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08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147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13篇
海洋学   17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7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北京地区自动站降水特征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伟东  尤焕苓  任国玉  杨萍  张本志 《气象》2014,40(7):844-851
利用2007—2010年北京123个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观测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北京的主城区、西部和北部区、东北区、东南区共分为4个区域的逐时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与实际地形和下垫面类型比较,自动站分类较为合理,避免了在区域划分方面的主观因素影响。主城区降水集中时段最为突出,集中出现在7月逐日20—00时,且降水强度最强,降水量较大,降水小时数不多。西部和北部区降水集中出现在6月逐日18—20时、7月逐日23时至次日03时,降水小时数最多,降水强度不大,降水量不大。东北区降水主要集中出现在7月逐日00—08时和17—23时,降水小时数较多,降水强度不大,降水量最大;东南区降水主要集中出现在7月的逐日02—04时,降水小时数少,降水强度较大,降水量较大。  相似文献   
32.
文章从落实专业认证的现实需要出发,论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并籍此对变形观测分析与预报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了以目标导向为主的课程体系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内外反馈信息为导向的持续改进的课程教改方案.教学各环节中,以专业“产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看学不看教”,阶段性考核,确保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3.
近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陇东地区二叠系太原组铝土岩系天然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开辟了盆地找气新领域。为系统探究铝土岩这一新的储层类型,基于岩心观察、测井、地震、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扫描电镜—能谱、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等方法,详细研究了铝土岩系储层岩石学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进而阐述了盆地铝土岩系储层的主控因素和勘探意义。结果表明:(1)岩性垂向上具有三段式的结构特征,上部和下部以铝土质泥岩为主,中部以铝土岩为主,溶蚀孔隙发育,是铝土岩系主要储层发育段;(2)太原组铝土岩系矿物组成以铝质矿物和黏土矿物为主,主要矿物为一水硬铝石、高岭石、伊利石及绿泥石,矿物晶体细小,以隐晶、微晶及隐晶质团块为主;(3)铝土岩储集空间主要是颗粒内溶孔、基质溶孔、粒间溶孔、晶间孔隙及微裂隙等,孔径主要介于20~200μm;储层主流喉道孔径介于150 nm~4μm,孔隙结构较好,退汞效率高,整体上以亚微米—微米级孔喉为主;储层物性孔隙度平均为10.6%,渗透率平均为4.04×10-3μm2,大于0.3×10-3μm2以上的占到36%,储集条件较好;(4)沉积环境和古地貌控制了铝土岩储层的分布,潜坑和阶地型...  相似文献   
34.
针对真空预压作用下排水板淤堵与排水条件受限等问题,提出絮凝−真空−电渗联合加固法。首先通过沉降柱试验确定合适的有机絮凝剂,然后采用该絮凝剂,分别在 48 h(开始介入真空预压,固结度为0 )、60 h(排水速率明显下降,固结度为60%)及 84 h(排水速率近乎 0,固结度为 80%)时介入电渗,开展不同电渗介入时间的絮凝−真空−电渗联合加固试验。试验从排水量、十字板剪切强度、含水率与孔压等对比分析联合加固的有效性,确定其最佳电渗介入时间。试验结果表明:当固结度为 80% 时介入电渗,絮凝−真空−电渗联合加固法能够有效地抑制排水速率减小的趋势,增长有效排水时间。同时,土体的抗剪强度和承载力亦得到大幅提升,孔压消散更加均匀。此外,在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的作用下,初始排水速率快,在一定程度上使土体的渗透性得到提升,有效地解决了排水板淤堵问题,说明絮凝−真空−电渗联合加固法具有较强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5.
