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计算机机房的雷电电磁脉冲干扰与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峰 《广西气象》1998,19(2):50-51
根据雷电电磁脉冲产生的原理,分析了雷电电磁脉冲对计算机的干扰方式,提出了计算机防雷击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72.
唐山地震引起的几个异常破坏区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岩相地质体特征和地质体地震反应特点等方面,探讨了唐山地震时北京郊区形成几个高烈度异常破坏区的原因。本文的结果和分析方法,为一个地区岩相地质体的地面运动分析和地震反应区划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3.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nalyzed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factors impacting the sea fog water during two sea fog events over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in March 2017, and compared our results with those of other regions. The sea fog water during these two events were highly acidic and their average pH was below 3,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high initial acidifying potential and large amounts of NO3- and SO42- not involved in the neutralization reaction. The dominant cations in the sea fog water were Na+ and NH4+. The primary anions in the sea fog water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were Cl- and NO3-, while that over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was mainly SO42-, and ratios of the three fog water ions near the Donghai Island were similar. Ions in the sea fog water during the two event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marine aerosols, while the difference was that the first low-level sea fog airflow trajectory passed over Hainan Island. Therefore, the proportion of K+ in the first sea fog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sea water and the second. Sulfate was the key to fog water nucleation, which made ion concentration in the sea fog water during the second event higher than that during the first. A decrease in average diameter during the first sea fog formation led to an ion concentration increase, while the average diameter of sea fog water during the second event was lower than that during the first, which corresponded with a moderate ion concentration increase.  相似文献   
74.
马鸣  徐峰 《干旱区地理》2006,29(2):307-308
雪豹(学名:Uncia uncia)属于濒危物种。分布主要在中国的西部。相邻的11个国家有少量分布(如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蒙古等)。因此跨国界的保护与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知道,中国是雪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但是,要摸清雪豹这种神秘动物的种群数量和活动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是对我们野外工作的巨大挑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马鸣研究员负责组织这次考察活动。重点是采用红外线自动照相机记录雪豹的活动。这在国内尚属首次。野外调查开始于2005年10月18日,至12月底结束。累计野外工作71天,共布设36台红外照相机(其余12台有故障),约2094个照相日(trap days),收回71个胶卷。在16个地点拍摄到清晰雪豹照片约32张(雪豹种群密度估计在2-3只/100km2)。还拍摄到其他野生动物照片22张,如北山羊、野猪、草兔、石鸡、赤狐、貂熊等。另外,还调查样线20条,搜集粪样和毛发样品计31个。与此同时观察北山羊行为18天(研究雪豹的食物资源),合计约77.3小时,统计到北山羊264只。  相似文献   
75.
基于ICOADS、ERA-Interim 2种资料,对近35 a南海海-气温差空间分布进行比对,并使用经验正交分解及小波分析讨论了该区域海-气温差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ICOADS及ERA-Interim资料均可反映南海海-气温差的实际分布,但同一区域内ERA-Interim下的海-气温差数值较ICOADS偏低,且ERA-Interim在近岸特征不明显;南海南北部海-气温差呈跷跷板型变化,4、5月达南负北正峰值,11月达南正北负峰值;夏、秋季南海海-气温差的年际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夏季海-气温差在北部湾与南海主体海域间呈跷跷板关系,秋季南沙群岛海域存在明显海-气温差高值区;四个季节南海海-气温差准3 a振荡周期显著,冬、春季还具有准11 a 振荡周期;海-气温差与夏、秋季Ni?o3.4指数呈正相关,冬、春季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湛江地区降水的年际、年代际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数据】基于1962-2016年湛江地区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同期月平均ONI、PDO序列和月平均风场、相对湿度等再分析资料,【方法】结合线性倾向估计、连续小波变换、相关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方法。【结果与结论】湛江地区降水存在准2 a、5~8 a的年际振荡,降水日数有显著的准40 a年代际振荡;夏、秋季节的降水变化构成了湛江地区全年降水变化的主要部分;除冬季降水量增加外,各季节降水与降水日数基本呈现"偏多-偏少"的年代际特征;进一步对比发现P1(降水偏多)时期涝年较多,旱年较少,P2(降水偏少)时期恰好相反,但严重涝年偏多,降水强度增大,极端性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增多。通过对湛江地区降水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分析发现:P2时期湛江地区降水频次的减少主要是由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增强、西南季风的减弱以及夏、秋季孟加拉湾和中南半岛异常下沉气流影响所致;冬季南海东部低层异常气旋环流是P2时期降水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P2时期ENSO、PDO等大尺度海气系统在调控湛江地区降水变化中所起作用均有增加。  相似文献   
77.
