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25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86篇
地质学   241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51.
张磊 《青海气象》2009,(3):49-51
通过对气象节目播音主持的总结分析,通过精确定位气象播音主持的角色、注重节目播报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理念,从七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做好气象节目主持人,最终获得气象节目受众的认可,从而使气象节目更好地服务电视观众。  相似文献   
152.
利用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Chemistry(WRF/Chem)空气质量模式模拟研究了山东地区2014年2月21~26日期间的中度细颗粒物(PM2.5)污染过程,并从模拟结果评估、分布及演变特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PM2.5的模拟特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山东PM2.5积聚期间多为弱的偏南风控制,消散阶段受西北风控制,当北京—天津—河北(京津冀)一带同时存在更为严重的PM2.5污染时,西北冷空气的平流输送使得山东部分地区的PM2.5浓度在完全削弱前又出现了一个高峰值。污染期间山东全省平均PM2.5的模拟浓度为125μg m~(-3),伴随着地面3.0 m/s的低风速、370 m低边界层高度和70%左右的相对湿度,其中PM2.5的模拟值受边界层高度的影响最大。整个污染期间全省平均PM2.5模拟值高于监测值10%左右,但是对于局部站点300μg m~(-3)及以上的观测峰值,模式模拟结果明显偏低。模拟效果的评估结果是:山东南部最好、然后是山东半岛,山东中部、西北部地区较差。  相似文献   
153.
陈家富  韩宝福  张磊 《岩石学报》2010,26(8):2317-2335
西准噶尔北部发育构造环境截然不同的晚古生代两期侵入岩体,它们的空间分布与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早石炭世侵入岩包括辉石闪长岩、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仅分布于晚古生代扎尔玛-萨吾尔岩浆弧内,可能与额尔齐斯-斋桑洋的南向俯冲有关。它们的A/CNK和A/NK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86~1.03和1.24~1.86,属于偏铝质-弱过铝质岩石。Al2O3、CaO、Na2O含量较高,Na2O/K2O比值普遍大于1.2;LREE、HREE分馏明显,(La/Lu)N=4.50~26.03,无明显的Eu异常;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Pb和Sr,亏损Nb、Ta、P和Ti,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早石炭世侵入岩的Sr同位素初始比值(ISr)为0.70408~0.70912,εNd(t)值为+6.09~+7.25,单阶段Nd模式年龄(tDM1)为527~593Ma。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早石炭世岩体(不包括阿布都拉二长花岗岩)可能是受交代的亏损地幔部分熔融并发生岩浆混合之后再经过结晶分异形成的,而阿布都拉二长花岗岩可能来源于洋壳的部分熔融。晚石炭世-中二叠世侵入岩以钾长花岗岩为主,遍布西准噶尔北部及相邻的各个构造单元,是后碰撞岩浆活动的产物。它们的A/CNK和A/NK比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92~0.99和1.03~1.27,属于偏铝质岩石。Al2O3、MgO、CaO的含量很低,全碱含量很高(8.6%~9.7%),Na2O/K2O比值为0.9~1.1;REE总量很高(平均值为196×10-6),LREE、HREE分镏程度较弱,(La/Lu)N=3.32~5.36,Eu负异常明显;强烈亏损Ba、Sr、P、Ti,中度亏损Nb和Ta,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εNd(t)值为+5.26~+7.26,单阶段Nd模式年龄(tDM1)为502~655Ma。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晚石炭世-中二叠世A型花岗岩体可能是由被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熔融生成的玄武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可能发生岩浆混合)发生高度结晶分异之后的产物,是后碰撞环境下的板片断离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4.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土方量计算的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方量计算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土地平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程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预算及投资。本文通过建立理想模型,对土方量的计算精度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以国家投资重点项目——山西省隰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进行示范研究,通过分析对提高土方量计算精度提出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5.
随着我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全面展开,针对上轮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也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求吸取前车之鉴,对新一轮规划有所裨益.这其中就有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保障措施的深刻反省.  相似文献   
156.
GIS技术在果树适宜种植区域选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永泰县枇杷果树适宜种植区域选择为例,通过对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地形分析,提取坡度、坡向、坡位信息,以及计算出避冻因子,采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叠置分析,筛选出适宜种植枇杷的生态区域,研究GIS在果树种植中的应用,指导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57.
