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6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测绘学   78篇
大气科学   213篇
地球物理   138篇
地质学   563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94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5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4篇
  1936年   2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梁平德  刘爱霞  段丽瑶 《大气科学》2008,32(5):1174-1186
通过对北半球(20oN以北)1958~2002年 500 hPa月平均高度场各格点的点对点月际相关系数的分析,探讨了环流的持续性。结果表明,亚洲中部上空存在着北半球中高纬度唯一的显著的高度场持续区,它的中心区位于(30oN~50oN, 70oE~110oE),这里正是广袤的青藏高原北坡、蒙古高原及黄土高原地区,一年中各月的持续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末春初的2月对3月和3月对4月基本上没有持续性可言;4~5月出现了明显的持续性,相关系数突然增长到0.6;5月对6月的持续性继续增加,相关系数达到0.8。夏季至初秋(6~9月)各个月际稳定地保持着0.8的高相关系数。秋、冬各月持续性逐渐减弱,直至春季降到了最低。将1958~2002年中5~9月的月平均高度距平正、负持续最明显的两个7年的逐月环流和季环流作对比分析,得知在正持续年夏季东亚中纬度大气环流呈“西高东低”型;而负持续年的夏季则是“东高西低”型。它们都具有气候意义的稳定性。相应的,在明显正持续年夏季中国东部降水分布呈“北少南多”;而在明显负持续年则是“北多南少”。在这45年间,夏季亚洲中纬度500 hPa的月高度距平由负持续转为正持续,与中国东部降水由“北多南少”转为“南多北少”是对应的。分区逐日识别500 hPa天气系统的结果表明,正持续年亚洲中纬地区盛行高脊,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低槽和辐合流型;负持续年则盛行低槽,长江中下游多副高控制和西南流型。揭示了中国夏季发生区域旱涝灾害的两种不同的气候进程和盛行天气过程。这样在5、6月份即可预测东亚夏季或盛夏环流形势与中国的降水趋势。  相似文献   
992.
一次最成功的重大天气过程预报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7年5月19日天气系统的变化及数值预报产品进行认真分析,作出了准确的预报,与实况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993.
南京北郊2007年10~12月大气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特性的观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对南京北郊2007年10~12月大气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系数的连续观测,分析了该地区大气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特性在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演变规律.结果发现:霾日状况下大气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系数日变化剧烈,非霾日次之,雾日变化较稳定;在00时(北京时间,下同)至08时霾日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系数与雾日相差不大,而在08时至24时则雾日明显大于霾日;非霾日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系数最小;降水使得大气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系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94.
外部气象条件对温室内温湿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利津北岭蔬菜基地2007年12月-2008年5月日光温室内外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天空状况、不同时段外部气象条件对温室内温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光温室保温保湿性能明显,温室内温湿的变化与天空状况、室外气象要素的变化等存在着较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5.
近年来,深水水道已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加强深水水道内部沉积单元以及沉积演化的研究对于深水油气勘探来说至关重要。基于3D地震资料,利用地震属性、地震相等研究下刚果盆地深水水道的内部沉积单元及演化规律。研究表明,研究区深水水道发育底部滞留沉积、水道侧壁滑塌沉积、侧向加积体、堤岸沉积、废弃水道5种沉积单元。深水水道形成于复杂的多期侵蚀-充填过程,纵向演化可划分为水道过路侵蚀、侧向迁移水道、高弯度垂向加积水道、水道堤岸复合体和废弃水道5个阶段,各个阶段水道内充填结构和水道平面展布特征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水道的5个演化阶段是一个水道完整的演化模式,海平面变化、重力流供给、陆坡均衡剖面等共同控制着深水水道的演化。  相似文献   
996.
