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90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0 毫秒
81.
中国北方兴蒙地区发育多个中大型叠合盆地,盆地内均发现大型、特大型铀矿床,且最近又有许多新的找矿突破。兴蒙地区叠合盆地在铀成矿及勘查方法等方面具有很多共性。研究发现,铀成矿作用受特定的构造样式和构造演化阶段控制,有利的沉积相主要发育于盆地发展的坳陷期,局部为断陷期,在断陷期和断坳转换期形成了盆地内铀成矿的还原介质,在挤压隆升剥蚀期,构造反转、地层掀斜剥蚀形成剥蚀窗口,有利于含矿流体的运移。盆地内铀成矿作用的类型为:①潜水、潜水-层间和层间氧化作用;②同沉积成矿;③构造热事件叠加成矿;④多种流体混合作用成矿。根据这些成矿特征,盆地内的铀矿勘查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①铀源体可通过源-汇系统进行厘定;②成矿流场和成矿通道通过反转抬升剥蚀窗口和有利沉积相厘定;③沉积建造、油气逸散场可利用其物性特征(电性、放射性等)进行厘定。地质及物化探方法组合可有效地完成上述勘查。  相似文献   
82.
单矿物地球化学分析是沉积物源分析研究的重要手段,运用广泛。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粒度组成,即水动力分选作用,是否影响到基于这种方法的物源解释,目前尚不清楚且受到的关注不多。通过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第三系沉积物中的680颗碎屑石榴石(0.068~0.557 mm)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数据,解释了不同粒度的碎屑石榴石物源。结果显示,0.063~ 0.125 mm的碎屑石榴石的地球化学结果中Fe^2+与Mn^2+含量更高,表明其母岩的变质结晶程度较弱,故物源解释结果更可能为中—低级角闪岩相变沉积岩,而其他粒径的碎屑石榴石Ca^2+与Mg^2+含量更高,这说明其物源区的温压条件较前者高,因而物源解释结果为低级变质相,中酸性火成岩,榴辉岩等宽泛结果。这种碎屑石榴石粒度差异导致的地球化学组成的不同,说明碎屑石榴石的颗粒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物源解释结果。因此,在进行单矿物地球化学物源研究时,选取特定粒径(0.063~ 0.125 mm或0.125~ 0.25 mm)组成的碎屑矿物进行分析,可以消除水动力分选作用的影响,有助于获得更为准确的物源解释结果。  相似文献   
83.
西南地区晚二叠世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对西南地区的19个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剖面进行了碳酸岩稳定同位素的测定,探讨了其“年代效应”的校正及古盐度与古温度计算问题。结果表明:在兴文、贵阳、金沙、南桐、重庆一线以西的地区,Z值<120,δ13C值明显低于此线以东的地区,但与Schopf给出的淡水石灰岩的δ13C范围相比偏高,说明为海陆过渡相沉积;而此线以东的地区Z值>120,δ18O、δ13C均说明为海相沉积,与以前的沉积环境研究结论一致。用校正后的δ18O计算出碳酸盐岩形成时的介质古温度为14.8-50.9℃,且大多在23-31℃,说明当时该区为温暖-炎热的气候,与古地磁资料显示的当时该区处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的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4.
本文以北京侏罗纪煤田为例详细研究了岩浆活动对聚煤作用的影响。聚煤前、聚煤过程中和聚煤后的岩浆活动对煤系的形成和保存都有影响:煤系形成前和形成过程中的岩浆活动通过控制成煤盆地的基底地形和成煤盆地的水深来影响聚煤作用;煤系形成后的岩浆侵入,使煤系变质并破坏煤层。  相似文献   
85.
晋东南沁水盆地是目前我国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地区之一,煤层气储层主要分布在石炭系和二叠系,其厚度明显受沉积古地理控制。本文通过对露头及钻井剖面的岩石学和沉积相研究,对该区主要含煤岩系-山西组和太原组进行了岩相古地理和煤储层聚集控制因素分析。太原组以石灰岩、铝土质泥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砂岩为主,厚度44.90~193.48 m,含多层可采煤层,总厚度0~16.89 m,平均7.19 m。在太原组沉积期,研究区北部发育下三角洲平原相,煤层相对较厚,中部和南部为泻湖相,煤层相对较薄,东南角主要为滨外碳酸盐陆棚相,在晋城一带障壁砂坝相分布区,煤层亦较厚;山西组以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石灰岩仅在局部地区见到,该组厚18.60~213.25 m,含可采煤层1~2层,总厚度0~10.0 m,平均4.20 m,在山西组沉积期,北部以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为主,中部和南部以分流间湾相为主,东南部则以河口砂坝相为主,厚煤带都位于中部和南部的三角洲分流间湾地区。总之,太原组富煤地带多与砂岩富集带相吻合,位于北部下三角洲平原和南部障壁砂坝地区,而山西组厚煤带大都位于南部三角洲分流间湾地区。  相似文献   
86.
随着我国东部各大含油气盆地相继进入高勘探程度阶段,太古宇潜山作为一种重要的接替类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以明确太古宇潜山风化壳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建立风化壳储层评价标准为目的,笔者通过对鲁西地区太古宇露头的大量观测与济阳坳陷覆盖区典型太古宇潜山的解剖,采用露头区与覆盖区对比分析的思路,对太古宇潜山风化壳储层的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太古宇潜山风化壳储层主要存在两种发育模式,分别为残丘型和断层滑脱型;风化壳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主要包括3个,分别为潜山岩石矿物组成、潜山断裂发育程度和风化改造程度;通过对主控因素分别进行级别定义和相互匹配,建立了济阳坳陷太古宇风化壳储层的三端元评价标准。将太古宇风化壳储层划分为三大类,其中Ⅰ类储集性能最好,Ⅱ类次之,Ⅲ类最差。  相似文献   
87.
针对传统测量技术方法对管线进行测量时,存在测量效率低,精度较难控制以及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等一系列问题,文章介绍了网络RTK在管线测量中的应用并以山东省泰安市某市政管线工程为例进行了研究,制定了合理的观测方案和数据处理方法,测量内容包括对管线测区地形图、管线中线的纵断面的测量、对管线中线点的放样以及为施工控制点的测设,并分别从平度精度与高程精度分析了网络RTK的精度,以验证网络RTK在管线测量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8.
针对传统的高程导入方法存在工作量较大、精度难以控制等一系列问题,文章提出了利用全站仪进行高程导入的方法.结合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某煤矿高程联系测量实例,分析了引起测量误差的原因并进行精度分析,探讨了提高联系测量精度的措施.实例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全站仪三角高程法在立井高程联系测量中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9.
科其喀尔巴西冰川的近地层基本气象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2003-2006年天山托木尔峰地区科其喀尔巴西冰川的考察资料,对该冰川近地层的基本气象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冰川从4月中下旬开始即有明显消融,主消融期为5-9月,1月冰川区的气温最低.冰川中上部的气温直减率较小,说明该处的冰川冷效应较弱;而冰川下部较大的气温直减率,则可能主要与消融区连续的表碛覆盖有关.5-9月集中了全年约75%的降水,而冬季的降水稀少.降水的分布存在明显的高低分带,低降水带位于冰川中上部的海拔3 700 m附近,而冰川末端和冰川上部的降水量较大.受地形和下垫面条件的影响,冰川下部的山谷风非常发育,而冰川上部局地环流较弱.  相似文献   
90.
在教育部门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通过调查研究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遥感课程教学现状及学生学习特点,分析我校遥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对"多元立体化支持"下的遥感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