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233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表面能量和物质平衡模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采用HOCK的分布式能量物质平衡模型对老虎沟12号冰川消融期的物质平衡进行了模拟,时间步长为1 h,空间分辨率为30 m. 模型结果利用物质平衡观测数据和气象站观测数据验证,模型模拟时期为2012年6月1日-9月30日. 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地形因子对太阳辐射影响相当显著;散射辐射在总辐射中的比例较大为39%,模拟期冰川表面物质平衡为-506 mm w.e.. 在模拟期整个冰川平均上净辐射占能量收入的84%,感热通量占有16%;消融耗热则是能量的主要支出占有62%,潜热通量占有能量支出的38%.  相似文献   
152.
铜钵庙组是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早白垩世发生初始裂陷的记录。铜钵庙组沉积早期,受强烈起伏的基底地貌和同生正断层活动的双重控制,塔南凹陷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铜钵庙组沉积晚期,断裂活动趋于平息,研究区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相。笔者系统总结了塔南凹陷铜钵庙组的扇三角洲相和湖相沉积特征,分析了沉积相带的平面展布特征。铜钵庙组沉积时期塔南凹陷出现雏形,沉积中心多且相对孤立,至南屯组沉积时期因同生正断层的进一步活动而连接成北东向条带状延伸的沉降带,盆地向西扩大。  相似文献   
153.
青海赛什塘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赛什塘铜矿区大量实际资料的分析,确定了含矿斑岩体及外围岩脉群的存在,含矿斑岩岩性为钙碱性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与埃达克质岩共生,岩石ISr值为0.7060~0.7086,与东昆仑地区晚三叠世的基性岩和包体ISr值接近,143Nd/144Nd比值(0.512226~0.512350)与玄武质下地壳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岩石的同位素相应比值接近。与产生于富集地幔Ⅱ的幔源岩浆有亲缘关系,其成矿背景与东昆仑晚三叠世底侵的岩浆作用有关。浅成相的含矿中酸性小岩株与超浅成相的脉岩群、潜火山岩高位同居。大致以含矿斑岩体为中心发育典型斑岩矿化蚀变。成矿具有多期次及以含矿斑岩体为主的多种赋矿形式(矽卡岩、岩脉、岩枝及角砾岩),受工作程度限制目前发现的斑岩型矿体尽管很少,但厚大的斑岩体状矿化乃是不可忽视的斑岩型矿床的重要特征。斑岩型与矽卡岩型、热液型矿化紧密共生,具有斑岩成矿系列的特征。通过与国内外斑岩铜矿床的对比研究,认为赛什塘铜矿床成因为斑岩型叠加的复合矿床。  相似文献   
154.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位于西藏南部,在空间上受平行于主碰撞造山带的东西向逆冲断裂和横跨拉萨地体的正断层系的控制,具有"东西成带、南北成串"的分布特征。众多年代学测试数据显示,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斑岩成矿作用具有多期次性的特征,斑岩型矿床主要集中在中侏罗世(~174 Ma)、始新世(48~51Ma)和中新世(12~23 Ma)等三个矿化集中期,除了已发现的这3个矿化集中期外是否还存在其他时代的斑岩型成矿作用是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155.
