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天文学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台风蛇行摆动路径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金才  唐新章 《大气科学》1985,9(3):217-225
本文从台风运动方程一般解的形式,导出了台风产生自由蛇行摆动的判据,提出了台风自由蛇行摆动的成因是台风内力、台风的初始速度和环境气压场作用于台风整体的平均气压梯度力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指出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其摆动仅由台风内力所致.最后通过二个实例的拟合计算予以证明.  相似文献   
42.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简称 ECMWF)的全球原始方程15层模式是目前公认的最佳模式。我台每天经由中央台接收3—5天的北半球500mb高度预告的格点资料。在 ECMWF 产品的应用方面,我们做了两项工作:ECMWF 产品在电子计算机上的自动处理和北半球500mb 高度六—十天的延伸预报。一、ECMWF 产品在电算机上的自动处理目前,中央台逐日向各地气象台、站转发ECMWF 的北半球500mb 2—5天的形势预告图。由于传真图上无高度值,给预报产品的应用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不少气象台站在接收传真图的同  相似文献   
43.
区域暴雨预报诊断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车贝雪夫展开系数的物理意义.结合物理量诊断分析,归纳出用环境背景场预报暴雨的概念模式,对环境背景场的描述客观、定量、自动化,同时给出了1993年试报结果.  相似文献   
44.
天气预报评分方法评述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本文按定性预报、百分率预报和形态预报3类预报形式,分别概述了常用的验证评分方法。提出了预报评分方法应遵循的7条准则,并以此为依据,针对强对流天气等小概率事件的预报,讨论了各种评分方法的适用性。最后,对各类预报形式的验证评分,提出了最佳的方案。  相似文献   
45.
通过对1996年和1999年上海强梅雨的分析,发现在强梅雨年的梅雨期内140°E以西的西北太平洋上无热带气旋(以下简称TC)活动,使副高脊线和梅雨锋得以持久稳定,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长时间强(多)梅雨。研究还表明,强梅雨年的副高脊线比常年偏北1~4个纬距,梅雨量的多少与副高、西风带系统的强弱、系统稳定控制的时间长短及其系统相互作用的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46.
数值模式预报延迟量与GPS测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GPS观测网中4个站点的资料,研究了2002年梅雨期静力延迟和湿延迟的时、空变化,以上海宝山站为例用探空资料对GPS资料进行了验证,并将MM5模式24h的预报结果与GPS测量资料进行比较,以检验MM5模式对静力延迟和湿延迟的预报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订正模式预报静力延迟误差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GPS是一种与探空观测有可比性的大气静力延迟和湿延迟测量手段。GPS站点测得的静力延迟和湿延迟呈现出不同特征,静力延迟有明显的周期变化,湿延迟的变化与天气过程相关联。模式初始场对静力延迟有很好的描述能力,而对湿延迟却存在低估现象。MM5模式24h滚动预报基本能反映出静力延迟的日变化趋势,而模式在预报静力延迟的逐时次变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模式对湿延迟变化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也存在低估现象。模式对总延迟的预报总体偏低,偏差主要集中在-3cm附近。可以通过订正地面气压的方法减小模式对静力延迟的预报误差。  相似文献   
47.
1998年江西连续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1998年6月12~27日、7月18日~8月1日江西中北部出现的2次特强连续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环流形势特征及物理量特征 ,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48.
涡旋自组织现象在上海一次暴雨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涡旋自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天气背景以及卫星、雷达等资料的分析发现,在2008年8月25日早晨上海地区发生的一场雨强为百年未遇的强雷电和大暴雨天气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涡旋自组织现象。地面中低压的发展与中小尺度涡旋的组织、合并关系密切,而中低压的发展导致了剧烈而集中的降水发生,进而造成了上海地区的这场特大暴雨。此外,详细阐述了在业务预报中预报员如何应用涡旋自组织理论的相关成果来改进和提高暴雨预报的时效和准确度,显示该理论在业务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49.
超强台风“梅花”(1109号)的转向原因与预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高空探测资料、FY-2C卫星云图、CIMSS气象卫星云图分析资料、历年台风路径、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欧洲气象中心全球模式(EC)、日本气象厅全球模式(JMA)、国家气象中心全球模式(T639)、上海台风模式(SHTM)等预报资料,基于对2011年第9号台风"梅花"路径以及台风相似路径的预报等,分析影响台风"梅花"移动路径的环境系统演变,从中找出影响台风"梅花"移动转向的关键系统,分析和检验各数值模式对台风路径预报的结果;同时,研究台风路径相似预报方法。结果表明,位于日本的副热带高压南伸并与"梅花"东南侧的弱反气旋打通,引导气流中偏南风分量逐渐加大是"梅花"路径转向以致不在我国登陆的关键点;对数值模式预报的路径,应根据实况天气形势演变订正其预报误差;根据前期路径选多个关键区找台风相似路径更具参考性。  相似文献   
50.
A squall line swept eastward across the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roduced gusty winds and heavy rain from the afternoon to the evening of 24 August 2002. In this papers the roles of moisture in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quall line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precipitable water vapor (PWV) data from a ground-based GPS network over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China, plus data from 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National Atmospheric Center (PSU/NCAR) mesoscale model (MM5) simulation, initialized by three-dimensional variational (3D-VAR) assimilation of the PWV data, some interesting features are revealed. During the 12 hours prior to the squall line arriving in the Shanghai area,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WV indicates a favorable moist environment for a squall line to develop.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the moisture illustrates that it mainly increased in the middle levels of the troposphere, and not at the surface. Temporal variation in PWV is a better precursor for squall line development than other surface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PWV not only indicated a favorable moist environment, but also evolved a cyclonic wind field for a squall lin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The "+2 mm" contours of the three-hourly PWV variation can be used successfully to predict the location of the squall line two hours l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