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56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1961—2010年江苏省夏季气温变化及其异常时环流场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周放  孙照渤 《气象科学》2014,34(1):96-103
利用1961—2010年江苏省41个台站气温资料,500 hPa高度场和海温场等资料对江苏省夏季气温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同期及前期环流场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省夏季气温变化幅度南北差异较大,南强北弱。(2)夏季平均气温的变化幅度总是小于其他3个季节。(3)各区夏季异常低温日数在1970s以前呈现增多趋势,1970s以后呈现减少趋势;而异常高温日数在1970s以前呈现减少趋势,1970s以后呈现增多趋势。(4)冷夏年500 hPa高度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弱,位置偏东,而东亚大槽较深,位置偏西,环流经向性较大;暖夏年反之。(5)冷夏及冷夏前期,海温场分布具有La Nina事件特征,而在暖夏及暖夏前期,海温场分布具有El Nino事件特征。  相似文献   
102.
采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利用31点数字滤波器提取了58个冬季(1951/1952-2008/2009年)的500 hPa高度场低频分量,通过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定义了6种低频环流型.从逐年低频环流型的差异和低频环流型系数两个角度分析低频环流型的年际变化特征;给出了58个冬季的主要低频环流型并分析了逐年低频...  相似文献   
103.
利用INSTANT(The International Nusantara Stratification and Transport,努沙登加拉层结及输运的国际联合观测计划)计划所测得的流场数据,研究了ITF(Indonesian Throughflow,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在主要流出海峡——龙目海峡(Lombok Strait)、翁拜海峡(Ombai Strait)和帝汶海峡(Timor Passage)随深度和时间的变化,并对表层和温跃层的流速进行了功率谱分析。研究发现,ITF流场在龙目和翁拜海峡表层有显著的年循环,在季风转换期间各个层次上海流都会出现反转,从印度洋流向海峡内;而帝汶海峡在300m以下出现反转流。3个海峡的表层流都以年周期为主,温跃层的流以半年变化为主,并且都有丰富的季节内变化。高频部分,除了在龙目海峡表层K1日潮占优外,各海峡均以M2半日潮为主。  相似文献   
104.
本文从科学发展角度回顾了国内外短期气候预测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回顾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建校60 a来短期气候预测领域的团队建设及其在教学、科研和预测方面的实践,并展望其未来工作。  相似文献   
105.
Nino C区秋季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研究了秋季赤道中东太平洋(Nino C区:0~10°S,180~90°W)的SST异常对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在揭示二者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海温异常所引起的500hPa高度、经向风及纬向风的异常特征,探讨了秋季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可能途径。研究发现,Nino C区秋季SST异常,能够对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的大气环流及风场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东亚冬季风活动:秋季SST正(负)异常,引起西太平洋地区出现类似负(正)WP遥相关型的环流异常,中纬度纬向西风加强(减弱),东亚及沿海地区出现异常南(北)风分量,经向风减弱(加强),最终导致偏弱(强)的东亚冬季风活动。这是海温异常影响东亚冬季大气环流的一种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06.
为了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影响天气的数值预报,利用条件非线性最优扰动(CNOP)方法,对一次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降水个例(高影响天气事件)进行目标观测研究,并通过观测系统模拟试验(OSSE)检验了该方法确定敏感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CNOP方法可有效识别对应于高影响天气事件的敏感区。通过对敏感区进行初始场修正后,可明显改善验证区内24 h累积降水预报误差和总能量预报误差。进一步分析发现,通过改善敏感区内的初始场信息(如水汽通量场和低层冷空气活动等),使得数值模式不仅能更真实刻画该天气系统的初始结构,还能更好模拟出该天气系统随时间的演变特征,因而减少了验证区内对该天气系统的预报误差。这一结果表明可以把CNOP方法应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高影响天气事件的目标观测研究或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7.
中国东北夏季极端高温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异常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东北地区1960—2010年夏季逐日气温资料,研究了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极端高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区域性特征,并对东北地区夏季极端高温事件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可能联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极端高温频数有明显的升高趋势,升高幅度由南向北逐渐增大;东北地区南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夏季极端高温频数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东北地区夏季极端高温高发年500 hPa位势高度上盛行纬向环流,东北地区上空位势高度的垂直分布接近于正压结构,且一直延伸至对流层顶,海平面气压场上亚洲大陆低压明显偏弱,南北气压梯度减小,冷空气不易南下;低发年,则反之。  相似文献   
108.
蒙古气旋天气过程中的沙尘传输特征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基于沙尘数值预报模式针对不同区域地面起沙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分析讨论了蒙古气旋沙尘暴过程中沙尘传输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结果表明:蒙古气旋沙尘暴过程的沙尘传输表现为:沙源区纬度越高,沙尘向东传输越强,纬度越低,向南传输越强;同时,高度越高,沙尘向东传输越强,高度越低,向南传输越强。其形成原因是萨彦岭山地背风坡效应、青藏高原东北侧地形强迫绕流等自然地理因素和蒙古气旋的动力、热力结构共同造成的,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9.
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根据东亚地区 500 h Pa 高度场 E O F分析结果,并参照历史平均东亚大槽的位置,定义了一个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 H50 )。讨论了 H50 与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气温的关系,并分析了 H50 在 1951~1992 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0.
欧亚大陆冬季积雪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及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采用相关及合成分析方法,对EMMWF1979-1993年的网格积雪深度资料深度资料,冬季海平面气压场,500hPa高度场及中国冬季气温场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欧亚大陆冬季积雪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及中国冬季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冬季积雪异常与东亚冬季风和中国冬季气温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