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三峡坝区一次强风暴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宜昌WSR-98D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1年7月23日发生在三峡坝区的10级强对流风暴雷达回波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对流单体随环境风场发生东北移动且右向传播;风暴发生前20分钟,多普勒天气雷达速度图上有气旋性切变;风暴发生时回波顶出现坍塌。  相似文献   
22.
金沙江流域面雨量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ICAPS系统提供的金沙江流域内64个气象站2005~2008年逐日08~08时降水资料,由各台站日降水量的算术平均计算出流域逐日面雨量,从而分析金沙江流域面雨量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金沙江流域年平均降水总量为807mm,较嘉陵江、乌江流域偏小15%左右;较三峡区间偏小23%;雨季(5~10月)降水量为720mm,占全年的90%;旱季(11月~次年4月)降水量为86.9mm,占全年的10%;比较金沙江流域和三峡区间逐日降水的年分布曲线发现,金沙江流域夏季风推进迅速而撤退缓慢,三峡区间夏季风推进缓慢而撤退迅速;青藏高压南部的东北气流、南亚西南气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部东南气流的辐合线是金沙江流域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23.
山西省夏季年际气候异常研究1.山西省一致多雨或少雨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智才  宋燕  朱临洪  张世英 《气象》2008,34(1):86-93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山西64个测站的月降水量等资料,采用EOF分解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1960-2003年山西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异常以及时空特征.利用EOF方法分析山西夏季降水,第一类雨型是山西省夏季一致多雨型,并给出此类异常雨型的时空分布和相应的典型年份.山西省夏季降水趋势分析表明,自1960年以来山西省夏季降水趋于减少.从500hPa位势高度场、纬向风、850hPa风场、700hPa水汽场、海温场等物理量场分析表明,山西夏季一致多雨年对应偏强的东亚夏季风,一般出现在La Nina事件(冷水事件)发生的当年和El Nino事件(暖水事件)发生的来年,中高纬度地区易出现纬向排列的 - -环流异常纬向分布型,大陆地区为一个异常槽和两个异常脊,乌拉尔山以东地区和鄂霍次克海是异常高压脊,而贝加尔湖地区是一个异常低压槽.山西省夏季一致少雨年对应偏弱的东亚夏季风,一般出现在El Nino事件(暖水事件)发生的当年和La Nina事件(冷水事件)发生的来年,与一致多雨年相反,中高纬度地区通常呈现纬向排列的- - 环流异常纬向分布型,大陆地区出现两个异常槽和一个异常脊.山西省夏季第一类雨型的发生与中高纬度地区纬向排列的环流异常分布和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有关系.  相似文献   
24.
利用1961~1998年青藏高原123个气象台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近40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青藏高原经历了一次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显著增加的气候突变。以突变点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即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青藏高原为相对暖干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青藏高原进入相对暖湿时期。由此,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和突变理论上可以初步判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青藏高原气候年代际变化实现了由暖干型向暖湿型的突变。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突变早于相对湿度突变;青藏高原的增温、增湿现象主要发生在冬季;春季亦增温、增湿,但增幅小于冬季;夏季出现增温和略减湿现象;秋季为明显增温,但湿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5.
孙士型 《气象》1987,13(9):38-41
本文对1982年5月25日发生在鄂北豫南的强雹暴进行分析后得出:该强雹暴过程是由数个大体上自南向北移动的生消交替的Cb云系统组成的。和地面强南风风速轴相对应,江汉河谷平原有一个无对流活动带。准静止的低空偏南急流不断向北输送的暖湿空气,与下沉的干暖空气之间形成了露点锋。强雹暴就发生在的最大负值区,也就是700hPa和850hPa露点锋交叉汇合的位势不稳定区。从而为预报高后型强雹暴的发生时间和落区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26.
波包传播特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移动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燕  缪锦海  琚建华 《气象学报》2006,64(5):576-582
利用波包传播诊断方法,研究高频波波包传播特征与瞬变波和副热带高压北进南退的关系。波包传播的初步特征为冬季波包传播生命史长,一般为7—10 d,传播速度为2—10 m/s,中心强度可超过0.4,在中高纬度地区传播路径一般为先向东南移,后向东北移;夏季比冬季的生命史短,中心强度也弱,传播路径与冬季相同。热带地区的波包传播路径先向西南,后向北移。一般波包强中心增强时,有利于槽发展,当强中心明显减弱时,有利于槽的衰减。当波包强中心持续地叠加在脊上时,脊将减弱。副热带高压的明显北跳常与南海特征区(0°—20°N,100°—120°E)持续5 d及以上的无波包强中心活动有关,并且在2次季节性北跳之后,又持续5 d以上出现波包强中心;副热带高压南移过程都与持续5 d及以上的南亚区域波包强中心、台风强中心或温带波包强中心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7.
张薇  宋燕  王式功  李智才 《气象科技》2019,47(6):941-951
本文利用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逐日地面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数据,以及NOAA的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等方法,对1961—2013年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高原整体、高原东部、高原西部进行了年际和年代际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整体冬、春季积雪的变化趋势一致,雪深呈现"少雪—多雪—少雪—多雪"的变化趋势,积雪日数呈现"少雪—多雪—少雪"的变化趋势。高原东(西)部积雪在20世纪60—70年代均明显增加,20世纪80—90年代均减少,20世纪90年代末东部春季和冬季积雪减少更为显著,而西部地区除了春季积雪日数变化不大,春、冬季积雪雪深和冬季积雪日数均明显增加。其次,对青藏高原东、西部地区多(少)雪年的划分,发现高原东部和西部地区积雪异常年对应的大气环流形势也存在差异。最后,进一步分析了青藏高原不同区域积雪异常年环流形势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发现高原东(西)部积雪异常年时我国夏季降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将高原积雪作为气候预测因子的时候,应当考虑东部和西部积雪异常不同所产生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28.
为充分利用已有的测绘成果资源,减少野外工作量,缩短成图周期,在分析已有1∶50 000 DLG数据与地表覆盖数据表达方式异同的基础上,对利用DLG数据转换制作地表覆盖数据的技术方案、工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试验,为地理信息数据的共享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9.
利用GOES9红外云图和宜昌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根据图像形态随时间的演变特征,对2003年6月2日夜间发生在鄂西山地的一次瞬间风力达十级的强风暴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强风暴是一次典型的槽后型飑线过程,伴有活跃的对流云团、中气旋、辐合线、弓型回波等中尺度系统。  相似文献   
30.
宋燕  张菁  李智方  赵平 《高原气象》2011,30(4):843-851
通过对1961-2006年青藏高原原始测站资料的筛选、剔除和插补等处理,得到了一套具有51站连续的、长序列的积雪观测资料。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1951-2006年中国160站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年代际变化特征与中国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关系,并研究了全球变暖影响下青藏高原积雪对中国大陆对流层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