利用统计方法和数值模拟对2008年4月18日-7月28日和2009年5月19日-8月20日在黄山光明顶的两次外场观测中臭氧(O3)数据进行了分析,讨论了中国华东高海拔地区O3的质量浓度特征和来源。结果表明,5、6和7月的月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7.73、101.93和68.02μg·m^-1,其中5月和6月的月平均质量浓度相对于国内其他本底站(除上甸子外)以及南极地区高出25~60Iμg·m^-1,7月与其他地区质量浓度相差较少。该地区的0,质量浓度相对于其他地区整体上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高质量浓度超标事件发生的次数很少,只占总观测时间的3.9%。质量浓度EI最大值多出现在夜间21时一次日06时(北京时间,下同),呈多峰分布,并且变化幅度很小,在15—20μg·m^-1,通过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模拟当地上空对流层顶高度和晴空湍流等要素的变化发现,O3质量浓度和对流层顶折叠现象有关。不同天气条件下,其质量浓度在晴天最高,雨天最低,雾天和阴天在二者之间。臭氧质量浓度与温度、相对湿度和其他污染气体(CO、N0和NO3)浓度之间有很强的负相关,而与风速相关性相对较弱;5月北面来风占主导,各风向所对应的O3质量浓度分布较均匀,而6月和7月西南风占主导,北面来向的风对应的质量浓度要高于南面来向。在利用KZ过滤器将O3原始数据分解成不同组份后,发现当地O3质量浓度整体上受低频组份(CBL组份)的控制,其余各高频组份(CSY、CDU和CID组份)只是会使其质量浓度在基准线附近波动。随后对发生在2009年5月28—31日和6月12—15日期间的两次0,质量浓度超标事件中CSY、CDU和CID对基线的贡献做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97.
雷电天气常对电气、电子系统造成灾害.以威海市驾驶员电子桩考场遭受雷击事故为例,对电子桩的结构、线路的设置方式、雷电防护的措施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在雷击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结合规范和考场特点,设计了该考场的防雷方案,重点探讨了直击雷防护和感应雷防护的设计,对考场内信号线路系统、办公楼内监控系统、控制室接地系统进行了合理的设计,从而对电气系统防雷工程设计进行了探讨,为电气系统防雷工程设计提供一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8.
地球北极和南极部分地区正在经历着以变暖和冰冻圈退缩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不仅深刻影响着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而且具有半球乃至全球效应。IPCC在2019年9月发布的《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第三章对极地系统变化及其影响与适应做了系统评估,主要呈现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之后极地冰冻圈、海洋、生态和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的最新科学认知,探讨了降低脆弱性和风险、增强适应性和恢复力的路径。文中对SROCC第三章进行扼要解读,主要内容包括:(1)极地海洋、海冰、积雪/冻土/淡水冰、冰盖与冰川等极地系统要素过去和未来变化及其影响以及极地与中低纬度天气气候之间的关联;(2)人类响应极地系统变化的策略和不足以及应对未来变化的不确定性;(3)当前加强极地恢复力建设的主要行动及其实施进展。  相似文献   
999.
文中通过长时间中国雪深序列数据集、ERA-5的反照率数据,以及CESM-CAM5的辐射数据,分析了1988—2016年中国积雪的辐射强迫,并通过DICE/RICE模型计算其大气碳当量,进而对中国年均积雪气候调节服务价值进行了核算,同时分析其时空变化,由此得到功能分区。结果表明,中国积雪对于全球的辐射强迫贡献等价于-0.22 (±0.01) W/m2,相当于减少大气碳当量17 (±1) Gt C带来的降温效应,从能源转变的替代成本角度出发,其气候调节服务价值可达到3.9 (±2.1)万亿元。同时发现,由于积雪减少趋势引起的中国积雪气候调节服务衰减,相当于碳当量以0.67亿t/a的速率减少,这相当于每年气候调节服务衰减造成的替代成本达到150 (±12)亿元,在29年间累积损失可达4100 (±328)亿元。最后基于评估结果对中国积雪气候调节服务功能进行了分区讨论。  相似文献   
1000.
刘晓尘  效存德 《冰川冻土》2011,33(3):488-496
青藏高原冰川和冰湖是气候变化敏感的指示器.基于1974年的地形图及其生成的DEM数据、1990年和2000年的TM影像、2005年和2010年的ETM+影像、以及2010年和2009年的GPS实测数据,应用3S技术分析了1974—2010年37a来雅鲁藏布江源头杰玛央宗冰川和冰湖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冰川面积减小了5.02%(21.78km2减小至20.67km2)、冰川末端退缩了768m(速度为21m.a-1);冰湖面积增加了63.7%(0.70km2增加至1.14km2),冰湖体积扩大约9.8×106 m3.普兰县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表明,近37a来气温呈快速上升趋势,而降雨量明显减少,气候暖干化是杰玛央宗冰川和冰湖变化的主要原因.若该区气候的暖干趋势进一步加剧,必然导致杰玛央宗冰川退缩进一步加剧,冰湖溃决的可能性将会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