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24篇
测绘学   57篇
大气科学   64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321篇
海洋学   10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固碳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碳储量研究在碳循环和全球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往碳储量计算结果受到数据来源的制约。山东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采用双层网格化采样和分析,获取了大密度、高精度土壤有机碳数据,为土壤碳库的准确计算奠定了基础。笔者利用这些数据计算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表层(0~20 cm)、中上层(0~100 cm)及全层(0~160 cm)的土壤有机碳(SOC)密度和储量,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固碳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区内3种土壤层次的碳库组成不同,表层SOC储量占总碳(TC)储量的71.67%,随深度增加所占比例逐渐减小,而无机碳(SIC)储量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全层二者所占比率较为接近:表层SOC储量为132.64 Mt,碳密度为2.06 kg/m2;中上层为458.27 Mt,碳密度为7.11 kg/m2;全层为619.96 Mt,碳密度为9.61 kg/m2。各层SOC密度处于全国偏低水平,且在不同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之间有一定差异:褐土土表层SOC密度最高(2.48 kg/m2),风沙土最低(0.91 kg/m2);灌溉水田表层SOC密度最高(3.45 kg/m2),菜地最低(1.61 kg/m2)。表层SOC密度分布总体上呈现为沿海地区低、鲁北平原和胶莱盆地中等、山地丘陵和中低山区偏高的分布格局。从第二次土壤普查和本次多目标调查数据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分析发现,在今后一定时期内,本区表层土壤总体表现为“碳汇”效应,未来可净增总有机碳(TOC)量60.94 Mt,其中“碳源”量5.07 Mt,“碳汇”量65.97 Mt。  相似文献   
92.
全球油气巨量富集带主要发育于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及大陆裂谷系中,而江南-雪峰隆起北缘具有区别于这3类的陆内坳陷斜坡带和古隆起边缘斜坡带的大地构造背景。通过对江南-雪峰隆起北缘(扬子南缘)海相油气陆内巨量富集的主控因素和破坏机制的研究,对比全球油气聚集带(区)发育的主要原因,试图建立海相油气富集和破坏的相关模式。类似于江南-雪峰隆起北缘的陆内坳陷斜坡带与古隆起边缘斜坡带的叠合斜坡带,是大陆块体内一种新的油气富集单元。通过研究,认为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两套优质烃源岩、加里东旋回中-晚期和晚印支期-早燕山旋回早期两期良好的成藏时空匹配关系是海相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而加里东旋回末期和晚印支期-早燕山旋回晚期两个关键破坏期,通过隆升剥蚀、断裂开启和岩浆活动等方式导致了海相油气的破坏。时空匹配的叠合斜坡带既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又是油气改造的活跃区域。  相似文献   
93.
??????????????????????????ì????????????μ???????????????????????????????????????????·???????????????????????????????????????????????????  相似文献   
94.
山东是华北地区较早接受晚古生代地层沉积的地区,分布于沂沭断裂带以西地区,自下而上划分为月门沟群和石盒子群,富含动植物化石和煤炭、铝土矿等矿产资源。该套地层不整合于奥陶系之上,顶部遭受风化剥蚀,被三叠系不整合覆盖,在不同地区地层厚度、岩性及含矿性特征差别较大。沉积环境由海相-海陆交互相向陆相演化,主要分为海洋环境、海陆过渡环境、湖泊环境、沼泽环境和河流环境。  相似文献   
95.
7月12日,山东省地质调查院成立10周年地质调查及科研成果展在济南举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主任金若时、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出席并讲话。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局长郑金兰,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副书记赵修东,  相似文献   
96.
ZDY1000G型全液压坑道钻机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DY1000G型全液压坑道钻机是一款主要面向坑道勘探而设计的装备,可用于煤矿瓦斯抽放孔、探放水孔和其他工程钻孔的施工。介绍了该钻机的设计思路、机械系统和液压系统,并对具有复合缓冲张紧装置的双油缸链条倍速给进机构和具有减压钻进功能的双泵液压系统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97.
东谷坨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部边缘,是该地区发掘次数和出土遗物最多的早更新世古人类活动 遗址之一。对遗址湖滨相沉积物易溶盐类的测试和分析表明,此剖面代表的泥河湾古湖易溶盐为Na+-CO2-3--SO2-4-HCO-3 型,属于淡水湖-半咸水湖,处于半干旱区湖泊演化早期的碳酸盐湖泊阶段。K+、Na+、Ca2+、Mg2+、Hco-3 和Cl -等 6类离子含量的变化曲线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且它们与含盐量的变化大体一致。CaCO3含量及含盐量的变化与沉积物中细颗粒含量变化具有一致性,细颗粒含量较高时期对应 CaCO3 含量和含盐量相 对较高时期。根据含盐量和各主要离子比值并结合CaCO3 含量变化,将湖泊演化划分为 4个阶段,古人类在该 遗址活动时期对应于湖泊演化的前 3个阶段。该项研究对探讨东谷坨遗址利用者的生存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
环境水力学研究中的预报模型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斌  凡莉 《地下水》2009,31(2):71-73
主要介绍目前世界上环境水力学研究中,湍流模式下,预报模型的发展、现状及种类。并简单分析了模型的原理以及模型的适用性与非适用性,来说明实际工程中对瑞流模式研究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
陕200井区是在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发现的一批具有潜在储量的区块,对该井区天然气富集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勘探开发。研究认为:沟槽与裂缝的不同配置关系对马五段各小层天然气的富集程度产生不同的影响,上古生界天然气首先沿沟槽垂向穿层运移至奥陶系下古生界马五段各个小层中,然后再沿裂缝转为小层内的侧向运移;沟槽发育越完善,裂缝密度越大,则天然气富集程度越好。马五1亚段、马五2亚段在沟槽和裂缝的双重作用下,其含气饱和度高于仅有裂缝的马五41小层,研究区各层段天然气富集程度从小至大依次为马五1亚段、马五2亚段和马五41小层。  相似文献   
100.
测定堆石体密度的附加质量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附加质量法具有方便,无损等优点,近年来在堆石体密度的检测中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对于该方法的研究仍不够深入,而且常用的附加质量法测试过程仍然有一定缺陷,需要进一步改进.本文以在糯扎渡水电站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为基础,对附加质量法检测堆石体密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进建议,主要包括:1)通过公式推导和实验发现,当附加质量的级数较小时,主频提取的误差会对刚度的测试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建议将附加质量的级数由常见的5级增加到10级以上;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目前的主频数据确定方法包含较强的主观因素,容易造成较大的误差,而采用t检验准则剔除异常数据并求取算术平均值的主频统计确定方案更为合理;3)利用实验研究了测试参数及质量块旁边放置重物对主频提取的影响情况,发现偏移距和震源高度及质量块旁边放置重物对主频的数值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震源高度较高,偏移距较小时主频提取的稳定性较高.因此建议测试过程中应保证震源参数不变,偏移距取20cm,震源高度取60cm.并且在距离质量块1m以内的区域内应尽量避免放置重物,尤其是尽量避免放置重量接近或超过质量块的重物.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附加质量法在测定堆石体密度时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