中国大陆降水时空变异规律——I.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系统了解大尺度降水气候特征,利用2 300多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1956—2013年多年平均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主要新认识有:① 暴雨量、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最高的站点在华南沿海,而小雨量、小雨日数最多的站点主要在江南内陆山区、丘陵;东部季风区山地、丘陵多出现低强度降水,平原和沿海易出现高强度降水;② 四季降水量均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增,南方秋季降水量明显小于春季,但华西和江南沿海秋季降水量较多,冬季降水在东南丘陵出现高值中心;③ 珠江和东南诸河流域降水量年内存在2个峰值,其中珠江流域有6月主峰值和8月次峰值,东南诸河流域主峰在6月中下旬,次峰在8月末,长江流域总体表现为单峰型,出现在6月下旬和7月初,西南诸河流域和北方所有流域降水均表现为夏季单峰型;④ 南方各大河流域从2月末到6月中下旬陆续进入雨季,北方各大河流域进入雨季时间集中在6月末、7月初;南、北方雨季结束时间比雨季开始时间集中,从南到北进入雨季时间持续120 d以上,而从北到南退出雨季时间则仅持续不到45 d;⑤ 丰雨期的持续时间,珠江流域从5月初到9月上旬后期,东南诸河从5月上旬到7月上旬,8月末到9月初再度短暂出现,长江流域从6月中下旬到7月中旬,西南诸河从7月中旬到 8月下旬,淮河流域从7月上旬至7月底、8月初,辽河流域在8月初出现极短丰雨期;⑥ 降水年际变异性最高的站点在青藏高原西南、塔里木盆地、阿拉善高原、华北平原北部和汾河谷地,海河流域年降水具有最大的变异系数。  相似文献   
36.
在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工程测量中,RTK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测量建筑物(构筑物)墙角点时却非常困难。利用自制RTK辅助装置来测量建筑物(构筑物)墙角点,通过实验进行精度分析,并结合吉林省扶余市地籍调查项目进行应用检验,文中方法达到了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
通过露头实测、岩心观察及测录井资料分析等结果表明,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克拉玛依组S7、S5和S4砂层组沉积时期以发育辫状河为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近源砾质辫状河、远源砾质辫状河和砂质辫状河沉积3种类型。上述3种类型的辫状河沉积在沉积特征、河道空间叠置样式及组合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近源砾质辫状河河道岩性以砾岩为主,为中孔低渗储层。单河道沉积厚度2~4.5m,宽度500~800m,表现为河道-河道直接接触的连片组合方式;远源砾质辫状河河道岩性仍以砾岩为主,含少量砂岩,物性较近源砾质辫状河略好,为中孔低渗储层。单河道沉积厚度为1.5~4m,河道砂体宽度400~750m,表现为河道-溢岸-河道的连片组合方式;砂质辫状河河道岩性以砂岩为主,为中孔低渗储层,物性优于砾质辫状河。单层厚度为0.5~2.5m,宽度为300~700m,但河道沉积分布范围有限,河道之间多为带状或交织带状组合方式。根据上述对比分析认为砾质辫状河河道砂体虽然物性相对较差、非均质性较强,但砂体厚度大、分布广泛、连通性好,目前为全区主要油气开发的目的层;砂质辫状河河道砂体尽管物性较好,但由于厚度较薄,分布局限,仅在东部地区其累计厚度较大,当与其它成藏条件匹配时,可形成具有开发潜力的目的层。  相似文献   
38.
提出一种针对FY-3C搭载的微波辐射成像仪(MWRI)海表温度产品的分段回归偏差订正方法,该方法通过引进气候态海表温度数据,建立与关联实测海表温度相匹配的回归模型,并通过对模型中关联变量的误差分析,选择最优样本进行分段回归,以实现对海表温度数据的重新估计。通过对MWRI海表温度数据的偏差订正试验表明,采用分段回归方法获得的订正结果无论在误差指标的空间分布还是时间序列上,都要明显优于采用传统概率密度函数偏差订正方法的结果。其中,采用概率密度函数方法订正后的海表温度产品误差标准差和均方根误差从订正前的0.9—1.0℃,减小到0.8℃左右,而采用分段回归方法获得相应的订正误差仅为0.6℃左右,订正效果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9.
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要素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源环境安全问题始终是世界各国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基本需求。考虑到单要素和整体两大分析方法的不足 ,作者提出了一种具有针对性的要素综合分析方法。根据世界 10个人口 1亿以上国家的抽样分析表明 ,土地、水资源、矿产及生态环境的整体状态是决定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基本要素群体。与此同时 ,为了改善国家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环境脆弱状态和提高其稳定程度 ,第一是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是努力推进本国资源环境开发的国际化进程 ;第三是增大智力投入以提高资源深化加工程度 ;第四是加大本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