胶东地区沉积-岩浆-构造-成矿事件序列的时空演化,是在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作用的影响,而造成的挤压-伸展构造交互转换环境中形成的,金成矿作用发生在挤压与伸展转换过程中的伸展阶段。这一挤压-伸展联合作用过程表现在:①构造方面,表现为四期六阶段不同力学性质和方向的挤压-伸展特征:第一期近S-N向挤压及NW-SE向挤压,第二期NE-SW向挤压与NE-SW向引张,第三期NW向引张,第四期近E-W向挤压与近S-N向引张。②地层方面,在胶东各断陷盆地内发育的莱阳群、青山群和王氏群,以区域不整合、沉积间断和正常地层单元交互出现展现出挤压-伸展的过程。③侵入岩方面,分为三个侵入岩浆构造幕和四次岩浆侵入事件:第一幕(早期)为晚侏罗世玲珑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组合, SHRIMP锆石U-Pb年龄值集中在160~150 Ma,是区域构造挤压导致地壳增厚引起地壳重熔的产物,其后的伸展引张形成了各种密集分布的脉岩群;第二幕(中期)是早白垩世早期郭家岭花岗闪长岩组合,SHRIMP锆石U-Pb年龄集中在130~126Ma,之后的沉积岩建造组合代表构造应力体制由挤压为主向伸展为主转换;第三幕(晚期)包括两次岩浆侵入事件,一是伟德山花岗岩组合,指示了挤压向伸展转换环境,二是崂山A型晶洞过碱性正长花岗岩组合,形成于典型的后造山伸展构造环境。④火山岩方面,分为三个喷发亚旋回和七个喷发期,各亚旋回间均具有较长的时间间隔,代表了区域性挤压环境;各期次之间虽有短暂喷发间隔,但总体表现为伸展环境,火山喷发事件显示了挤压-伸展不同构造环境的交替发生。⑤岩石学方面,玲珑花岗岩中的片理、片麻理构造和郭家岭花岗闪长岩中的钾长石旋转眼球体、σ构造、S-C组构、压力影构造等,代表了挤压剪切的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岩石特征;而崂山晶洞碱性正长岩组合,则反映了典型的伸展构造环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胶东地区地层沉积、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建造、构造活动及成矿作用过程所表现出的挤压-伸展相互转换过程,构筑了手风琴式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方式,这是胶东地区形成大型、超大型金矿的动力学条件。根据胶东金矿的产出环境和有关年代学资料,将金矿成矿划分为早期成矿事件、主成矿期和晚期叠加成矿事件。  相似文献   
156.
错那洞穹隆是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中发现的新成员,穹隆由核-幔-边3部分组成。核部由寒武纪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幔部由早古生代云母片岩和矽卡岩化大理岩组成,边部由变质沉积岩组成。在穹隆核部侵入有大量淡色花岗岩和伟晶岩脉。通过系统的地表工程控制,在穹隆幔部中新发现了环穹隆展布、层位稳定的矽卡岩带和厚大的铍铷稀有金属工业矿体。通过对错那洞穹隆东部矿带典型矿区的解剖,初步把矿床的类型定为热液型稀有金属矿床,在碳酸盐赋矿层位中形成富铍、铷、钨、锡的矽卡岩型矿床。铍铷稀有金属矿具超大型的资源潜力,钨锡也达大型规模。错那洞铍铷稀有金属矿主要的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此外,还有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锡石硫化物型锡多金属矿。文章研究矿体特征和总结矿床类型,提出了下一步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57.
西藏措勤县鲁尔玛铜(金)矿床为冈底斯成矿带西段新发现的斑岩型矿床,位于中拉萨微陆块的西部,矿体主要呈脉状和不规则状产于含矿斑岩顶部和接触带,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213 Ma)。文章通过研究主成矿阶段硫化物的S-Pb同位素组成特征,并与晚三叠世含矿斑岩体Pb同位素组成进行对比,发现共生硫化物δ34SV-CDT值变化范围较窄(δ34SV-CDT=-2.38‰~1.75‰,极差为4.13‰,均值为-0.64‰),具有深源硫(地幔或下地壳)的特征;共生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和毒砂等)Pb同位素(n(206Pb)/n(204Pb)、n(207Pb)/n(204Pb)、n(208Pb)/n(204Pb)分别为18.450~18.903、15.602~15.669、38.637~39.424)和晚三叠世含矿斑岩的Pb同位素(n(206Pb)/n(204Pb)、n(207Pb)/n(204Pb)、n(208Pb)/n(204Pb)分别为18.845~19.560、15.634~15.689、39.273~40.211)具有一致的线性演化曲线,显示出壳幔混合的特征,暗示鲁尔玛铜(金)矿的铅来自于晚三叠世的岩浆活动。研究认为,鲁尔玛铜(金)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新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的环境,成矿物质应源于新生地壳熔融形成的中酸性岩浆。  相似文献   
158.
