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钼的地球化学性质与成矿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钼在硅酸盐地球中的丰度很低,作为中度不相容元素,简单的岩浆形成、演化过程很难使之从地壳丰度直接富集到工业品位。我们研究结果显示钼的成矿主要通过两阶段富集过程来实现:一是与风化、沉积有关的表生过程;二是与板块俯冲或深埋熔融有关的岩浆过程。钼是变价元素,在寒武纪大气氧再次升高以后,钼在地表化学风化过程中容易被氧化为水溶性的Mo O42-,进入地表径流和海洋湖泊中,并且在还原条件下进入富含有机质的黑色页岩等沉积物(岩)中。富钼沉积物(岩)在随板块俯冲到地幔或深埋等条件下可以因升温变质,进而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富钼的原始岩浆,在俯冲条件下往往形成斑岩铜(金)钼矿床,氧逸度低于斑岩铜矿,而斑岩钼矿的氧逸度更低。具有高化学风化速率、大的流域面积的封闭、半封闭型水域和河口地区是表生过程中钼富集的最佳区域,是大型钼矿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52.
西藏扎格拉金矿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简称丁青结合带)南侧的班戈—腾冲岩浆弧带,矿体严格受侏罗统希湖群浅变质复理石岩系中断裂破碎带控制,金矿化围岩蚀变包括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粘土化、绿泥石化等。地球化学有Au、As、Sb、W、Mo、Cu元素组合的异常,对金矿勘探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全面详细总结了扎格拉金矿成矿地质特征,结合野外地质调查认为扎格拉金矿成因属于变质-热液型金矿床类,工业类型为少硫化物金矿石,同时提出本地区该类型金矿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3.
城市地形图数据一体化建库与联动更新的数学原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先分析目前城市基础测绘部门地形图生产和建库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比较城市地形图数据和GIS数据的异同,提出造成地形图数据和GIS数据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是空间关系冲突;然后,具体分析二者属性信息不同点和图形信息不同的四个方面.求出GIS数据和地形图数据的全集及其分解,并对GIS数据集和地形图数据集进行基础分解,得到地形图和...  相似文献   
54.
城市政府与土地储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城市范围内大量的存量土地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行政手段划拨给使用者的。从这个角度讲,“城市土地使用还远没有纳入商品经济的轨道,更谈不上利用市场机制在土地使用者之间调剂余缺”[1]。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就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5.
<正>稀土(Rare earth elements)在现代科技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我国稀土储量占世界第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北部的白云鄂博矿床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其稀土氧化物储量为4800万吨,于1927年被丁道衡教授发现。至今,国内外地质学家对该矿床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其成因长期仍存在很大争议,制约了相关矿床的找矿工作。争论的焦点是该矿床同时具有火成碳酸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典型的沉积特征,并有明显的交代作用的特点。作者在白云鄂博矿床开展了长期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标本  相似文献   
56.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丹参-石菖蒲-丁公藤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SP筛选出丹参、石菖蒲、丁公藤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找出疾病靶点,并在UniProt数据库中将靶点基因名称标准化。通过韦恩图的绘制寻找出药物-疾病的潜在靶点基因,运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选出关键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与Pymol将关键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获得丹参-石菖蒲-丁公藤的70种有效活性成分,1071个潜在靶点。共得到GO功能富集条目376个,其中生物过程234个、细胞组分68个、分子功能74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得到通路93条。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疾病关键靶点均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丹参-石菖蒲-丁公藤的多种有效成分通过不同的通路发挥其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57.
张红  邓雯  王艺 《世界地理研究》2022,31(4):786-799
印度已成为全球十大经济体之一,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作为世界耕地大国和农业大国,印度的土地利用格局演化对全球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收集了印度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转移图谱等方法刻画了印度土地利用的规模、组成、形态、格局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印度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占比最高,2020年占总面积的62.91%。斑块形态较复杂,其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为1.37。耕地总面积保持相对稳定,与其他用地类型的转入转出整体保持平衡,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比率近年来快速增加,2010—2020年建设用地成为耕地主转出类型,反映了快速城市化与人口增长的影响。②林地为印度第二大用地类型,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林地面积持续而缓慢地减少,2000—2010年主要退化为未利用地(转出比率19.73%),2010—2020年主要与草地相互转换(转入转出比率分别为17.94%、18.17%)。③印度草地分布破碎离散,因转入大于转出,总面积持续小幅度增加,2000—2010年、2010—2020年草地新增面积分别占所有用地新增面积的28.31%、28.64%,新增用地多由林地转入(分别为18.91%、18.17%)。④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首都新德里及印度东部的西孟加拉邦和阿萨姆邦,斑块相对规则。近年来,印度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2010—2020动态度达2.51%,主要由耕地转入。⑤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发现极端温度、高程、人口、GDP与政策是印度耕地与建设用地演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58.
目的和意义:依托医院PACS安装和实施的契机,充分利用医院的病例特点和中医诊疗优势,通过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要求对医学影像和信息进行计算机智能化处理后,达到摒弃影像诊断传统的肉眼观察和主观判断的目的。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影像的像素点进行分析、计算和处理,以得到相关的完整数据,为医学影像诊断提供更客观的信息的同时建立相关不同疾病分类的教学模块,填补国内在中医药大学医学影像学教学和科研计算机评价体系方面的空白,为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了更可靠的工具。  相似文献   
59.
张红 《地理教学》2013,(4):29-32
"5-E"教学模式是探究性教学模式之一,它由参与、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五个环节构成,旨在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力、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地理校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可以通过"5-E"教学模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60.
赵洋  赵怀勇  张红菊  柴强 《中国沙漠》2016,36(3):681-687
针对间作种植模式下密植潜力薄弱、水资源不足、生产实践中难以同步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问题,在河西荒漠绿洲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4个(5.25、6.00、6.75、7.50万株·hm-2)玉米密度水平下玉米间作豌豆群体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期为构建禾豆间作在密植条件下的高效节水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间作豌豆的土地当量比(LER)平均达到1.16,且LER随玉米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单位面积间作玉米的产量平均达到了相应单作的74.87%;随玉米密度的增大,作物产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高密度(6.75、7.50万株·hm-2)处理中。间作0~12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平均低于单作玉米1.60%,但平均高于单作豌豆6.70%;两年内单作玉米和间作0~12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均在高密度(7.50万株·hm-2)处理时最大。由于土壤贮水量、降雨量、灌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间作较单作增加了耗水量(ET),上述间作的ET比单作高19.23%~23.66%。与单作WUE加权平均相比较,间作的WUE分别高于单作11.08%、13.32%、18.86%和28.06%;不同玉米密度处理中,密度3(6.75万株·hm-2)的WUE表现出了优势。因此,在河西荒漠绿洲区,同步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是间作和密植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