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天文学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地面GPS探测大气可降水量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地面全球定位系统(GPS)探测大气可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研究,对地面GPS用于提高预报降水和恶劣天气的准确性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收集了覆盖于全国的23个站和我国周边的6个国际GPS服务(IGS)基准站为期6 d的GPS观测资料,组成了一个GPS气象学的区域性地面实验网,进行了我国首次GPS气象学试验。归算用的软件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GPS分析软件GAMI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海天文台GPS精密定轨定位软件SHAGAP。为了提高对流层天顶延迟的监测精度和分辨率,我们采用了分段的参数估计和随机过程相结合的估算方法来处理对流层延迟,由此获得了分辨率分别为2 h和30 min,精度好于1 cm的天顶延迟量。通过天顶干延迟和天顶湿延迟的分离和天顶湿延迟到可降水量的转换,得到了精度为1~2 mm的可降水量的计算结果。将这些结果与实测探空仪资料计算的结果相比较,两者基本符合。试验的结果初步验证了地面GPS观测为气象服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同时指出了今后地面GPS在气象上应用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52.
“97-11-24”和“97-11-27”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T106物理量资料,对1997年11月24日和1997年11月27日两次江西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并与夏季大暴雨的物理量特征进行了比较,得到了江西冬季产生大暴雨的物理条件,为冬季暴雨预报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3.
8211(CECIL)是一个近海发生,突然加强,长距离缓慢北上的台风。本文仅就这台风的突然加强和这一特殊路径进行分析。 位于台风中心附近一条东、西向的风的垂直切变零线和一组强烈的对流云体是台风突然加强的必要条件,在实际预报中可作为定性判断台风是否突然加强的判据之一。应用TOPEX手册中的T指数可对台风的24小时强度变化作出定量预报。 台风处于周围引导气流很弱的气压场中时,台风的内力作用就不能忽略。台风北侧的副高脊线不断北抬,台风就易缓慢北上。本文通过对8211台风在9日12Z—12日08z出现的蛇形北上路径的计算,对北上蛇形路径的成因予以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54.
55.
2002年台风Ramasun影响华东沿海期间可降水量的GPS观测和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介绍了2002年建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GPS(全球定位系统)网对台风Ramasun影响华东沿海地区时可降水量的探测,指出GPS探测的可降水量(PWV)与加密探空资料所计算的可降水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通过对多站GPS资料时间序列的分析,揭示了在台风影响过程中PWV 的三个阶段的变化特征: 在台风降水产生前PWV 都有一个急升的过程,PWV的急升时间长短、升幅、量值大小反映了水汽累积情况,它与台风过程降水总量、每小时降水量大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PWV 急升达到峰值后进入高值波动阶段,一般在达到峰值后7~10小时开始出现明显的降水, 在这一阶段中PWV 时间序列的波动和空间分布特征与台风降水的短时变化和螺旋雨带演变有较好的对应关系;PWV 的急降则反映台风降水即将结束.  相似文献   
56.
盛夏上海地区副热带高压型强对流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尹红萍  曹晓岗 《气象》2010,36(8):19-25
发生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强对流容易出现错报。对上海地区2001—2005年7—9月份19个副热带高压型强对流个例进行分析,并和副热带高压控制时上海地区未发生强对流的个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型强对流较易在副热带高压的北侧发生,强对流发生开始时间主要在中午到傍晚;副热带高压型强对流的发生除需要有较好的层结不稳定条件外,对抬升条件也有较高要求,如边界层整层在上海附近存在中尺度辐合线。  相似文献   
57.
“080825”上海大暴雨综合分析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曹晓岗  张吉  王慧  陈永林 《气象》2009,35(4):51-58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以及非常规高密度观测资料、物理量场资料、云图资料以及PWV可降水汽资料等,对2008年8月25日上海地区的强对流暴雨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三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北部地区交汇有利于低涡的生成发展,为上海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为上海强对流暴雨天气提供了水汽、能量和触发条件.在大暴雨开始前12~24小时,水汽、能量和中低层大的正涡度有向长江下游汇合的趋势,在上海附近逐渐形成强的位势不稳定.上升运动集中在1个经度左右非常窄的地区,是产生特强降水原因之一.GPS/PWV探测可以及时了解大气水汽总量的变化,仅靠本地上空的水汽全部落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水汽辐合.对流云团合并,云核合并后强烈发展移动缓慢同样是产生特强降水原因之一,在对流云团的后侧,对应温度梯度最大,是降水最强的地方.  相似文献   
58.
COSMIC反演精度和有关特性的检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COSMIC是一个由6颗低轨卫星组成的用于天气、气候和电离层观测的空基GPS星座观测系统, 从2006年9月开始每天可提供覆盖全球的约2000~3000个掩星点, 掩星过程可提供从40 km高空到近地面的大气温、压、湿的廓线资料。为了有效利用这些资料, 以探空资料为基准, 对2007年1-10月我国及邻近区域的COSMIC掩星资料进行精度、可用性和全天候性的检验。结果表明: COSMIC反演的温度和折射率的精度很高, 水汽压的精度相对较差。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相比, 折射率和湿度廓线有更高精度。  相似文献   
59.
上海“010805”特大暴雨与“080825”大暴雨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010805”特大暴雨和“080825”大暴雨两次过程的天气环流背景、产生强降水的热力、水汽和动力条件以及卫星云图对比分析,得到一些异同点:“010805”特大暴雨是热带低压(简称010805TD)影响产生的,“080825”大暴雨是由中纬度低涡切变引起的,但是登陆减弱的2008年第12号热带风暴“鹦鹉”为“0...  相似文献   
60.
本文介绍了江西区域暴雨物理诊断结果,云雨场分析结论,给出江西省区域暴雨综合诊断系统的预报流程,同时介绍了具体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