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1篇
  免费   289篇
  国内免费   301篇
测绘学   198篇
大气科学   183篇
地球物理   433篇
地质学   812篇
海洋学   197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58篇
自然地理   18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4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以印度尼西亚引进大珠母贝亲本繁育的子代F1群体进行植核育珠,育珠贝数量8086只,在海区休养20d后,统计育珠母贝的成活率与留核率,比较3月与4月植核手术育珠贝的育珠性状差异。结果表明:休养期结束后,育珠贝的成活率与留核率分别为97.57%和90.69%;育珠期3个月时(6月17日)育珠贝的成活率为81.22%;4月植核育珠母贝的留核率与成活率明显高于在3月的植核育珠母贝,但两者之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92.
高地应力破碎软岩巷道底臌特性及综合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泉声  肖虎  卢兴利  崔文泰 《岩土力学》2012,33(6):1703-1710
高地应力破碎软岩巷道底臌问题,由于其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是煤矿开采的技术难题之一。通过总结分析高地应力破碎软岩巷道底臌的变形破坏特性,研究了底臌治理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底板围岩呈现出挤压剪切流变特性,在支护对策上应将支护体系视为完整体系,在加强修复固结、应力转移和扩大承载圈的同时强调调动帮、顶部的间接控制作用。提出了以底板超挖、高强度预应力锚索、深孔注浆、底脚、拱角锚杆和回填为技术支撑的综合治理对策,通过FLAC3D建立的三维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在综合治理对策下围岩位移场及塑性区的变化,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将综合治理对策应用到淮南潘二煤矿东二采区主要大巷,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993.
山区桥梁的抗震概念设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山区桥梁因为地形和施工条件等的限制,给设计带来很大的问题,使得结构不规则,影响了桥梁的抗震能力。且由于山地震动效应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该类桥梁的抗震计算往往不能很好地反映真实的地震反应。概念设计通过长期积累的实际设计经验和理论研究的成果,从总体上把握设计的原则,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本文针对山区桥梁的特点,对山区桥梁的抗震概念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4.
2003年大姚Ms 6.2、Ms 6.1地震序列环境剪应力τ0值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Brune中小地震圆盘形破裂位错模式为基础,用地面运动峰值参数(r.u)直接求出震源处环境应力τ0值。结果表明:大姚地震序列是一次中等强度应力序列;Ms6.2序列平均τ0值为3.3MPa,存在大于15MPa的高应力地震,而Ms6.1序列平均τ0值为2.8MPa,无大于15MPa的高应力地震,Ms6.2地震序列整体应力水平要高于Ms6.1序列;在Ms6.2序列中,τ0值随时间不衰减,而Ms6.1地震序列τ0值衰减较快;τ0值存在随震级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5.
海洋中尺度涡旋源汇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助卫星高度计数据,对中尺度涡进行识别和追踪;以16年内中尺度涡个数上的生消为判据,发现中尺度涡在除赤道外的全球大洋中生消频繁,但在海盆内区并没有明显的生成占优区或消亡占优区;而在中纬度近岸的狭窄东边界内中尺度涡生成居多,在另一侧近岸的狭窄西边界中尺度涡消亡居多。同时,我们以一阶斜压模态所对应的特征深度作为两层结构的内界面深度,并假定涡动能平均分配于正压模态和一阶斜压模态,计算得到了包含涡动能和涡有效重力位能的中尺度涡能量年平均净生成率和净耗散率,发现虽然海盆西边界是涡场能量耗散大于能量生成的区域,但强耗散过程实际上在海盆西侧内区的强流及其回流区均有发生。另外,中尺度涡生消个数差值的分布与中尺度涡能量净生成率和净耗散率的分布表明,虽然海盆东边界近岸区域内中尺度涡的生成居多,但该区域中尺度涡的能量偏弱,因此该区并非涡场能量的主要源区。  相似文献   
996.
