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221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423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为了进一步研究高原涡、西南涡对西南地区暴雨的影响,本文用中国气象局自动站与CMORPH降水数据融合的逐时降水资料、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逐时FY-2E卫星的云顶亮温(TBB)资料、欧洲气象资料中心(ERA-interim)的再分析资料,通过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以及拉格朗日轨迹模式HYSPLITv4.9,对发生在四川盆地的有高原涡东移影响西南涡发展引发暴雨的两次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两次暴雨过程的降水强度和分布有明显区别,并且TBB活动特征显示在过程一中有MCC(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二则没有。(2)对于过程一,500 hPa上,高原涡逐渐减弱为高原槽并伸展到四川盆地上空,850 hPa上,在鞍型场附近有MCC的产生和发展,200 hPa上,高原涡在南亚高压北部偏西风急流下方的强辐散区内,位于南亚高压东南侧急流区下方稳定少动,偏东风急流北部有辐散中心,有利于西南涡的加强。对于过程二,500 hPa高原涡东移在四川盆地上空与西南涡耦合,形成一个稳定且深厚的系统,这也是过程二的暴雨强度比过程一强的最主要原因。200 hPa上,四川盆地始终位于南亚高压东侧的西北气流中,“抽吸作用”明显。(3)在过程一中,位涡逐渐东传且位涡增加的地方对应强降水区与MCC发展区,反映了暴雨和位涡的发展基本一致。在过程二中,中层位涡高值区从高原上东移并下传至盆地上空,两涡耦合使得上下层打通,位涡值比耦合之前单独的两涡强度更强。 MCC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中层大气要有强正涡度、强辐合和强上升运动,在未产生MCC前,过程一与过程二在盆地上空的动力条件甚至是相反的;从热力条件看,过程一中有明显的干冷空气入侵,增强不稳定条件,有利于MCC的产生并引发强降水;另一方面,本文也应证了二阶位涡的水平分布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通过拉格朗日方法的水汽轨迹追踪模式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可得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源地和通道也有明显区别,过程一主要有两条水汽通道,通道一来自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洋面的底层,通道二来自四川南部750 m以下高度;而过程二的主要水汽输送通道有三条,通道一来自西方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上空1500~2500 m高度附近,通道二来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的底层,通道三的水汽从孟加拉湾低层绕过云贵高原直接输送到四川盆地。  相似文献   
32.
33.
豫西太原组、山西组中潮道沉积的类型和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豫西太原组中的潮道为陆表海滨岸潮道类型,其特点为:向上变细的层序,冲刷切割下伏的灰岩层,具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和双向交错层理,潮道曲流砂坝发育。山西组下段的潮道为障壁后潮道,位于障壁砂坝后的潮坪区;潮道砂岩泥质杂基较高,正粒序,砂体自海向陆分叉尖灭;潮坪、潮道等亚环境组合影响了其上发育的煤层的厚度变化。山西组上段的潮道为下三角洲平原潮道类型,多位于分流河口,砂岩为正粒序,双(单)粘土层和潮汐周期层序发育。  相似文献   
34.
35.
榴辉岩是由石榴石一单斜辉石组成、具玄武质成分的、在下地壳或上地幔高压条件下结晶(或重结晶)的一种岩石.其研究意义表现在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方面. 在70年代,高温高压实验就已证明玄武岩一榴辉岩的相转变面并不是Moho不连续面.近几年来,在榴辉岩的研究中又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 其中包括1)榴辉岩的产状与成因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对立关系,其产状也不仅仅三种;榴辉岩可以在很高的水压条件下形成,水压远小于总压可以存在,但并不总是必须的;3)由洋壳变质的榴辉岩是古板块边界的标志,而且记录了汇聚型造山作用的历史,以及地热梯度随时间的变化;4)有些榴辉岩的形成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不能用简单的成因模式加以注释;5)金伯利岩中的榴辉岩包体既可以在地幔内形成,也可以在地壳内形成.  相似文献   
36.
攀西地区稀土资源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7.
柴达木盆地周边山区的泥盆系仅出露上统,分布于柴北缘、东昆仑北麓山区及祁漫塔格一带(图1)。由一套山麓—河湖相杂色碎屑岩、陆相火山岩及海陆交互相碎屑岩,碳酸盐岩夹火山岩组成。  相似文献   
38.
东昆仑南缘西大滩混杂堆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志直  赵民  施立新 《地球学报》1984,6(3):129-135
<正> 西大滩混杂堆积,出露于东昆仑中段南缘,青藏公路的西大滩南侧之煤矿沟(图1)。秦德余、李光岑1976年首次认为是混杂岩,但未做描述。青海区调一队四分队在填图时也注意了这一现象。笔者根据他们提供的线索,对该混杂堆积进行了观察和描述。 根据野外收集的实际资料,笔者认为西大滩混杂堆积是滑塌混杂堆积,它向东、西延伸而为混杂堆积带,依混杂岩块的岩性种类及空间分布关系,由南到北可划分三个混杂堆积层,三层在成因上互有联系。  相似文献   
39.
“隐伏矿”的分类找矿途径和找矿方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表显露矿和地下隐伏矿两者之间,存在一系列的过渡状况.如果能对笼统而言的所谓“隐伏矿”进行分类,针对它们的不同地质特征,指示相应的找矿途径和选择适用的找矿方法,将有助于提高找矿效果.笔者试提出“隐伏矿”的如下划分,请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40.
本文研究了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采取不同控制措施的结构控制效果的影响。文中首先建立了主动调谐质量阻尼器(ATMD)、半主动磁流变阻尼器(MR)和被动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MTMD)等三种结构控制措施在时域中的控制算法和控制律,然后基于子结构法,采用间接边界元方法,通过傅里叶变换,推导了分别安装三种结构控制措施的受控结构在频域中的运动方程,数值仿真分析了某36层高层建筑的地震反应及其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当采用ATMD或MTMD控制时,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后结构地震反应有所减小;当采用MR控制时,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后结构地震反应有很大程度的减小。由此看来,在设计软土地基上高层结构的结构控制措施时,不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结构控制效果的影响是偏于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