藏南错那洞穹隆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东部,淡色花岗岩是其核部组成部分之一。对其中的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和含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显示其结晶年龄分别为(20.6±0.3) Ma和(16.7±0.2) Ma,属于喜马拉雅中新世淡色花岗岩。错那洞含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和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均具有富硅(w(SiO2)为71.6%~74.6%)、富铝(w(Al2O3)为14.5%~16.1%)、富钾(w(K2O)为4%~4.7%)及高铝饱和指数(A/CNK=1.16~1.22)的特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强过铝质花岗岩,并且两类花岗岩都富集Rb、U、K、Pb,相对亏损Nb、Ta、Zr、Ti。但含石榴子石淡色花岗岩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Eu/Eu*=0.29~0.46),而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Eu的负异常相对较弱(Eu/Eu*=0.58~0.80)。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的Rb/Sr值为2.4~3.5,Ba含量为(200~253)×10-6,TiO2含量相对较低,表明错那洞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是在无水条件下由变泥质岩中的白云母脱水熔融而形成,并且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的产生可能与藏南拆离系(STDS)启动造成的构造减压有关。含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的K/Rb、Zr/Hf、Nb/Ta、Y/Ho值呈现出非球粒陨石异常,稀土四分组效应和异常高的Rb/Sr值(18.6~22.2)表明错那洞含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是经过岩浆高度演化而形成的。高度演化的岩浆有利于W、Sn、Be等稀有金属成矿。错那洞含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与错那洞穹隆的W-Sn-Be矿具有相邻的空间位置,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成因联系;而错那洞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与扎西康Pb-Zn矿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具有一致性,两者之间很可能也存在一定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59.
错那洞片麻岩穹隆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南侧,靠近藏南拆离系,是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中最新发现的新成员。本文在详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首次全面介绍了错那洞片麻岩穹隆的结构组成,同时进行了片麻岩的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错那洞片麻岩穹隆由核-幔-边三部分组成,核部由花岗片麻岩及淡色花岗岩组成,并可见大量伟晶岩脉穿插;幔部为一套强变质变形的二云母片岩,从内至外具有夕线石+石榴石→蓝晶石+石榴石→十字石+石榴石→石榴石+十字石+堇青石→堇青石+石榴石的变质分带特征;边部主要为浅变质沉积岩系,可见较多因穹隆隆升而形成的A型褶皱。花岗片麻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99.7±3.4)Ma(MSWD=0.025),与NHGD其它穹隆核部片麻岩时代基本一致,均为泛非—早古生代造山活动的产物。在本次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在错那洞片麻岩穹隆中发现了矽卡岩型钨锡铍工业矿体以及铜金矿化体,同时在伟晶岩中还存在着大量的绿柱石等宝石矿产,这样的成矿作用与矿化组合在NHGD中尚属首次发现,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控矿新命题。  相似文献   
160.
单县铁矿是近年来在鲁西南地区查明的典型铁矿床之一;该铁矿位于巨厚覆盖层下,其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矿床特征和矿体特征等方面均已查明,但成矿时代一直没有精确的定年数据支持。该次研究工作对单县含铁建造中的黑云变粒岩进行锆石SHRIMP U-Pb测年,测年结果显示该含铁建造形成于(2 503±6)Ma、(2 512±6)Ma,属新太古代晚期。通过与鲁西地区相关铁矿地质特征对比研究认为,单县铁矿与苍峄铁矿带、东平-汶上铁矿带的含矿建造相同,其赋矿地层为新太古代泰山岩群山草峪组,均属"苍峄式"沉积变质型铁矿。由于该山草峪组含矿建造在鲁西隆起区内广泛分布,通过对区内地质特征和物探异常的对比进行选区研究,利用单县地区铁矿的勘查经验并选取有效的勘查技术手段,有望在周邻地区的巨厚覆盖层下发现新的铁矿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