地理信息系统本质上是一种计算机信息系统,因此地理信息工程本科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设置合理与否、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学科建设水平.信息工程大学地理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在多年的理论积累和实践教学基础上,针对专业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紧扣专业、强化基础、兴趣牵...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壁冠状动脉(MCA)于舒张中、晚期的显示规律,并分析壁冠状动脉于舒张中、晚期的狭窄程度与载心肌桥厚度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等的相关关系。方法:对754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 CT 成像,在独立工作站上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包括 CPR),观察冠状动脉与心肌的空间关系,确认完全性心肌桥。按照 MB 近、远端血管形态可分为两组:平滑弧形组和迂曲成角组。并按 MB 的厚度是否大于2 mm 进行分组,在重组成像中测量壁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并进行两组间 t 检验。按 MCA 近端有无斑块形成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对 MCA狭窄程度分别作两组间独立样本 t 检验。对斑块组和非斑块组成角迂曲的发生概率作χ2检验。分析81 MCA 患者静态心电图、心绞痛以及迂曲成角发生率与心肌桥厚度以及 MCA 近端有无斑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总计754例受检者中发现完全性心肌桥81例。心肌桥较厚(>2 mm)时,舒张期 MCA 狭窄程度较走行正常者严重,两组间 t 检验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斑块组舒张期 MCA 狭窄程度较无斑块组重,两组间 t 检验结果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斑块组和非斑块组成角迂曲的发生概率作四格表χ2检验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5)。对81例受检者分析其静态心电图,迂曲成角组静态心电图 ST-T 段改变以及心绞痛发生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 <0.05)。结论:心肌桥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相关。舒张期 MCA 狭窄程度与 MB 厚度以及近端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有关,>2 mm 组舒张期狭窄程度大于≤2 mm 组,近端有斑块组舒张期狭窄程度大于无斑块组。MCA 近端有斑块时,动脉粥样硬化更易发生成角迂曲,且迂曲成角组受检者静态心电图 ST-T 段改变以及心绞痛发生率均高于平滑弧形组。  相似文献   
998.
华东高温期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地面气象站点资料,对1951—2005年华东高温日数较多(少)月和高温过程各阶段的500 hPa位势高度、850 hPa温度和相对湿度及700 hPa垂直速度的环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温日数较多月,副高西伸,850 hPa温度较高而相对湿度较低,华东中南部下沉气流明显,华东多为位势高度、温度和垂直速度正距平及相对湿度负距平;而在高温日数较少月,副高东退,850 hPa温度较低而相对湿度较高,整个华东为上升气流,并为位势高度、温度和垂直速度负距平及相对湿度正距平。与高温前期和衰退期相比,高温盛期副高北抬西进,华东850 hPa温度较高而相对湿度较低,华东南部下沉气流强盛,各要素距平值增加,多数要素距平中心移向华东或其周边。高温间断期则比盛期各要素距平减弱。大气环流要素场及其距平场的变动可以作为预报华东7—8月高温日数多寡和高温进程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9.
通过构建煤层冲刷带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计算,利用正演模拟数据研究煤层冲刷规律.应用地震属性技术,谱分解/地震相分析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获取多种地震岩性信息.利用这些信息,结合钻孔资料和矿井地质资料,对煤层冲刷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与传统解释方法相比,地震岩性信息综合解释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圈定煤层冲刷范围.  相似文献   
1000.
朱楠  崔自治 《岩土力学》2014,35(Z2):267-271
以桩的长径比l/d、桩间距与桩径之比s/d、注浆加固体厚度h为因素,以单桩极限承载力Qu与某一荷载下的桩顶沉降Sp为评价指标,设计L9(34)正交试验方案,采用有限元法进行了桩端后注浆对单桩承载性状的作用效应研究,得出各因素作用效应的重要性次序和作用规律。研究表明,无论对桩基承载力还是对桩基沉降,桩间距与桩径之比都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s/d较大时采用桩端后注浆来提高桩基承载力,减小桩基沉降,效果更显著;桩端后注浆使桩的端阻增大,承载性状改变,由摩擦桩逐渐过度为端承摩擦桩、摩擦端承桩或端承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