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4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基于多颗在轨高度计数据的中国近海平均海平面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使用Jason-2成功发射3 a来的Jason-2(cycle 001-113)、轨道调整前后的Envisat(cycle 070-107)以及轨道调整后的Jason-1(cycle 263-352)等在轨高度计卫星数据,首先对电离层延迟校正项进行平滑处理,再经过数据编辑和各项地球物理及环境改正后,对周期(cycle)逐一进行统计验证并剔除交叉点不符值异常的数据周期,采用共线处理和交叉点平差削弱海面时变和径向轨道误差的影响,再经参考椭球和参考框架基准的统一,最后选用Shepard方法建立了我国海域及邻海海域(0°~45°N,100°~140°E)2'×2'分辨率的平均海平面模型。将所建立模型与MSS_CNES_CLS01模型和MSS_CNES_CLS10模型进行了比较,不符值RMS分别为8.28和11.65 cm,验证了所开展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2.
针对不同时空分辨率测高数据对测高垂线偏差计算结果的影响,联合使用Jason1波形数据和Cryo-sat数据,在对波形重跟踪处理和海面时变效应消弱预处理后,采用Sandwell方法和加权最小二乘法计算了三个典型区域的垂线偏差分量。研究结果与EGM2008模型检核表明,低轨道倾角的Jason1大地测量任务数据能有效提取垂线偏差东西分量信息,联合高轨道倾角的Cryosat测高数据可以提升垂线偏差计算精度,而引入重力场模型作为参考场可以进一步改进垂线偏差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63.
由于青藏高原(简称高原)是影响中国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关键区,对天气、气候预报有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共同推动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工作。自2013年的预试验开始,TIPEX-Ⅲ在高原西部狮泉河、改则和申扎新建全自动探空系统,填补了高原西部缺少常规探空站的空白;在高原中、西部建成土壤温、湿度观测网;实施了高原尺度和那曲区域尺度的边界层观测,那曲多型雷达和机载设备的云降水物理特征综合观测,高原多站的对流层-平流层大气成分观测。在研究成果方面,项目结果指出,在高原中、西部草原、草甸和裸土下垫面状况下地表热量湍流交换系数和感热通量明显低于过去较早的估计值;高原主体的对流云活动主要不是来自南亚季风区的向北传播,而可能是局地发展所致;揭示出那曲对流云日变化特征、云宏微观特征以及云中水不同相态之间的转化机制,提出了夏季高原加热在维持亚洲大气"水塔"中的作用,以及高原加热对亚洲、非洲、北美洲气候的调节作用。在数值预报模式中,Γ分布比M-P分布更适合于高原雨滴谱特征,通过改进高原热传导过程参数化方案可以降低模式中高估的地表感热,并提升模式对中国中、东部雨带的模拟能力;此外,考虑青藏高原关键区信号可以提升中国中、东部降水的预报技巧。TIPEX-Ⅲ还带动了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天气业务雷达和风廓线雷达等观测数据加工处理业务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中国国家级土壤湿度、水汽含量等遥感产品和高分辨率多源降水融合产品的质量,促进了气象监测、预报和数据共享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64.
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其夏季降水的水汽部分来源于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本文利用青藏高原地区全球定位系统(GPS)站点观测到的大气可降水量(PW)资料,采用WRF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casting Model)的同化模块(WRFDA),将这支水汽输送带的信息同化进数值模式,并用WRF模式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7月份降水预报进行批量试验和个例分析。批量试验和个例分析采用3种方案:无资料同化的控制试验(NoDA),冷启动同化试验(Cold)和循环同化试验(Cycling)。此外,还针对Cycling方案进行延长预报时长的补充试验以探究同化带来正效果最明显的时段。同时为了探究同化正效果的来源,针对Cycling方案进行只同化被主要水汽输送带覆盖的GPS站点的补充试验(Cycling_less_a)以及只同化不被主要水汽输送带覆盖的GPS站点的补充试验(Cycling_less_b)。试验结果表明:同化青藏高原地区的GPS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预报,对于48~72小时的降水预报改善效果尤为明显,且Cycling方案在整体上优于Cold方案。对于Cycling方案,在120小时预报时长内,同化正效果最明显时段为48~72小时。当水汽输送带较多地经过同化区域时,降水的TS评分能得到明显改善,而当水汽输送带较少地经过同化区域时,降水的TS评分改善效果不明显。如果只同化被水汽输送带覆盖到的GPS站点的GPSPW数据,仍然可以保留住大部分的同化正效果,因此,针对性地同化GPSPW数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5.