李晓蓉  张波  张进江  陈思雨  张磊 《地质学报》2022,96(4):1143-1162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亚东地区位于藏南拆离系与南北向裂谷交汇处,是研究青藏高原南北向伸展和东西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的关键地区,该地区新生代构造变形与冷却剥蚀过程对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深部- 浅部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亚东地区开展两个剖面的磷灰石和锆石(U- Th)/He低温热年代学以及QTQt热史模拟分析,结果显示亚东地区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剖面的10个磷灰石(U- Th)/He年龄分布范围为11.23~4.87 Ma,亚东- 谷露裂谷剖面的锆石和磷灰石(U- Th)/He年龄分别介于9.02~6.48 Ma和8.63~6.13 Ma。综合区域热年代学资料提出亚东地区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自中新世以来经历了两期快速冷却事件:第一期为中新世中期(16~11 Ma),由藏南拆离系(哲古拉拆离断层)伸展拆离作用控制的快速冷却,11 Ma前后冷却速率的明显转折变化指示了剥蚀驱动机制的转变,高原伸展体制开始向东西向伸展转换;第二期为中新世晚期到上新世(10~5 Ma),期间存在由于亚东- 谷露裂谷伸展活动而导致的构造剥露,产生了9~6 Ma极快速冷却,平均冷却速率为290 ℃/Ma,约束了亚东- 谷露裂谷的启动时间为10 Ma左右。沿亚东藏南拆离系向南剖面上,磷灰石(U- Th)/He年龄数据总体呈现“老—新—老”的变化趋势,暗示了经历过部分熔融的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通过中下地壳渠道流侧向挤出。综合已有的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结晶、冷却年代数据,提出大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剥蚀冷却过程呈现多阶段和不等速特征,即存在25~11 Ma、10~5 Ma以及约3 Ma以来三个主要快速冷却阶段,受控于区域构造活动或者气候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158.
通过测定汞在吉林省双阳泥炭和黑龙江省洪河农场泥炭吸附等温线,利用热力学函数关系计算汞在两种泥炭等量吸附焓、吸附自由能和吸附熵,结果表明汞在泥炭中的吸附是配位离子吸附,且反应极易发生,由于泥炭残体组成和性质的差异,汞在两种泥炭中的吸附性能也有一定区别。最后讨论了泥炭吸附汞的热力学基本原理及由此所产生的汞对沼泽湿地环境和生物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9.
利用阿克苏地区1996~2003年的冰雹落区覆盖面积达667hm2以上的个例的雷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强冰雹天气背景下的天气系统类型、冰雹路径,并提出相应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60.
对南沙海域表层水中溶解态(<0.45 mm)和颗粒态(>0.45 mm)210Po和210Pb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南沙海域表层水中溶解态和颗粒态210Po平均比活度分别为0.61 Bq/m3(n = 24)和0.43 Bq/m3 (n = 23). 溶解态和颗粒态210Pb 平均比活度分别为1.66 Bq/m3 (n = 24)和0.23 Bq/m3(n = 23). 颗粒态210Pb比活度约占总210Pb比活度的12%, 与开阔大洋相应值吻合; 而颗粒态210Po占总210Po的比例约40%, 明显高于开阔大洋和富营养海域. 根据稳态不可逆模型得到总210Po和210Pb的停留时间分别为0.82 和1.16 a. 清除过程中210Po和210Pb的平均分馏因子由清除速率常数法和固-液分配系数法计算分别为5.42和6.69, 揭示了210Po和210Pb从溶解相清除至颗粒相的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分馏. 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了南沙海域210Po和210Pb的分馏主要由微生物控制, 与富营养海域的分馏机制不同: 在富营养海域, 浮游植物颗粒和粪粒充当210Po和210Pb清除和迁出过程的主要载体, 210Po和210Pb的分馏主要发生于浮游植物颗粒和粪粒对两核素的清除过程; 在寡营养南沙海域, 由于浮游植物颗粒和粪粒的相对贫乏, 使微生物对210Po的清除作用相对突出, 并在此过程中使210Po和210Pb产生明显的分馏效应. 这与寡营养的马尾藻海的研究结果极为相似, 进一步证实寡营养海域和富营养海域210Po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循环路径的差异. 这表明210Po可能是研究与微生物有关的海洋学过程, 尤其是研究硫族元素(S, Se, Te和Po)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有用示踪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