了汶川地震前后约一个半月以16天为周期的LF频段(在本文定义为10~18 kHz)的平均功率谱密度准动态分布图像.发现昼侧10~14 kHz、夜侧10~18 kHz的电场平均功率谱密度的幅度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前后存在明显变化:震前先明显增大,随后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