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定结县幅、陈塘区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发现上三叠统朗杰学群中产有白垩纪箭石、中侏罗统拉弄拉组产出小型硅化木、下石炭统纳兴组存在重力流沉积。将聂拉木群解体为古元古代马卡鲁杂岩和中一新元古代扎西惹嘎岩组,并在该套变质岩系中发现高压基性麻粒岩和超镁铁岩。厘定了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将拉轨岗日群解体为抗青大岩组和拉轨岗日杂岩2部分。确定了晚新生代南北向不同类型的伸展构造和地壳多层次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下地壳普遍发育电性高导层、波速低速层和热流密度值异常区.下地壳电性结构和速度结构明显具有纵向分层和横向分块的特点,其热流密度值具有明显的南北条带性和东西分块性.下地壳高导层、低速层和热流密度值异常区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各构造单元有一定的匹配性,异常区的形成与青藏高原和周边盆地耦合过程中下地壳岩石的热软化以及韧性流动有关.下地壳层流是下地壳岩石热软化和韧性流动的结果,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层流作用的表现,目前层流作用的动力来源于恒河盆地下地壳,层流方向由恒河盆地流入青藏高原.  相似文献   
13.
在切仑柯夫线发射理论的框架下,本文统一地讨论了类星体HI谱线的切合柯夫红移与线强比I(Lyα)/I(Hβ)之间的内在关系。忽略类星体宽线区气云外层光薄区中HI复合线的贡献,利用观测到的Lyα线相对于CIV线的相对红移,即切金柯夫红移,定出第二能级上粒子数布居R_2~0.02,利用观测的〈I(Hα)/I(Hβ)〉值定出参量x_β~14.0。在给定参量T~11000K时,HI的巴尔末线的切仑柯夫红移与线强比I(Lyα)/I(Hβ)同时与观测值相符甚佳,这对切仑柯夫线发射理论是一个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西藏拉轨岗日核杂岩盖层变质分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藏南拉轨岗日由一系列链状的热穹隆构成, 总体呈东西向延伸, 每一个热穹隆是一个变质核杂岩, 核部发育大量变质岩, 基底与盖层之间发育拆离断层.通过对拉轨岗日变质带及其特征变质矿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温度压力估算, 得出拉轨岗日变质带的分带规律及矿物成分、变质温度、压力、深度的变化规律, 为拉轨岗日变质核杂岩的热活动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5.
东昆仑中段是昆仑山地区基础研究的热点,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层类型多样。对构造混杂岩地层必须坚持活动论思想,采取以反序方法,有助于正确进行构造古地理的恢复。对成层有序的浅变质砂岩、板岩必须摒弃传统做法.即按一个岩系的自然成因单元结构进行。通过对东昆仑中段构造构混杂岩的万保沟岩群研究,获得了洋岛地层序列的新认识,识别了东昆仑中三叠世希里可特组的存在。对巴颜喀拉山群作了许多新研究,对中新世地层取得丁重大发现,提出了青藏高原隆升的具体时间和一系列特点。  相似文献   
16.
对利用静止气象卫星云导风系统生成的云迹风资料与无线电探空风资料对比分析 ,估计云迹风资料的可靠性与精度。选取2001年5~7月间12天共16个时次的资料 ,采用临近层比较法 ,对气象卫星的红外图像云迹风与水汽图像的轨迹风计算结果分别与探空风进行对比分析 ,水汽图像的导风效果略好于红外图像。把云迹风矢和探空风矢分为高、低空两层 ,分别统计给出高、低空云迹风的误差 ,在高空 ,风速误差大、风向误差小 ;在低空 ,风速误差小 ,风向误差大。对卫星云迹风与无线电探空风的最佳层比较 ,在最佳层的风速误差均方根与风向差绝对平均值均明显地减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吉林省中西部地区21个市县5—9月份30年(61—90年)平均的降水量、蒸发量、土壤含水量资料,计算出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等四种主要作物在生育期内逐月需水量及缺水量,得出因缺水引起的作物减产率,并以长春地区为例对不同时段的水分增产潜力进行初步分析。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同种作物需水量及缺水量由西至东逐渐减少,中部地区基本上可满足各种作物的生长期需水量,西部地区干旱较为严重;2、各主要作物在5、6月份均表现为缺水,且西部地区较为严重,占全生育期缺水量的52%-71%;3、水是该地区作物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因而根据各作物品种及在不同区域的需水和缺水状况,科学的分区、分期实施人工增雨,可以收到更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8.
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有45 Ma、32 Ma、14 Ma等见解,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青藏高原腹地最大的红色盆地可可西里为例,从古新世—中新世时期的沉积、生物、火山岩的特征等诸多方面,阐述青藏高原显著开始隆升的时间、表现特点和作用,并认为中新世初期,青藏高原有一次强烈的降温事件;在物质组分上,以钙质粘土、埃达克(Adakitic)火山岩为主;生物上以寒冷、干旱标志的裸子植物为主的植硅体;中新世中期之后青藏高原全面抬升。  相似文献   
19.
冰雹灾害的卫星遥感监测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明  晏明  李铁强  何艳芬 《气象》2004,30(9):50-53
利用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对发生的冰雹灾害进行监测,对其原理和方法进行探讨。通过对1998年以来发生的冰雹灾害的个例分析,证明此项技术是可行的。依据受冰雹灾害后,植被指数的降低来检测受灾的区域,确定受灾的程度。在作物不同的生育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植被指数。受气象卫星分辨率的限制,对于受灾较轻和受灾范围较小的区域不易被分辨出来。对受灾较重的区域,可以确定出灾害的损失程度。  相似文献   
20.
土壤水分与干旱遥感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对土壤水分和干旱遥感监测的国内外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依据土壤水分和干旱遥感监测的原理,围绕着可见光与近红外、热红外、微波光谱波段的使用,分别以土壤和植被为观测对象,对国内外土壤水分与干旱遥感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讨论。重点对微波遥感土壤湿度的算法发展和研究趋势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在总结国内外土壤水分遥感监测研究实验中所用过的方法与原理的基础上,对目前遥感监测土壤水分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评述。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是一个复杂的间接过程,波段及变量选择、传感器的性能等因素对土壤水分监测是至关重要的,土壤的各种理化性状、地形的分异作用以及气候变化和人为的土壤管理措施对土壤水分均有不同的影响,地表特征与土壤水分也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改进的热惯量法和作物缺水指数法是当前土壤水分遥感监测中较为成熟的方法。GIS技术的广泛应用、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模型的优化。微波遥感的应用将是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