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5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夏半年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30—60天振荡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1980—1982年3个夏半年(5—9月)的ECMWF客观分析资料,对青藏高原及其附近500hPa位势高度场进行了最大熵谱分析和滤波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夏半年存在着30-60天振荡,高原东部为一相对的30-60天振荡中心。本文还讨论了振荡的年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2.
本文用1980年5—9月ECMWF客观分析资料,对青藏高原上空30—60天振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高原附近30—60天振荡相联系的遥相关波列有两支,一支为高原-伊尔库茨克-欧洲-大西洋东部;另一支为青藏高原-伊尔库茨克-雅库茨克-堪察加半岛-阿留申群岛。30—60天振荡在高原北侧和南侧地区,对流层上层和下层表现出不同的垂直结构。时间变化主要表现为向西的能量频散。  相似文献   
153.
对亚洲500毫巴候平均环流进行了天气统计学分析[1]以后,本文进一步利用更新了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指出,原始资料经过中心化处理后,在所对应的时空尺度上,自然正交函数是稳定的。在这一分析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如果所分析的随机过程是平稳的,则其对应的自然正文函数是稳定的。从而为以自然正交分解方法为基础的预报问題提供了物理基础,并可以大大节省计算工作量。本文还对气象上使用自然正交分解方法的若干问題进行了讨论,为有效地使用自然正交分解方法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4.
本文利用自然正交函数分解气象场的方法,对亚洲地区500毫巴候平均环流进行了天气统计学的分析研究,以期在此基础上,对五一十天的形势预报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和途径。分析计算表明,自然正交函数前五项有一定的天气学意义,尤其是前三项的天气学意义更明显,在所对应的时空尺度上,它们主要反映了长波系统的状况。对前五个特征向量场的时间系数演变进行分析以后发现,广大台站常用的45天,60天,90天,180天,300天的韵律关系,在这里有所反映,最后,用“分段方差迭代法”分析了时间系数序列,井进行了历史序列的拟合尝试,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55.
亚洲自然天气季节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然正交函数法展开多年平均的亚洲500毫巴候平均高度场和我国地面候平均温度场,对展开所得的前几个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的年变化曲线进行了分析,得出亚洲自然天气区域一年可分为春、初夏、盛夏、秋、前冬和后冬等六个自然天气季节的结论,确定了各自然天气季节的平均起迄时间和持续候数。对各季节内部的主要环流特征进行了天气统计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6.
中纬度阻塞高压指数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500hPa高度场资料计算了亚洲中纬度3个区域(鄂霍次克海区、贝加尔湖区、乌拉尔山区)阻塞高压指数,通过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研究了阻塞高压指数与华北夏季降水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3个区域阻塞高压指数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且与华北夏季降水在年代际尺度上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4622、-0.6763、-0.6713。在阻塞高压的频发期,中纬度西风在东亚地区发生分支,分别形成极锋和副热带锋区,东亚夏季风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我国夏季雨带位置偏南,造成华北夏季干旱;而在阻塞高压的少发期则相反。  相似文献   
157.
华北地区夏季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北极海冰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了1951—1999年6—8月华北地区17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利用Z指数作为旱涝指标,确定出该区域的严重涝年为1954、1956、1963、1964、1971、1973和1996年;严重旱年为1968、1972、1983、1986、1989、1992、1997和1999年。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然后对该地区49a的z指数场进行EOF分析,讨论了华北地区夏季旱涝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分析了华北夏季降水与春季北极海冰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夏季降水与春季北极海冰呈正相关关系。春季北极海冰面积偏大(小),当年夏季华北大部分地区偏涝(旱)。  相似文献   
158.
《高等大气环流》自在我院90级硕士研究生中开设以来,一直深受广大研究生的喜爱和好评。该课程的教材取自1987年孙照渤教授等译著的《大气中大尺度动力过程》,其内容是根据1981年8月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IAMAP)第三届科学会议的大气环流动力学专题讨论结果,而后按照教科书的要求,由相应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家重新编写而成。作者结合近5a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对该课程的特点以及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谈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9.
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利用1990-1999年华北夏季降水,海平面气压和1950-1999年NCEP月平均资料,借助小波变换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再用合成分析研究了华北夏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与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联系,结果表明:近百年的华北夏季降水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末之前和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两个多雨期阶段,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和70年代末之后两个少雨期阶段,华北夏季少雨期,东亚夏季风偏弱,亚洲地区500hPa高度场为正距平,副高脊线和北界位置偏南,贝加尔湖附近常伴有阻塞高压存在,而华北夏季多雨期则相反。  相似文献   
160.
利用PW1979海冰热力模式,考虑渤海的地理特点和气候特征,假设渤海为薄层海洋,引入二分法求解海冰表面温度。用该地区气候平均的云量、湿度、海平面气压和风速以及附近4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作为强迫场,模拟了渤海海冰的气候变化。模拟结果与逐年的海冰级数资料具有一致的变率,表明气温对海冰年际变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