辽东半岛“达维”(1210)台风暴雨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梁军  张胜军  黄艇  张彩凤  李燕 《气象》2015,41(3):364-371
利用热带气旋年鉴、FY 2E卫星的云顶亮温(TBB)、大连地区逐时自动气象站降雨量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北上引发辽东半岛强降水过程的1210号台风达维(Damrey)和1209号台风苏拉(Saola)的环流背景和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且稳定为此次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背景,双台风与副热带高压之间所形成的东南风低空急流为辽东半岛强降水提供了水汽和能量供应。台风“达维”东部和副热带高压西侧低空急流带上由β或γ中尺度雨团发展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是造成降水的直接系统。(2)“达维”与其南部台风苏拉环流的长时间相连,一方面有利于“达维”获得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加强其中尺度对流系统,另一方面有利于水汽在辽东半岛地区形成水汽辐合,使暴雨持续产生。(3)“达维”影响辽东半岛期间,其东北部的冷空气逆时针卷入,在半岛南部出现局地垂直次级环流,触发对流不稳定,有利于中尺度暴雨云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6.
稳态海面地形(MDT)是大地测量学家和海洋学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该文基于WHU2009全球平均海面高模型和GO_CONS_GCF_2_TIM_R3纯GOCE重力场模型,采用几何法经高斯滤波处理后确定了全球稳态海面地形,与CLS09及DTU10M DTs相比,其差值均方根RMS均小于8 cm,表明该文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根据地转流方程计算了相应的表层地转流,与GRACE重力场模型GGM03S结果相比,GOCE重力场模型所确定的表层地转流在墨西哥湾流、黑潮及厄加勒斯海流等海域均体现了更强的流速和更多的细部特征,验证了GOCE在洋流探测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67.
菲律宾海温跃层的区域性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海洋调查规范>规定的中国近海温跃层计算标准不适用于菲律宾海,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了更合理的计算标准,并应用WOA01数据集对菲律宾海的温跃层进行了计算,得到了主温跃层和季节性跃层特征值的区域性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菲律宾海温跃层结构可分为热带型、亚热带型和温带型三个区域类型以及冬季和夏季两种季节性模态,总结了各种类型的典型剖面结构和特征值.应用Argo数据对WOA01数据的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给出了各类型温跃层特征值的误差量级.  相似文献   
68.
长江流域水汽收支与高原水汽输送分量“转换”特征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文中采用"箱体"模型边界的整层水汽输送特征描述长江流域梅雨带水汽收支总体效应,发现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与"箱体"模型整层水汽输送收支总量呈显著相关;青藏高原动力、热力强迫构成周边水汽输送特殊流型结构,大地形动力强迫导致高原周边水汽输送在高原南侧与东侧存在经向或纬向不同分量的水汽流型,且它们分别对长江流域梅雨带"箱体"模型水汽收支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还发现高原南侧经向水汽输送与高原东侧纬向水汽输送分量之间呈显著相关特征,此研究揭示了长江流域洪涝过程上游高原周边关键区水汽输送不同分量间的"转换"特征,且此类水汽输送流型对夏季长江全流域各区域降水具有不同程度影响.上述高原周边水汽输送经向-纬向分量间的相互"转换"效应,是认识长江流域异常洪涝过程形成的关键环节之一.高原周边水汽输送分量相关结构及区域边界水汽收支问题将为长江流域洪涝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