从海雾的气候特征、生消机制、微物理化学特征、遥感监测和模式预报等方面,回顾近年来开展的华南地区海雾研究。结果表明:华南海雾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华南海雾的年际、年代际特征,华南不同地区的海雾微物理化学特征以及海面海雾与陆面海雾观测对比研究还不够,遥感监测及模式预报方面还有一定欠缺。为了对华南海雾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这些方面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8.
利用1979—2017年HadISST月平均海面温度资料、ERA-Interim大气资料以及GPCP Version 2.3集合降水资料,分析了南海海面温度距平(SSTA)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南海降水异常的角度探讨了在ENSO期间,沃克(Walker)环流异常对南海海面温度异常(SSTA)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南海SSTA场分别存在全海域一致模态、东西反位相的偶极子模态以及纬向三级子正负位相三个主要模态,且三个模态都具有显著的准2 a及4 a左右的年际振荡周期,反映了南海SSTA与ENSO现象的高度相关性。对Walker环流异常的分析表明,Walker环流异常与ENSO事件及南海SSTA存在较好的相关。ENSO事件发生时,Walker环流异常移动通过“云辐射反馈过程”,使得南海海面温度(SST)发生改变,因此Walker环流在ENSO影响南海SST异常过程中起到“大气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9.
嵌入式GIS技术在PDA、手机等移动设备中的应用快速增长,为解决在嵌入式环境中如何快速处理GIS栅格数据,实现地图和影像的快速浏览、局部放大缩小等问题,以Windows CE或Windows Mobile系统为例,给出了一种基于嵌入式GIS技术实现对海量栅格数据的快速处理、浏览显示等互操作的关键技术,并详细阐述其程序设计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80.
 动物常依据捕食风险强弱改变其行为策略,在警戒与采食及其它行为的时间分配上权衡,这一理论称为捕食风险的时间分配假说。该假说已在高原鼠兔等动物中得到验证,但对在中亚荒漠地区有代表性的啮齿动物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是否成立至今未被验证。通过行为观察,比较警戒与采食等行为在单位观察时间内总累积时间、单次行为持续时间以及活动频次之间的关系,验证大沙鼠行为规律是否符合捕食风险的行为时间分配假说。结果显示大沙鼠警戒行为的总累积时间与采食等其它行为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警戒与总地表活动:r=-0.727,P<0.001;警戒与采食:r=-0.515,P< 0.001;警戒与储食:r=-0.174,P< 0.001;警戒与其它行为:r=-0.142,P= 0.001),警戒单次持续时间也与其它行为的单次持续时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警戒与地表活动:r=-0.157,P< 0.001;警戒与采食:r=-0.126,P= 0.002;警戒与储食:r=-0.094,P= 0.024)。此外大沙鼠警戒频次与其活跃程度紧密相关,大沙鼠活动频繁时,伴随的警戒次数也多(警戒与总地表活动:r= 0.404,P< 0.001;警戒与采食:r= 0.311,P< 0.001;警戒与储食:r= 0.297,P< 0.001;警戒与其它行为:r= 0.366,P< 0.001)。研究表明:大沙鼠在警戒与采食等其它行为的时间分配上存在明显权衡,支持捕食风险的时间分配假说,并且其警戒行为亦与活动频次有关,当大沙鼠活动频繁时,伴随的警戒行为次数也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