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9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222篇
测绘学   81篇
大气科学   176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497篇
海洋学   169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962.
本文聚焦盆地结构和新层系研究, 基于最新采集的航空重磁综合测量数据和岩石样本物性数据, 结合重点地区井震资料, 对异常数据进行多尺度构造分层, 构建了松辽盆地中北部浅—中—深三维空间结构格架; 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 系统分析了研究区上白垩统底面、中生界底面、磁性基底顶面等深度以及上白垩统、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上古生界等厚度, 为研究区域上古生界、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等含油气新层系、探讨盆地结构特征对油气的控制作用提供地球物理证据。研究结果表明, 研究区不同地段的上古生界残留厚度差异性显著, 厚度变化范围在0~9300 m之间, 西部和北东部残留厚度较大, 北部和东部局部缺失;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厚度和埋藏深度在研究区北、南部明显不同, 总体呈现南部较厚而且埋藏较深北部较薄而且局部缺失的特征。  相似文献   
963.
在拉脊山东段青海省民和县峡门镇以南地区新识别出一条蛇绿混杂岩带,其物质组成复杂,构造岩块主要由蛇绿岩岩块、外来岩块、火山岩岩块以及变沉积岩岩块组成. 基性火山熔岩和辉绿岩具轻稀土富集的"右倾"配分模式,大离子亲石元素Ba、Th、Sr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P、Ti、Nb相对亏损,总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岛弧拉斑玄武岩类似. 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特征及区域资料综合研究认为,峡门蛇绿岩属与俯冲有关的SSZ型蛇绿岩,很可能是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的弧后小洋盆,属于弧后盆地扩张型蛇绿岩.  相似文献   
964.
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地下水超采和含水层水量亏空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为了弥补含水层水量亏空和促进地下水资源涵养,已探索出多种人为干预地下水补给的措施,其中通过河道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由于具有明显优势而受到重视。已有实践表明,受渗漏补给潜力和包气带调蓄能力等的限制,并不是所有河流或河段都适宜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工作。目前缺乏为大家广泛接受的适宜性评估方法。本研究以永定河生态补水为契机,以北京平原段河道和下伏含水层为研究区开展了案例研究,并用实测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检验。应用指标体系法建立的适宜性评估模型(LMBGITSC模型)包括河床土地利用类型、河床介质类型、河床宽度、河床地形坡度、包气带介质类型、包气带厚度、包气带给水度、包气带水平渗透性等8个指标。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沿河流流向,通过河道渗漏补给地下水的适宜性由好变差(防渗河段除外)。该规律主要受渗漏补给潜力和包气带调蓄能力控制,因此适宜性也呈现出“阶梯式”演变规律。检验结果表明所建的评估方法适用性较好。该方法具有可移植性,因此也可为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5.
古温度的定量重建已成为理解地球气候系统演化的关键性环节,然而目前可靠的陆地温度重建指标仍然较少。来源于微生物细胞膜的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膜类脂(GDGTs)及其相关指标(甲基化/环化指标MBT/CBT和四醚指标TEX86)在湖泊古温度的定量重建中具有一定的潜力,但由于湖泊系统的复杂性及高原气候的特殊性等问题,使得相关指标在青藏高原湖泊的应用受到影响。因此,对目标湖泊开展详细的现代过程分析,考察GDGTs温度指标的应用潜力尤为重要。以位于藏北高原的黑海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沉积物、流域土壤以及入湖河流沉积物共24个样品。分析了黑海沉积系统中GDGTs的来源,探讨了GDGTs及其相关指标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考察了MBT/CBT指标及温度转换函数在高原湖泊温度重建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黑海中存在部分内源性GDGTs;水体深度对GDGTs的组成与分布影响较显著,电导率与总有机碳的影响较弱;MBT/CBT指标在高海拔和寒冷地区的湖泊古温度重建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结合区域特点、气候类型及母源微生物对特殊环境的生态响应等,建立更加适用于高原湖泊的温度指标及校正方程。  相似文献   
966.
对噪声和异常值较敏感、鲁棒性差是超限学习机(ELM)的主要问题.在1-范数损失函数的基础上,提出截断1-范数损失函数来抑制噪声和异常值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截断1-范数损失函数的鲁棒ELM模型.通过迭代重赋权算法求解对应的优化问题,并利用4个模拟数据集和9个真实数据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在噪声环境下鲁棒ELM的泛化性能优于对比方法,并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尤其是在异常值比例较大的情形下.  相似文献   
967.
968.
西沙石岛西科1井生物礁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西科1井生物礁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常量组分、微量及稀土元素含量等)分析, 旨在探讨生物礁的形成演化以及所记录的环境变化信息.结果表明: 西科1井岩心在井深36 m附近存在地球化学参数的显著变化, 暗示该深度是一处重要的地层界面或环境突变界面.岩心中的常量组分可以分为3类组合: 以CaO为主, 辅以K2O的原生碳酸岩组分, 该组分对应的主要造岩矿物是方解石, 代表了未经白云岩化的生物礁原生碳酸盐沉积; 以MgO为主, 辅以Na2O和P2O5, 代表了白云岩化作用中的富集组分, 反映了相对封闭的泻湖环境; 以SiO2为主, 加以Al2O3、TiO2、Fe2O3和MnO, 代表造礁生物对这些组分的富集作用, 但不能排除火山组分少量混入的可能性.相对于全球第四纪碳酸盐岩、上陆壳及页岩的平均值, 岩心碳酸盐岩中大部分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都较低.岩心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RSE)含量较低, 指示岛礁发育过程中大部分时期处于氧化环境条件下, 而RSE含量在岩心中的大幅波动体现出氧化/还原环境的交替变化.微量元素含量、ΣREE、ΣLREE、ΣHREE、LREE/HREE、δCe、δEu等地球化学指标在岩心中的分布与岩心样品的矿物组成无明显的相关性, 说明成岩作用和白云岩化作用并没有造成微量和稀土元素含量及特征指标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69.
江家垭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台东南缘,红岩溪背斜轴部,是湘西—鄂西铅锌成矿带重要的铅锌矿床之一,铅锌矿体呈似层状和脉状,受地层与构造的控制,主要产于下奥陶统南津关组砂屑灰岩中。文章首次采用超低本底石英Rb-Sr同位素测年方法,对湘西龙山江家垭铅锌矿床主成矿期形成的富铅锌石英脉进行了等时线年龄测定,获得成矿年龄为(372±9.8)Ma,n(87Sr)/n(86Sr)=(0.709409±0.000058)。通过成矿地质背景探讨,认为该矿床的形成与晚泥盆世华南地区发生的拉张断陷导致的盆地流体大规模运动有关。锶同位素初始比值测试结果表明江家垭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可能主要源自围岩碳酸盐岩,成矿过程中陆壳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970.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系岩溶缝洞发育,但多期水-岩作用对缝洞改造复杂。基于轮南地区岩溶缝洞方解石包裹体测试,总结了该地区包裹体的物理、化学特征,发现轮南地区以单液相、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并按包裹体盐度-均一温度将气液两相包裹体划分为6类不同成因类型包裹体。结合埋藏史分析,认为轮南地区上述包裹体可能形成于4期岩溶作用阶段,包括表生期暴露淡水岩溶、浅埋藏岩溶、中埋藏岩溶及深埋藏岩溶。以上研究为判断轮南地区奥陶系风化壳岩溶缝洞形成后,埋藏阶段多期水-岩作用对缝洞的改造效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